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法自然”是老子自然政治思想之內(nèi)核。無為之治術(shù),“被褐懷玉”的圣人理想,“不以兵強天下”的戰(zhàn)爭觀以及“小國寡民”的理想國構(gòu)成了《老子》“自然政治”的主要內(nèi)容。“自然政治”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無為”而“無不為”,持守這一原則,以期天下太平,政事走上正軌,人民富足。
[關(guān)鍵詞]道法自然;無為治術(shù);圣人理想;戰(zhàn)爭觀;小國寡民
《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二十五章)(1),在道、天、地、人宇宙“四大”之中,人擁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體現(xiàn)出人道主義精神和人與自然平等的思想?!独献印芬赃@“四大”為出發(fā)點,提出了自然政治的觀點,由此推演出“小國寡民”式的政治理想國。老子同其他先秦思想家一樣,認同君主的最高權(quán)威,這個最高權(quán)威是“上善之人”?!暗馈笔恰独献印匪枷塍w系的核心概念。老子所有的觀點因“道”而起,也因“道”推及和發(fā)展。“道”是自然政治的動力和源頭,自然政治是“道”在現(xiàn)實世界的具體體現(xiàn)。
一、“道”與自然政治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五十二章)。在天地出現(xiàn)之前,就有一種東西存在而創(chuàng)造了萬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保ǘ逭拢?/p>
一種混沌的東西,先于天地的存在,“道隱無名”(四十一章),幽隱而難以命名,就勉強叫做“道”,是萬物的本始和源頭?!暗馈钡拿植恢挂粋€,《老子》全書提到的名字還有“有”(一章)、“無”(一章)、“恍惚”(十四章)、“一”(十章、二十二章)、“大”(二十五章)、“大象”(三十五章)等等。眾多的名稱來指“道”,契合了《老子》開篇所論“道”的不可言說性,“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保ㄒ徽拢?,也反映出“道”的超然性。
“道”的特征“夷”、“希”、“微”(十四章),體質(zhì)虛空,混沌而成。這些特征說明“道”難以被透徹理解,其超然于具體事物,同時它生成了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保ㄋ氖拢?/p>
“道”生成萬物是從“無”到“有”的過程?!盁o”與“有”相互作用,才使萬物有了價值和用處。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保ㄊ徽拢?/p>
“道”的存在狀態(tài)是循環(huán)永續(xù)運動?!蔼毩⒉桓摹敝赋觥暗馈斌w是先天永續(xù)存在,獨立不變的?!爸苄卸淮闭f明“道”的運動狀態(tài)是循環(huán)往復(fù),“道”的能量不會消失,“…用之或不盈”(四章)。“道”不停地“周行”,“反者道之動”(四十章)?!胺础贝嬖趦煞N意義:“反向”和“返回”(2)。這兩種意義皆指出了“物極必反”的道家哲學(xué),任何事物走到極端必然走向它的對立面,任何事物的存在也必然同它的反面相輔相成?!暗馈辈粩嘌h(huán)往復(fù)運動,生成萬物,無所不包,所以叫“大”。它無限伸展,又返回本原?!暗馈豹毩⒋嬖谶\動不息,但它不是孤立的個體,因此,《老子》說: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這宇宙“四大”——道、天、地、人相互關(guān)聯(lián)而存在,它們互相影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所以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的本質(zhì)就是自然(3)。結(jié)合前述“道生萬物”,“自然”就是萬物所應(yīng)有的理想狀態(tài)?!暗婪ㄗ匀弧笔恰独献印返淖匀徽嗡枷氲膬?nèi)核?!暗莱o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一切純?nèi)巫匀?,所有的事情都能走上正軌?/p>
《老子》的“道”雖具有超然性,但并不自我孤立,它指向于現(xiàn)實的政治世界。老子理想中的世界是自然的狀態(tài),這也是一個均衡的狀態(tài)?!疤熘?,損有余補不足”(七十七章),“道”在均衡狀態(tài)下,用有余來補充不足,這正是“有”與“無”相互作用的體現(xiàn)。萬物自然而然,自然生長,但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保ㄈ拢?/p>
