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清時期徽州書院的官學化

2014-11-25 03:07:58江超
黑龍江史志 2014年5期
關鍵詞:明清時期

江超

[摘 要]明清時期是中國書院發(fā)展的繁榮時期,書院的數(shù)量大大超過了前代。但是,在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背景之下,書院的官學化越來越嚴重,書院越來越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徽州書院作為全國書院的一部分自然也逃脫不了這種命運。然而,徽州書院的官學化與其他地方書院的官學化雖然有著相同點,但它也有著自己的特點,特別是官學化的途徑。本文將從徽州書院官學化的原因、途徑進行研究。

[關鍵詞]明清時期;徽州書院;官學化

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它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在宋、元、明、清時期開始盛行。書院在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種重要的趨勢,即書院的官學化。什么是官學化?在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中是這么說的:官學是古代中央和地方政府創(chuàng)辦并管轄的學校,其管理者由政府委派,經(jīng)費由政府提供,教學內(nèi)容由政府規(guī)定,完全服從國家需要,納入統(tǒng)一的國家學制系統(tǒng)。而書院的官學化,就是書院朝向官學變化,失去其獨立性,亦即將書院變成官學的問題。(1)書院的官學化早在南宋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元朝開始盛行,明清時期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空前強化,使得這種現(xiàn)象更加明顯。據(jù)統(tǒng)計,明代有書院1962所,(2)清代有書院4365所,其數(shù)是唐、五代、遼、宋、金、元、明各朝書院總和的1.49倍。(3)明代書院中官辦比例為57.21%,(4)清代書院中官辦比例為56.67%。(5)可見在明清時期官力以成為創(chuàng)辦書院的主要力量,而就算對于一些私人創(chuàng)辦的書院政府也加強了管理,書院的官學化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在這種背景之下徽州地區(qū)的書院自然不可避免官學化的命運。徽州地區(qū)的書院是如何官學化的,與其他地區(qū)又有什么區(qū)別?值得我們?nèi)パ芯俊?/p>

一、明清徽州書院官學化的原因

(一)國家為了統(tǒng)治的需要

自古以來中國的統(tǒng)治者就很重視教育。如“古昔帝王育人才,正風俗,莫先于學校?!保?)“賢才,國之寶也?!t才不備,不足以為治?!保?)又如“帝王敷治,文教為先。臣子致君,經(jīng)術為本。”(8)為了發(fā)展教育統(tǒng)治者都大力辦學,明清時期中央有國子監(jiān),地方有府、州、縣學。明朝政府規(guī)定:“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各一。俱設訓導,府四,州三,縣二。生員之數(shù),府學四十,州、縣依次減十。師生月廩食米,人六斗,有司給以魚肉。學官月俸有差。生員專治一經(jīng),以禮、樂、射、御、書、數(shù)設科分教,務求實才,頑不率教者黜之?!保?)清朝基本沿襲了明朝的教育制度,如《清史稿》中所說“有清學校,向沿明制。京師曰國學,并設八旗、宗室等官學。直省曰府、州、縣學?!保?0)雖然統(tǒng)治階級重視教育,但是官學的數(shù)量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于是就出現(xiàn)了官方,民間大辦書院的浪潮。為了對教育、思想的控制,統(tǒng)治階級不可能放任書院的發(fā)展。一方面政府大力支持書院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政府加緊對書院的控制,這就不可避免的使書院官學化。

(二)書院自身的需要

明清時期雖然是書院發(fā)展的繁榮時期,但是在明清時期書院的發(fā)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書院的發(fā)展與政府的支持是密切相關的。明朝出現(xiàn)過四次禁毀書院事件:第一次嘉靖十六年,御史游居敬上疏斥責南京吏部尚書湛若水“倡其邪學,廣收無賴,私創(chuàng)書院”,于是皇帝下令“毀其書院”(11);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吏部尚書許贊再次上疏,指斥“撫按司府多建書院,聚生徒,供億科擾”,請求撤毀,“詔從其言”(12);第三次是萬歷七年,張居正“不許別創(chuàng)書院”;第四次是天啟五年,“吏部郎顧憲成講學東林書院,海內(nèi)士大夫多附之,‘東林之名自是始。既而‘梃擊、‘紅丸、‘移宮三案起,盈廷如聚訟。與東林忤者,眾目之為邪黨。天啟初,廢斥殆盡,識者已憂其過激變生。及忠賢勢成,其黨果謀倚之以傾東林。”(13)清初,統(tǒng)治者對書院采取了抑制政策。順治九年,清政府命令“各提學官督率教官,務令諸生將平日所習經(jīng)書義理,著實講求,躬行實踐。不許別創(chuàng)書院,群聚結(jié)黨,及號召地方游食之徒空談廢業(yè),因而起奔競之門,開請托之路”。(14)從上面的史料我們能看到,書院的發(fā)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當政府禁止時書院的發(fā)展就進入沉寂期,而支持時就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書院為了求生存、擁有合法的地位,必須要獲得政府的支持,這就不可避免的接受政府的管理,納入官方管理體系。

