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芝
所謂截取法,是指在記敘文中,截取事物最精彩、最動人、最能反映其本質(zhì)的瞬間而加以表現(xiàn)的選材方法,可以從一個點、一個畫面、一聲嘆息、一個瞬間之中捕捉到人物的神韻或社會生活的意義。
鄒韜奮的《我的母親》即采取了截取法。文章截取了母親一生中最典型的四個片段來刻畫人物。第一個片段,寫“我”兩三歲時的元宵夜,母親背“我”觀燈。作者以幼兒時期的感覺,寫出了母親可愛的形象與愛子的殷切之心。在記敘的基礎(chǔ)上穿插必要的議論,筆墨不多,但母親的形象栩栩如生。第二個片段,寫母親愛看小說、愛講故事,細節(jié)真實而傳神,表現(xiàn)了母親感情豐富,對苦難女性有著深切的同情心。第三個片段,寫母親見“我”背書挨打,陪著“我”一同流淚,又勉強說“打得好”,再現(xiàn)了一位希望兒子上進又十分疼愛兒子的慈母形象。第四個片段,寫“我”看母親做針線活。從“我”的視覺、聽覺角度描寫母親的外貌、動作,以寂靜的環(huán)境襯托母親的勞苦,真摯動人。
由于母親在作者13歲時就去世了,母親在“我”的記憶中,就顯得特別短暫而美好。作者沒有面面俱到地描寫“我”和母親之間的點點滴滴,而是攝取了幾個閃光的片段,充分地塑造了母親普通而偉大的形象,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截取片段的敘事中,作者還穿插了必要的議論,深化了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有的議論分析了人物的言行和內(nèi)心世界,如“她的飲泣吞聲,為的是愛她的兒子;勉強硬著頭皮說聲‘打得好,為的是希望她的兒子上進”;有的議論是評價敘寫的內(nèi)容,如“這是我對母愛最初的感覺,雖則在當(dāng)時的幼稚腦袋里當(dāng)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愛”;有的議論擴展了文章的主題,如“如果母親生在現(xiàn)在,有機會把自己造成一個教員,必可成為一個循循善誘的良師”,揭露了封建社會埋沒婦女才能的罪惡。本文的議論均是在記敘、描寫的基礎(chǔ)上進行,并與記敘、描寫水乳交融,成為文章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采用截取法,以新穎獨到的視角選材謀篇,敘事抒情,以小見大,以少勝多,文短意長。當(dāng)然,截取的側(cè)面或片段必須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只有從平凡的生活中截取典型、新穎、動人的素材,發(fā)掘生活素材的本質(zhì)意義,借助“主旨”連綴成篇,才能“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