“道”生成萬物,于是萬物就有了各自的名稱?!懊奔船F(xiàn)實的事物,其行事就應(yīng)當擁有限度,把握好方寸?!爸埂敝赋隽耸挛飸?yīng)當各司其職,在一定的限度內(nèi)活動。《老子》把“道”從抽象世界指向了現(xiàn)實世界,在現(xiàn)實世界里,萬物生長化育避免不了來自于外在的干預(yù),或者自然地走得太過太遠,于是就要回返,返回到“自然”的狀態(tài)。不斷地往復(fù)和回歸,“有”與“無”處于積極正面的均衡拉鋸狀態(tài),構(gòu)成了“道”不斷向前運動的能量?!暗馈痹诂F(xiàn)實政治世界的體現(xiàn)就是《老子》的自然政治思想。
人是自然之一物,由人組織而成的人類社會應(yīng)該效法于道,自然政治是“道”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實踐和落實?!独献印返恼嗡枷胍勒铡白匀弧钡脑瓌t向前推演,對政治觀點的闡述和表達依然是依循著“身”、“家”、“國”、“天下”的路徑,這個路徑同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路徑的區(qū)別在于,儒家由自身推及家庭,再由家庭推及國家,再推及至天下,《老子》則保持了“身”、“家”、“國”、“天下”之間的相對獨立性。儒家的路徑是一個極其完整的系統(tǒng),維系這個系統(tǒng)的,就是《老子》所批判的“仁”“禮”?!按蟮缽U,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十八章);“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三十八章)?!独献印氛J為,天下有仁義,社會有禮節(jié),家庭有孝慈,國家有忠誠是因為天下沒有道德,家庭不和,國家混亂。如果天下太平,禮制毫無用處?!独献印放u儒家經(jīng)世濟民的方法,認為儒家并沒有認識到時下政治混亂的根本原因?!袄献觿t深信世亂之由,不在制度之不良,而在制度本身之不足為治”(4),所以儒家用“仁義禮樂”來改良政治社會,無濟于事,白費功夫,“因革損益,事近徒勞”(5)。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保ㄎ迨恼拢?/p>
《老子》“身”、“家”、“國”、“天下”的觀念提出要以自身的德行修養(yǎng)來對照他身的德行修養(yǎng),以自家的六親和睦來對照他家的六親和睦,以我鄉(xiāng)的治理情況來對照他鄉(xiāng)的治理情況,以我國的治亂興亡來對照他國的治亂興亡,以我的天下來對照其他的天下。“身”對于“真”、“家”對于“余”、“鄉(xiāng)”對于“長”、“邦”對于“豐”、“天下”對于“普”?!独献印非逦胤直媪恕吧怼?、“家”、“國”、“天下”各自的特性,它們互相之間存在著不同,家庭的維系紐帶,不能夠推之于國家天下。理想的政治統(tǒng)治應(yīng)當“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保ㄎ迨哒拢┰谧匀徽蔚臓顟B(tài)下,無需政治強力的干擾,人民就會自我化育、走上正軌、變得富足和樸質(zhì)。《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貫徹“自然政治”的措施,這些措施的核心原則就是“自然”,并不僅僅是“無為”那么簡單。縱觀《老子》全文,其自然政治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第一,是其“無為”的治世方法;第二,是其對圣人統(tǒng)治者“被褐懷玉”的要求;第三,是其對戰(zhàn)爭“不以兵強天下”的態(tài)度;第四,是其“小國寡民”的理想國。
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治世方法
《老子》現(xiàn)實治理手段的總原則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統(tǒng)治者不是什么都不為,而是不要妄為,不隨意發(fā)號施令。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
第一,“不尚賢”。不必處處標榜有智慧有才能的人,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人民因為爭名奪利,而陷入無休止的紛爭當中?!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保ㄎ逭拢┨斓?zé)o私?jīng)]有偏愛,讓萬物自然生長,因此有道的人,也沒有偏愛誰,讓老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吧鯋郾卮髲U”(四十四章),過分地奢愛名利會造成重大的過失,所以不要額外主觀地制造一些名利等級,而是讓人民自我發(fā)展。賢能之人在儒墨政治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儒家的“君子”和墨家的“賢人”雖有區(qū)別,但都認為理想政治秩序的維持依靠崇高德行的“君子”和善取事功的“賢人”,等級秩序上下分明。但《老子》否定了榜樣的積極作用。儒墨以人為中心,老子以自然為中心??鬃酉嘈湃酥粮叩牡赖铝α?,人可以通過自我道德約束而至完善,世間的道也需要人來標榜和弘揚,所以孔子指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wèi)靈公》)老子與之相反,一切事物皆由自然生成,事物的運行也應(yīng)當依照自然的原則,老子以自然界的理法為萬能(6)。