(三)科舉的要求

古代的士子們讀書大部分都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想取得功名必須通過科舉,“科舉必由學校,而學校起家可不由科舉”(15)想要參加科舉,必須要通過學校,書院得不到政府的承認,那么在書院讀書的學子就不能參加科舉。而且科舉考試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怎么考試,考什么內(nèi)容是由政府決定的,因此書院的教學內(nèi)容,管理制度也都要受到政府的限制。如乾隆九年的規(guī)定:“書院肆業(yè)士子,令院長擇其資稟優(yōu)異者,將經(jīng)學史學治術諸書,留心講貫,以其余功兼及對偶聲律之學。其資質(zhì)難強者,且令先工八股,窮究專經(jīng),然后徐及余經(jīng),以及史學治術對偶聲律。至每月課試,仍以八股為主,或論或策,或表或判,聽酌量兼試,能兼長者酌賞,以示鼓勵。再各省學宮陸續(xù)頒布圣祖仁皇帝欽定《易》、《書》、《詩》、《春秋傳說匯纂》,及《性理精義》、《通鑒綱目》、《御纂三禮》諸書,各書院院長自可恭請講解”。(16)可見,清朝對書院的教學能容,管理制度都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

二、書院官學化的途徑

大部分的學者認為“官府對書院掌教聘任權的控制”,“官府對書院經(jīng)濟、田產(chǎn)的控制和干涉”是書院官學化的主要途徑。(17)如清朝政府規(guī)定“各省書院公費,各有恩賞銀,委員經(jīng)理?;蛑卯a(chǎn)收租,或籌備賞借,以充膏火。不敷,在存公項下?lián)苎a,每年造冊報銷?!?,(18)“書院師長,由督撫學臣不分本省鄰省已仕未仕、擇經(jīng)明修、足為多士模范者,以禮聘請。……查定例省會書院,恩賜努幣贍給師生膏火,該督撫匯報奏銷。其府、州、縣書院,或紳士出資創(chuàng)立,或地方官撥公款經(jīng)理,俱報該管官查核。是各省府、州、縣書院,惟在地方官妥為經(jīng)理,自不致有名無實?!保?9)但是,這并不是徽州書院官學化的主要途徑,徽州書院的許多山長并不是由官府任命,大部分經(jīng)費也不是來源于官府,不受官府的管理。如:祁門東山書院的山長“由五鄉(xiāng)紳士公議敦請,每年以十月為期,訂送關書”(20),黟縣碧陽書院的山長“山長以邑人公議延請,經(jīng)費由典商領本生息,官吏俱不為經(jīng)理。院中司事二人,由公舉;司匣,每都一人,各舉?!保?1),休寧海陽書院的山長“請縣申詳,其山長聽邑人公議延聘,膏火支放不經(jīng)官吏”(22)?;罩輹旱墓賹W化的途徑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一)書院學生招收的官學化

清朝政府對書院學生的招收與考核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如:乾隆元年的“上諭”中規(guī)定“負笈生徒,必擇鄉(xiāng)里秀異、沉潛學問者,肆業(yè)其中。其恃才放誕、佻達不羈之士,不得濫入?!保?3)上述史料中,規(guī)定了書院招生的標準“鄉(xiāng)里秀異、沉潛學問”。正是在這種情形下徽州書院的招生也受到官方的控制,招生人數(shù)要按照政府的規(guī)定。如府屬紫陽書院“向取內(nèi)外課生童六十人給予膏火”(24),歙縣古紫陽書院“肄業(yè)正額生監(jiān)八十人,童生四十人”,“凡肄業(yè)者,由學政于六縣生童中挑選,有馀缺以文高試前列者補”(25),黟縣碧陽書院“正額生監(jiān)四十人、童生二十人”(26),祁門東山書院“生員膏火十三名”、“童生膏火拾名”(27)。

(二)書院學生管理的官學化

明清時期政府對書院學生的管理制度有明確的規(guī)定,特別是清朝,如:乾隆元年的“上諭”中規(guī)定“書院中酌仿朱子《白鹿洞規(guī)條》,立之儀節(jié),以檢束其身心;仿《分年讀書法》,予之程課,使貫通乎經(jīng)史。有不率教者,則擯斥毋留?!保?8)徽州書院對此也有嚴格規(guī)定,如祁門東山書院“在院生童外出,須告明司事人登注日期,以憑查核?!保?9)黟縣碧陽書院“或因有事回家亦告知司事,稟明院長告假,每月不得過五日”(30)各個學院對成績優(yōu)異的學子還給予獎勵,對差生給以懲罰。如祁門東山書院“未有膏火之生監(jiān),又能連取三次超等前五名者獎給膏火一半,如四次又取超等前五名獎給膏火全數(shù);其本有膏火者,課文接連三次不錄扣除膏火一半,四次不錄膏火全扣不給”。(31)

(三)教學內(nèi)容的官學化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內(nèi)容都是以四書、五經(jīng)為主,如《明史》中所說:“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jīng)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jīng)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為之八股,通謂之制義。”(32)而清朝基本上沿用了明朝的科舉制度。為了在科舉中高中,打敗競爭對手,提高生徒的科舉競爭能力,徽州書院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圍繞著四書、五經(jīng)來展開,教授學生學習寫作八股文,并制定了嚴格的課藝制度,科舉考什么,書院教什么,使生徒埋頭于四書、五經(jīng)之中,心中不知其他。

