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不是教育的唯一尺度
——教育不應缺失或忽視情趣、浪漫、感動、詩意、真善美,對教育的評價應該是多元,評價一位教師是否優(yōu)秀時,不僅僅要說他是一位“有思想的老師”,還要說他是否是一位“有詩意的教師”“有情趣的教師”“有智慧的教師”“有人性的教師”“有故事的教師”……因此,“深刻的思想”只是教育的一個尺度,而不是唯一的尺度。
(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李鎮(zhèn)西)
◎有個性的校訓才不會淪為花瓶
——校訓,猶如家風,發(fā)揮校訓的育人作用,必須摒棄那些八股化、同質(zhì)化的校訓,讓全體師生真正參與到制定校訓的活動中,汲取師生智慧,制定出體現(xiàn)學校特色、與時代精神高度契合、為廣大師生認同并自覺踐行的校訓。
(紅網(wǎng) 張衛(wèi)斌)
◎“文理不分科”回歸通識教育
——中學的文理分科,導致許多學生只知專業(yè)領域,不知社會萬象,并因智力不完全開發(fā),抑制創(chuàng)造力,對社會與人生也頗多偏執(zhí)。取消分科,高校推行通識教育,恢復高考全科考試,學生可得到全面平衡發(fā)展。只有綜合人才,才是發(fā)育完全的人才,才有可能從一個學科跨越到另一個學科,打通學科界限,完成知識的遷移與升華。由此引發(fā)學生發(fā)掘自己的興趣,從而找準其一生的發(fā)展方向。
(《燕趙晚報 》 畢舸)
◎師資差距成為測量教育均衡與否的主要標尺
——城鄉(xiāng)和不同城市間的師資差距已經(jīng)形成嚴重的教育生態(tài)問題。從全國范圍來看,義務教育均衡已由過去主要表現(xiàn)在硬件上轉變?yōu)檐浖牟罹?,其中最突出的表現(xiàn)為師資差距。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
◎校訓貴在“借古開今”
——訓者,引導、勸勉、激勵也。學校要真正把校訓融入學校文化中,才可對師生的思想行為起著引導、規(guī)范作用,而如今很多學校校訓在思想內(nèi)容、表達形式上存有不少問題,缺乏個性,真正對學生健康成長不具有導向性作用,又不能體現(xiàn)文化的民族性、特色性。
(《光明日報》 孫邦華)
◎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國夢的魂與根
——青年學子的課本里,應該把古代經(jīng)典留住。民族復興的進程里,必須把文化之根留住。
(《光明日報》葉小文)
◎“補課又不是殺人放火”暴露謬誤教育觀
——近日,江蘇高郵市某校教師要求學生到校外培訓中心補課,并收取高額費用,事情爆出后,當?shù)赜浾咔叭ゲ稍L問及如何處理時,教育局某負責人不耐煩地稱,“又不是殺人放火,要處理什么?”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姜朝暉)
◎請呵護孩子們的文化基因
——在基礎教育中被疏離于中華文化之外的孩子,等于被文化之母遺棄?!盁o根”,則必有文化抑郁與惶惑,又怎能以健康包容的心態(tài),坦然自處于世界文化之林?
在基礎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給李白、杜甫們更大的空間,讓孩子們有充分的機緣被中華文明的薪火淬過,讓那一片源于屈陶李杜、飄自王楊盧駱的清風朗月,在新的時代,繼續(xù)吹拂照耀今人,讓下一代依然優(yōu)雅如瓷、堅韌如絲,讓這份“終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傳承下去。
(《人民日報》李泓冰)
(丹 丹 曉 曉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