第二,“不貴難得之貨”。物以稀為貴,大家為了搶奪稀有的物質(zhì),用盡心機巧詐,甚至使用各種強力,于是就起了紛爭。所以,不要把那些難得的東西看得多么重要。結(jié)合老子所處時代的政治實際,本文認為,對于“民”而言,“難得之貨”更接近于人民生活所需要的必需品。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老百姓的溫飽問題難以解決,于是“民起盜心”;對于“君”而言,“難得之貨”是指統(tǒng)治者的王位和政治權(quán)威。統(tǒng)治者為了自我政治利益互相爭斗造成民眾困苦,“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過多的斂財,豐厚的藏貨必然招致滅亡,所以,老子提醒統(tǒng)治者要“不貴難得之貨”。
第三,“不可見欲”。不要處處顯耀自己,少私寡欲,放下耀武揚威的姿態(tài),“致虛極,守靜篤”(十六章),不可急躁。面對當時人與人之間互相爭逐的混亂局面,《老子》對統(tǒng)治者無奈地感慨道:“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二十九章)?!独献印分赋鑫镔|(zhì)文明所帶來的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十二章)因此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去甚”、“去奢”、“去泰”,放棄繁多而又奢侈過度的治理措施。統(tǒng)治者更不可急躁冒進,不要輕易做出政治承諾,踏實從容易的事情著手,從事情的細微處入手,“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保拢??!安豢梢娪辈粌H針對統(tǒng)治者,同樣針對老百姓,其目的是使百姓保持質(zhì)樸的品質(zhì)。
第四,“貴言”。不輕易發(fā)號施令,讓百姓自然發(fā)展?!独献印氛J為法令的負面影響大于積極正面作用?!疤煜露嗉芍M,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五十七章)過多的禁忌和法令擾亂了正常生活秩序,《老子》批評了刑罰的危害,認為法令越多對自然政治越不利。但《老子》并不完全否定殘酷的刑政,對于奸詐亂群之人應(yīng)當用殺來懲罰,“殺”具有威懾的作用,同時也對濫殺提出了警告和批評。
總之,《老子》所闡述的治世方式,“無為”只是手段,“無不為”才是目的,皆是要求統(tǒng)治者“為無為,則無不治”(三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保拢灰獔猿譄o為之術(shù),則天下事就沒有做不到的。
三、“被褐懷玉”的圣人理想
《老子》的圣人理想有多重的人格,本文所指的“圣人”,僅指《老子》理想的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者要做到“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應(yīng)當時刻收斂自己,不要隨意顯露,大膽妄為?!独献印芬环矫嬉笫ト擞羞^于常人的“自知”、“自愛”的覺悟,要有“善言”、“善行”、“善數(shù)”、“善閉”和“善結(jié)”的治世能力,還要有“玄德”、“玄同”的人格境界。
第一,圣人應(yīng)當“后其身”、“外其身”。這是對圣人自我認知的要求。有道的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把自己藏在百姓的身后,沒有私心雜念和貪圖意欲,盡量消除個人因素對政治社會的影響。有道的統(tǒng)治者把自己置之度外,個人沒有占有欲,“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五十一章),“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保ㄆ呤哒拢?,這才是理想統(tǒng)治者的至高品德。“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保ㄆ哒拢?,《老子》對于所處時代的政治權(quán)威過度干涉和過度使用提出了警告。圣人應(yīng)當自知之明,“貴大患若身”、“貴身以為天下”(十三章),重視自己的身體,不貪圖享受,聲色犬馬只能走向滅亡?!昂笃渖怼?、“外其身”的統(tǒng)治者就能得到百姓的擁戴,如此統(tǒng)治者就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第二,圣人應(yīng)當“守柔”。這是對圣人治世態(tài)度和方式的要求。天下無道,乃政治強力所為,互相殺戮,兇殘至極,所以統(tǒng)治者要“專氣致柔”(十章),把所有的精力集中起來以達到自我柔順,而不是好強好斗。《老子》一再提出“柔弱勝剛強”(三十六章)的道理。