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 要:從2004年至今,我在張家口人民廣播電臺主持的《散文精品屋》已陪伴聽眾走過十年的歲月歷程。十年,對于一檔純文學節(jié)目而言,實屬不易。時常有聽眾感嘆:“一檔純文學節(jié)目能有如此強的生命力真不容易!”,時常聽眾發(fā)問“你的播音何以有如此強的感染力?”。本文以自己的播音實踐,談談對散文播音表達的感受。
關鍵詞:商業(yè)經濟;廣播文化;發(fā)展趨勢
學貫中西的繪畫大師吳冠中先生的一位學生問他:“怎樣的畫法能感人?”吳老回答:“你的心!拿出你血淋淋的心才能感人!”藝術的路是相通的,殊途同歸,散文播音亦然。散文,是文學殿堂中一種影響廣泛、備受人們青睞的文體。古今中外的文學大師們,以其洞幽入微的觀察力,超脫塵世的秉性,細膩激揚的情愫,憑藉生花的妙筆,寫下了無數文采斐然、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這些經歷了時間考驗的散文佳作,不僅豐富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而且還感染和影響了萬成千上萬的人們,扣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給人們以精神上的享受和藝術上的熏陶。那么,如何把散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播音員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從而觸動聽眾的心靈呢?
一、散文播音時,要增強心靈的理解力,心靈是一種理解力,一種精神境界,它決定了一個播音可以把同一篇散文播得與眾不同。
張家聲是我們中國播音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它演播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深入人心。他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具有獨特氣質的噪音。因此,他演播的作品,尤其是散文作品,我百聽不厭。張家聲老師朗誦的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致亡婦》,我聽了十幾篇,每聽一次,都讓我潸然淚下。為什么要一遍遍地聽?因為我要聽的是他的那種情愫,他的那種投入,他流露出來的對朱自清心靈的深刻理解。
二、散文播音時,要具備強烈的感受力。
散文,是作者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迫切地想傾訴自己的內心,宣泄自己多種多樣情緒的產物,他想與別人對話和交流,表達自己對人世和宇宙的各種感受和體驗,因此,播者必須具備強烈的感受力,播散文之前,先在自己內心里感覺到作者的喜怒哀樂。
三、散文播音時,要培養(yǎng)通感。
小時候,有個老師教我唱歌,他總強調“行腔如線”。意思是,唱每一句歌詞就像一條運動著的曲線,一會向上,一會向下;有時平,有時曲;拐彎處,有的像弧線,圓滑柔和;有的都是急轉彎,斬截干脆。他老這么講,邊唱邊用手指比畫出唱腔線條的運動來,漸漸地,我也產生了“行腔如線”的感覺。我后來,凡是欣賞聽覺的藝術,那優(yōu)美的旋律總能喚起類似的感覺,仿佛感到,不斷變化的聲音正在形成一道復雜多變的曲線。小時候,老師帶我們去參觀書法展覽,我覺得,有一種字體很好看,老師說:“這叫‘鐵線篆’,你看它那線條那么硬,很有力道和彈性,就像鋼絲似的?!逼鋵崳耶敃r覺得這種字好看,只不過因為它整齊均衡,而老師卻還感到了“力道”、“彈性”之類;但“力道”、“彈性”是要靠膚覺才能感知的,用眼睛怎么會有這種感覺呢?這就是通感在起作用,老師有通感,所以他的感覺就比我豐富而深入。
四、散文播音時,要多欣賞各種藝術種類。
蘇東坡評論王維的詩,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能從詩中看出畫意,從畫中感到詩情,就是依靠通感建立起的眼力?,F在,人們評論繪畫、雕塑、建筑、園林、舞蹈、戲劇、電影等等,也常常說“富有詩意”,這同樣也是通感在起作用。各種藝術究竟有一些共通的東西,所以,如果你對某一種藝術真正懂行,就往往會發(fā)現,它的某些意味、某些規(guī)律也會在別的藝術中表現出來;表現形式盡管大不相同,甚至于感覺的途徑也不同,但你仍然會得到某些相似或相通的感受,特別是美的感受。所以,多欣賞各種藝術種類,有助于通感的建立。例如“氣韻生動”為繪畫六法之首,假如,我們在繪畫欣賞中能準確而可靠地感受它,那就肯定有助于我們去感受散文作者的氣韻,把握其內在精神。因此,為了形成和豐富通感,應盡可能廣泛接觸各種藝術種類。
五、散文播音時,表達要做到自然、內在、真切。
散文表現的大多是真人真事,因此,散文的表達不能象詩歌那樣變化多端、節(jié)奏鮮明,也不能象寓言、童話那樣有所夸張,更不能像戲劇語言那樣性格化。其次,散文表現的往往是作者從生活中擷取的有意味、觸發(fā)他們感悟的內容和素材,我們將此抒發(fā)出來,應讓人感到不是教育別人,也無意渲染什么,只是自己內心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另外,根據寫法,散文多用第一人稱來表現,所以大都是第一人稱“我”的心態(tài)與情感,一切都是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悟、所想,將這一切娓娓道來,只能用自然、內在、舒服的聲音、語調、情深意墊地表達,方使人聽來真切、舒服。
散文的文辭優(yōu)美、音韻和諧,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一定是費了一番苦心的,既要表意、表情,又要文辭美、音韻美。因此,我們在表達散文時,也要很好地將其體現出來。有人說,好的散文朗誦,應當像朗誦一道散文詩,而我更欣賞這樣的表達:就像海的深處永遠停留在靜寂里,不管它的文字表面多么狂濤洶涌,在好的朗誦者的聲音里永遠潛藏著一顆沉靜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