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國策展人Paul Moorhousece策劃的蘇笑柏個展“繪畫與存在”將于5月14日至7月15日在香港藝術門畫廊展出,此次展覽將呈現(xiàn)蘇笑柏27幅大漆繪畫作品,其中20幅是全新作品。
“繪畫與存在”,這是一個繪畫藝術家首先要思考的問題。蘇笑柏的藝術實踐,完美的詮釋了這一命題。從油畫到大漆的材料轉換,從早年具象到后來抽象的繪畫風格轉變,這是蘇笑柏繪畫精神的升華,是他自身存在感的極致表現(xiàn)。強烈的西方式抽象構成表現(xiàn)形式加上中國畫的材料及中式命名,或是精致的如外殼一般的,或是飽滿的曲線形,或是磨損的質感,它們憑自身存在,說著自己的故事,有著自己的歷程,個性并獨立存在。蘇笑柏的作品一直將抽象與物性連接在一起,極為關注色彩與材質的細節(jié),并在相異的藝術實踐之間建立獨特的溝通與對話。
蘇笑柏,1949年生于中國湖北省武漢市。1985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修班學習,1987年獲德國文化藝術獎學金,進入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研究生班及大師班深造,師從克拉菲克、里希特及呂佩爾茨等現(xiàn)代藝術大師。旅居德國20余年,自2005年,蘇笑柏定居上海,潛心創(chuàng)作,曾先后于2007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大象無形”,2008年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考工記”等展覽。繼2010年德國蘭根基金會的個展“色彩王朝”后,蘇笑柏最近在臺灣美術館舉辦了其重要個展“大鏡—蘇笑柏藝術展”,展出了他自2006年至2013年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
蘇笑柏曾經說過,“我不再依賴對自然的描繪,不拘泥于自然世界,只專注營造畫面,而且,盡可能最大程度的追求畫面中出現(xiàn)的平整、簡潔、明了,追求顏色的純凈、細微多變和戲劇性?!边@種純凈,這種平整應該就是蘇笑柏繪畫的最終存在。從中國美術最高學府到歐洲聞名的現(xiàn)代藝術學院,變化的不僅僅是文化背景和藝術環(huán)境,蘇笑柏在中國所接受的繪畫理念和技巧在異國受到了迥異的新觀念的沖擊,他重新審視、調整了自己的藝術方向。他強調這是一個“擺脫”的過程,對敘述性、言說性元素的擺脫,對舊有的知識結構的擺脫。這擺脫,是蛻變,也是新生。1999年蘇笑柏在‘福州初識中國大漆,這種有著七十年歷史的中國大漆工藝吸引了他的注意,他開始這種“新”材料進行求索、試驗,并在2004年創(chuàng)作了以大漆為主的《評分后的藍紅》、《夾在紅色中間的純黑》、《大寫的T》、《二十塊帝王綠》等大幅綜合材料繪畫作品。蘇笑柏以全新的觀念和制作工藝使古老的漆藝煥發(fā)了新的生命。這種用大漆浸透麻布,繃在畫框上制成的油彩畫,其媒材的獨一無二正和他的抽象作品相得益彰,卓然成家。(撰文:河南大學 曹涵 圖片提供:香港藝術門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