《老子》認為上善的人世間難有,最接近于“道”的是“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八章)。“水”是《老子》最常提到的事物之一,水停留在大家都十分厭惡的地方不爭不搶,所以能勝過剛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保ㄆ呤苏拢?。水能滋養(yǎng)萬物而利于生長,卻也能橫沖直撞,山峰和巨石也無法阻擋它奔流不息,水甚至可以沖毀良田和房屋。因此,柔弱的水才是最強者,統(tǒng)治者就應(yīng)當“守柔”,“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四十三章)。那些依靠政治強力的統(tǒng)治者,看似剛強,其實已接近滅亡,“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理想的統(tǒng)治者就應(yīng)當達到“至柔”之狀態(tài)。
第三,圣人應(yīng)當“善下之”。圣人處于大共同體中,應(yīng)當有“謙下”的態(tài)度。統(tǒng)治者能夠使自己置之于度外,用柔弱的態(tài)度和方法來對待百姓,還應(yīng)當善于處在低下的位置?!独献印穼τ谑ト恕吧葡轮庇幸欢问志实孛枋觯?/p>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不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三十九章)
君王自稱孤和寡人,不僅不低賤,反而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但他并不是像美玉一樣華麗,虛有其表,從不顯耀自己,至高無上的榮譽不需要贊譽,而是像磐石般穩(wěn)固堅定不移,成為國家和人民的基石和支柱。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四十九),圣人就應(yīng)當善于居下,拋棄自己的主觀成見,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以百姓之心為心。《老子》的這一要求儒、墨、法三家都無法做到,這三家的政治思想更接近于君主專制的理念,唯獨老子傾向于民治(7)。
第四,圣人具有優(yōu)于常人的德性?!安怀鰬?,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四十七章)圣人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如果圣人過于向外追逐,則知之越少?!独献印贩糯罅耸ト恕白灾钡淖饔?,看到時下之人過于追求外在的事物,而忽略了內(nèi)心的反省,所以要求人要返觀自己的內(nèi)心,圣人更應(yīng)該嚴格要求,以期達到“嬰孩”的狀態(tài)。在《老子》的思想里,“嬰孩”幾乎接近于理想中的完人,嬰兒無知無欲,專氣致柔,在此老子忽視了政治社會化的作用。
綜上而言,《老子》同儒家一樣,對于統(tǒng)治者有較高的道德要求?!氨缓謶延瘛钡氖ト恕安蛔砸姟?、“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二十二章),他不與人爭斗,“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二十二章)。《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六十七章),這三樣寶貝“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六十七章),慈愛、節(jié)儉適度、不敢自居于天下人的前面(8),這是圣人的制勝法寶。這些優(yōu)秀至高的人格品質(zhì),便是《老子》“被褐懷玉”的圣人理想。
《老子》的“圣人”帶有非凡的德性,其崇高精神指向具有政治性和社會性的統(tǒng)治者,不僅僅是一個道德標桿。老子注重圣人自我擁有的道德力量,更注重圣人的政治作用,其重點在于“被褐懷玉”的統(tǒng)治者,而不是具有“先知”能力的道德完人。
四、“不以兵強天下”的戰(zhàn)爭觀
《老子》認為國與國之間相處,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不以兵強天下”(三十章),“大邦者下流”、“大者亦為下”(六十一章),都應(yīng)當以謙下的態(tài)度來看待對方,尤其是大國更應(yīng)當有謙下包容的心態(tài)。戰(zhàn)爭自古以來就有,歷朝歷代給國家和百姓都帶來深重的災(zāi)難,《老子》也清楚地明白,戰(zhàn)爭不可避免。如果不得已而使用戰(zhàn)爭,也應(yīng)當“恬淡為上”(三十一章)。“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三十章)善于用兵的戰(zhàn)爭,只是為了救苦救難的目的,如果用戰(zhàn)爭來稱霸天下,窮兵黷武,只會自取滅亡?!独献印凡⑽赐耆裾J戰(zhàn)爭的作用,如果為了救濟百姓的目的,或者不得已的情況,戰(zhàn)爭也很必要?!坝帽醒裕骸岵桓覟橹鞫鵀榭?,不敢進寸而退尺?!保耪拢┘词固幱趹?zhàn)爭狀態(tài),也不應(yīng)當主動進攻挑釁,而是采取防御措施。在《老子》的理想國里,“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保ò耸拢?,武器和戰(zhàn)甲都起不到作用,有道之世,“卻走馬以糞”(四十六章),那些用于打仗的兵馬都分給老百姓,用于興耕田地。