三、結(jié)語

明清時期徽州書院的官學化,在徽州地區(qū)的教育文化發(fā)展中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在于,在官方的大力支持下,徽州書院的數(shù)量迅速增加,這一時期徽州的書院有90幾所,正如當時所說“天下書院最盛者,無過東林、江右、關中、徽州”(33),

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時期,而書院數(shù)量的增多為徽州地區(qū)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支持,使更多的人能夠接受教育。書院的官學化使書院的生徒與官學的生徒一樣享有參加科舉的權利,使他們有機會通過科舉獲取功名,改變自己的命運。對書院的經(jīng)費支持、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使書院能夠正常運行,不至于造成書院沒有經(jīng)費或秩序混亂。消極的一面在于,書院的官學化使徽州書院失去了學術自由,生徒們整日埋頭于四書五經(jīng),考取功名之上,成為了科舉的附庸,甚至有的學生純粹是為了膏火而待在書院。使書院失去了創(chuàng)辦之初那種發(fā)揚學術、傳播學術思想、各種學術思想互相交流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最終走向了消亡。不管怎樣,徽州書院的重要作用還是不能忽視的,它推動了徽州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培養(yǎng)了一批大家,正如方志中所說:“自文學盛于東南,新安比之鄒魯,博雅之儒,彬彬如也?!保?4),在中國的書院史上,徽州書院也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參考文獻:

[1]李琳琦:《徽州教育》[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周德昌、王建軍:《中國教育史·明清分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史資料》中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4]鄧洪波:《中國書院史》[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

[5]張廷玉等撰:《明史》校點本[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

[6]趙爾巽等撰:《清史稿》校點本[M].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版.

[7]《欽定大清會典》影印本[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8]《大清會典事例》影印本[M].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

[9]道光《徽州府志》[M].道光七年刊本,

[10]《明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一年刊本.

[11]李國鈞主編:《中國書院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2]丁鋼、劉琪:《書院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3]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史》第3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4]胡青:《書院的社會功能及其文化特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5]同治《祁門縣志》[M].同治十二年刊本.

注釋:

(1)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225頁。

(2)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頁。

(3)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頁。

(4)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頁。

(5)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414頁。

(6)《明太祖實錄》卷四十六。

(7)《明史》卷七十一《選舉志三》,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712頁。

(8)《清史稿》卷一○六《選舉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114頁。

(9)《明史》卷六十九《選舉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686頁。

(10)《清史稿》卷一○六《選舉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3099頁。

(11)(12)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史資料》上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10頁。

(13)《明史》卷三○五《魏忠賢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7817頁。

(14)《清會典事例》卷三八五《禮部》。

(15)《明史》卷六十九《選舉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675頁。

(16)《大清會典事例》卷三九五《禮部》。

(17)李國鈞主編:《中國書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803—814頁;丁鋼、劉琪:《書院與中國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5—85頁;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史》第3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17—319頁;胡青:《書院的社會功能及其文化特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9—62頁,都有提及。

(18)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史資料》中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58—859頁。

(20)李琳琦:《徽州教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頁。

(21)(22)李琳琦:《徽州教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頁。

(23)周德昌、王建軍:《中國教育史·明清分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頁。

(24)(25)(26)(27)李琳琦:《徽州教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頁。

(28)周德昌、王建軍:《中國教育史·明清分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頁。

(29)(30)(31)李琳琦:《徽州教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頁。

(32)《明史》卷七十《選舉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693頁。

(33)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

(34)同治《祁門縣志》卷二六《人物志·文苑》。

猜你喜歡
明清時期
揚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況
明清室內(nèi)陳設藝術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37:53
明清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在牙人牙行興盛中的作用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14:00:19
明清時期徽州民居建筑風格研究
論明清時期廣西少數(shù)民族戶口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與入籍問題
中國通俗小說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
青春歲月(2015年19期)2015-11-03 12:24:58
淺析明清時期處萌芽狀態(tài)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發(fā)展緩慢的原因
從兩方高陽碑志拓片看明清兩代的學規(guī)禁例
文物春秋(2014年2期)2014-12-24 21:19:56
明清之際外銷瓷的西洋化及其歷史內(nèi)涵
文物春秋(2014年4期)2014-12-20 20:55:13
明清時期徽州書院的資金來源
黑龍江史志(2014年1期)2014-11-11 22:26:35
铁力市| 周口市| 宁夏| 包头市| 博客| 河北区| 咸丰县| 宁城县| 同心县| 肥东县| 射阳县| 南华县| 陆丰市| 武功县| 兴化市| 绵竹市| 灵台县| 交口县| 方山县| 北辰区| 息烽县| 正阳县| 平湖市| 保定市| 黄大仙区| 北碚区| 竹溪县| 珲春市| 塘沽区| 株洲县| 隆德县| 全州县| 车险| 建始县| 瓮安县| 左云县| 奉化市| 宁化县| 遂川县| 二连浩特市| 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