山西煤炭反腐風暴仍在繼續(xù)。山西煤炭系統一位官員更直言,山西的政治生態(tài)“歸根結底是煤的生態(tài)”。 不過,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些山西“煤老板”中,相當一部分并非是土生土長的晉商,而是浙商和閩商。其中,浙商煤老板多來自浙江溫州,閩商煤老板多來自福建福清,也被稱為“福清煤幫”。
相關數據顯示,2005年到2007年,溫州商人在山西投資達到最高峰,涌入資金約1200億元,收購了當地60%的中小煤礦。2009年,山西出臺《山西省煤炭產業(yè)調整和振興規(guī)劃》,對山西煤礦進行大規(guī)模整合。兼并重組后,山西所有登記在冊的中小煤礦,都將被收歸國有或國有企業(yè)控股。一千多家由民營資本經營的煤礦被迅速叫停,國有資本強勢進入。
相比之下,比浙商更晚進入山西煤炭行業(yè)的閩商,卻走出了一條不同的路徑。相關報道顯示,“新農村建設”成為閩商挺進山西煤炭行業(yè)的切入口,而山西省孝義市克俄村則成為其中的第一站。2006年,福建福清商人和克俄村村民達成協議:福建商人投資回填部分礦渣坑,為克俄村民建設新住宅區(qū);作為交換,村民全部搬遷到新村后,福建商人將開采原來宅基地下壓覆的煤鋁資源。從此之后,“資源換新村”的露天采煤在山西開始遍地開花。不過,福建人創(chuàng)辦的“露天采煤”,很難拿到正規(guī)的煤礦手續(xù),必然導致更多的“公關”。
山西省福建商會會長余乃安透露,目前反腐已經給閩商帶來很大影響,百分之七八十的閩籍煤商生產處于停滯狀態(tài)。與此同時,由于煤炭行情很差,煤商連成本價也保不住,基本處于賠錢狀態(tài)。
(文/潘琦 據《法治周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