綜上所述,《老子》希望“以道蒞天下”(六十章),其政治之“道”,就是“自然政治”。“自然政治”并不是要拋棄君主政體,《老子》認同君主至高無上的政治權(quán)威,但《老子》對這一政治權(quán)威作了必要的道德限定,這個道德限定就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圣人有超乎于常人的道德標準,其道德標準就是“被褐懷玉”,“上善若水”。統(tǒng)治者需要為百姓做的只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三章)統(tǒng)治者的“愚民”,是讓人民“無知無欲”,引導(dǎo)老百姓放棄奸詐狡猾,貪圖的欲望。于是,政府就應(yīng)當使百姓心胸開闊,溫飽富足,意志致柔,強壯筋骨,除此之外,讓人民自然發(fā)展?!独献印芬舱J識到“自然”的局限性,“自然”擁有強大的力量,但其能力有限,它避免不了戰(zhàn)爭,無法解決政治爭端所產(chǎn)生的暴力、沖突和破壞,以及脫離了“自然”生活狀態(tài)的人們無休止的欲望,于是需要一個有道的統(tǒng)治者和政府去加以引導(dǎo),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統(tǒng)治者和政府收回過多的政治干預(yù),運用政治權(quán)威和無為治術(shù)重建和維持“自然狀態(tài)”。“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自然政治”的終極目的。
五、“小國寡民”的理想國
《老子·七十五章》指出了剝削高壓的政治狀態(tài):“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闭伪﹣y的原因在于“其上食稅過多”,苛捐雜稅太多,人民不堪重負;“其上之有為”,統(tǒng)治者干預(yù)老百姓太多,胡作非為;“其上求生之厚”,統(tǒng)治者追求奢華豐厚的物質(zhì)生活而剝奪老百姓。面對如此民不聊生,“非道也哉!”的社會慘狀,老子憤怒地斥責(zé)當時的執(zhí)政者為“盜夸”(五十三章)。由此,老子提出了前述一系列自然政治的措施,并對他心中理想的政治統(tǒng)治方式進行了分類: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保ㄊ哒拢?/p>
最好的政治是統(tǒng)治者悠哉悠哉的樣子,不隨意發(fā)施號令,不折騰,統(tǒng)治者“為而不持,功成而不處”(七十七章),不居功自傲,而老百姓只是僅僅知道統(tǒng)治者而已,“下知有之”,等到政治社會進步,老百姓卻說:“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啊”。這種順乎于自然的政治統(tǒng)治方式便是老子最理想的統(tǒng)治模式。
因此,老子從理想形態(tài)的政治統(tǒng)治形式出發(fā),基于當時的社會政治現(xiàn)實,對時下的國家混亂,民不聊生,互相爭斗的狀態(tài)竭盡全力找到一個解決方法和出路,提出了一個理想國度的方案: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保ò耸拢?/p>
在老子的理想國里,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物質(zhì)生產(chǎn)生活極大豐富,飲食、衣著和住所一應(yīng)俱全,世間風(fēng)俗淳樸,老百姓自得其樂,這樣寬裕殷實的生活狀態(tài),就不需要政府過多的干預(yù),保持這種自然的狀態(tài)即可,這個社會被稱為是“道家的小康社會”(9)。其中體現(xiàn)了老子“民本”思想,讓“民”返回到一種純真自然的狀態(tài),“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十九章),每個人都保持質(zhì)樸的品質(zhì),減少個人的私心雜念。這樣的話“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二十二章),“老子輕社會而重個人,于消極中寓積極”(10)。老百姓淳樸的品質(zhì)建立于富足的生活狀態(tài)之上,老子認為過多的外在干預(yù)會影響這種狀態(tài)。在一國之內(nèi)為了避免外力的侵擾,國家的形式應(yīng)當采取“小國”的形式,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見,老子深知大國強權(quán)政治的危害。而統(tǒng)治者就應(yīng)當“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六十五章),不要教導(dǎo)人民精明欺詐,而是要保持純樸?!坝蕖痹诖瞬⒎怯廾裰?,而是使民淳樸不虛偽,順其自然而已。老子更希望在“愚”這一方面統(tǒng)治者能夠以身作則,“我愚人之心也哉”(二十章)便是理想統(tǒng)治者高度的人格修養(yǎng)境界(11)。
在老子的理想國里,雖然后天生成的文明、傳統(tǒng)和經(jīng)驗的價值得不到深刻體現(xiàn),但在這個國家里政治家占主導(dǎo)的作用,暗示了這種“自然狀態(tài)”是有道之人所為,并不是自然出現(xiàn)一國,其原因與老子承認君主的政治權(quán)威息息相關(guān)。老子希望統(tǒng)治者“悠兮而貴言”(十七章),百姓返璞歸真,就能避免禍亂,天下太平。“執(zhí)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三十五章)正是《老子》理想國的應(yīng)有之義。
六、總結(jié)
在《老子》政治思想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僅僅是一個守護者,其自然政治思想帶有更加強烈的道德哲學(xué)色彩,實際的政治措施很少,正如蕭公權(quán)的評價:“就理論上而言,老子所攻擊者非于治之本身,而為不合于‘道德標準之政治”(12);老子處在“重農(nóng)抑商”時代,尚未面臨復(fù)雜的經(jīng)濟形勢,道家同儒家一樣未能提出實質(zhì)而行之有效的經(jīng)濟觀點。近代以來在中國政治轉(zhuǎn)型的大潮中,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面對經(jīng)濟問題幾乎是束手無策,這也是傳統(tǒng)政治思想在現(xiàn)代政治環(huán)境中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和難題。
《老子》承認君主的權(quán)威,對統(tǒng)治者有很高的道德倫理要求,一方面統(tǒng)治者有過于常人的自知之明,另一方面又要求統(tǒng)治者“常無心”;一方面,要求統(tǒng)治者運用自身的權(quán)威來引導(dǎo)百姓和人民,又要求統(tǒng)治者把自己置之于度外,“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對于理想統(tǒng)治者的人格定位顯得矛盾重重,因為《老子》始終都無法逾越君權(quán)政治的藩籬,但其“自然政治”保持了相當大的政治彈性,承認“道”、“天”、“地”、“人”的四位一體,對等相處,認為“身”、“家”、“邦”、“天下”之間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們之間有所不同,并不能用一種人為的統(tǒng)治方法把它們都維系起來,貫穿它們的是“自然”而已,于此,老子為個人的發(fā)展留有巨大的空間。
在《老子》的理想國里,“道者萬物之奧”(六十二章),“道”庇護著萬物,而無所偏愛,“天道無親”(七十九章);執(zhí)大道的統(tǒng)治者無所偏愛,“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五章)。老子提出“治大國,若烹小鮮”(六十章),這是影響中國千百年的治世名言,足見老子之政治智慧,能洞見政府過多干預(yù)的危害?!独献印纷匀徽嗡枷胱畲蟮囊饬x在于承認個體的價值和社會自組織的作用,但其經(jīng)莊子進一步論述和發(fā)揮之后,變成了消極避世之思想,在后來的政治實踐中,官僚大臣無法同皇權(quán)相抗衡時,便采取退身避世的方式,這與老子自然政治思想的初衷相違背。
總而言之,《老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在于“自然”,理想社會“大象無形”(四十一章),含蓄而內(nèi)斂。“反者道之動”(四十章)一切從自然出發(fā),一切又復(fù)歸于自然?!白匀弧钡恼沃?,便是國家和人民“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五十九章)。
參考文獻:
[1]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M],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第1版。
[2]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第1版。
[3]蕭公權(quán):《中國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9月第2版。
[4]胡適:《中國哲學(xué)史大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5]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新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6]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7]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詮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8][英]亞當·斯密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zhì)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2年12月第1版。
[9][美]本杰明·史華茲著,程剛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0]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
[11]宋志明:《老子治世之道與社會和諧》[J],《太原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年9月第5期。
注釋:
(1)《老子·二十五章》,引自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M],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第1版,2013年3月重印。本文所引用《老子》文本均取自于陳著。
(2)關(guān)于“反”的字義解釋,陳鼓應(yīng)概括各家之觀點,得出結(jié)論認為其有兩種意思:相反的對立面和返回。參見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M],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第1版,第271頁。
(3)“法”如果理解為取法、效法之意,“道”效法于“自然”,于是“道”之上還有“自然”,域中不是“四大”,而是“五大”。這樣理解顯然值得商榷。陳鼓應(yīng)引用馮友蘭的觀點:“‘自然只是形容‘道生萬物的無目的、無意識的程序?!匀皇且粋€形容詞,并不是另外一種東西……”,陳認為“道法自然”即是道純?nèi)巫匀唬约喝绱?。這里采用陳鼓應(yīng)的觀點,“道法自然”即是指出道是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道的本質(zhì)就是自然。參見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M],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第1版,第163-164頁。
(4)蕭公權(quán):《中國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9月第2版,第110頁。
(5)同上,第110頁。
(6)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13月第1版,第122-123頁
(7)蕭公權(quán):《中國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9月第2版,第114頁。
(8)“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六十七章)這一句的釋義,參照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M],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第1版,第306-308頁。陳認為“慈”是慈愛之意,包含有愛心和同情心,陳認為《老子·六十七章》重點在于“慈”,老子身處當時的戰(zhàn)亂,人們互相爭斗,深感人與人之間缺乏慈愛之心?!皟€”,陳認為是節(jié)儉愛惜保養(yǎng)之意,有而不盡用,儲蓄精力,充實根基,不僅指物質(zhì)上的“儉”,更指精神上的“儉”?!安桓覟樘煜孪取北闶且环N居下,謙下的態(tài)度。
(9)宋志明:《老子治世之道與社會和諧》[J],《太原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年9月第5期。
(10)蕭公權(quán):《中國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9月第2版,第113頁。
(11)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M],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第1版,第141頁
(12)蕭公權(quán):《中國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9月第2版,第117頁。
作者簡介:彭紹駿(1990.3-),男,陜西安康,中國政法大學(xué)政治與公共管理學(xué)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政治學(xué)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