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
[摘 要]獨生子女及家庭作為一個國家和社會的主體結構存在是中國社會的獨有現(xiàn)象。中國獨生子女問題自其出現(xiàn)之日起就受到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和人口學等學科的關注,指出了獨生子女一些問題。我們認為獨生子女的問題首先是家庭教養(yǎng)問題,是父母教養(yǎng)理念和方式的問題。為此我們依據(jù)現(xiàn)代多元異質社會對人的要求,把“平民教育”理念引進獨生子女的家庭教養(yǎng)中,對獨生子女進行“平民教育”,而不是“少爺小姐”式的“貴族”教育、“人上人”的“精英”教育,片面追求智力忽略完整人格發(fā)育的應試教育。使獨生子女接受“人中人”的生存價值觀,在社會生活中保持平等人格、平常心態(tài),具備平治修齊的能力,做一個有知識力、有生產(chǎn)力、有公德心的“整個的人”。
[關鍵詞]獨生子女;“平民教育”;家庭教養(yǎng);整個的人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4)08-0072-05
獨生子女及家庭作為一個國家和社會的主體結構存在是中國社會的獨有現(xiàn)象。它對中國人、中國家庭和中國社會的影響都是難以估量的。據(jù)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的穆光宗教授的研究,中國獨生子女家庭有五大風險。這五大風險同樣也是中華民族的風險。為了把風險減小到最低,我們每個人都能做的就是把好家庭關。因為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初的落腳點都是家庭,第一任老師是父母,最初接受的教育是來自父母和家庭。家庭教育對人的一生起著關鍵性的基礎作用,美國教育家伯頓·L·懷特在對幼兒早年教育和追蹤研究中得出:“家庭給予兒童的非正規(guī)教育,比之后正規(guī)教育制度對兒童總的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影響還要大。如果一個家庭在孩子生活的早年向他提供基礎穩(wěn)固的啟蒙教育,那么他將可能從以后的正規(guī)學校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收益?!盵1]不僅在正規(guī)學校教育中,在所有社會生活中,幼兒早期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令他終生受益。在高風險的獨生子女家庭成為中國社會主體今天,我們以深深的家國憂患意識,借鑒一切優(yōu)秀、有效的家庭教養(yǎng)經(jīng)驗,吸取過去二三十年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教養(yǎng)的教訓,依據(jù)現(xiàn)代多元異質社會對人的要求,確立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與人的本質相一致的、以實現(xiàn)完美的人的現(xiàn)實生活為目的的家庭教養(yǎng)理念,在現(xiàn)實的人的生活中對獨生子女進行“平民教育”。
一、中國獨生子女社會的到來
中國自1978年開始在城鎮(zhèn)全面推行獨生子女政策后,第一批獨生子女(1978年后至上世紀80年代初出生的人群)大約9000萬,年齡在25-35歲,占總人口的7%,已經(jīng)步入社會;1982年到1998年期間出生的獨生子女3.2億,占全國總人數(shù)24%,也正在不斷地進入社會;二者之和已占到人口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獨生子女開始成為社會經(jīng)濟的主體人群;到2030年,1981-1985年出生的人口中,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通婚的比例為60%左右,到2035年,1986-1990年出生的人口中,由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通婚建立的家庭比例將高達70%以上。[2]中國社會開始進入獨生子女社會并將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延續(xù)這種社會模式。因為第一代獨生子女中的一部分已經(jīng)開始婚戀甚至升格為父母,雖然政策允許雙獨(子女)夫婦生育二個孩子,但巨額的養(yǎng)育成本,激烈的生存競爭壓力,自身生活質量的考慮,使這些雙獨生子女夫婦不僅放棄生育二個孩子的愿望,甚至一個孩子都不想生。2人之家、421家庭結構正在取代幾千年的傳統(tǒng)家庭結構,傳統(tǒng)的父母職責和家庭功能也在商業(yè)化、社會化的不斷分解侵襲中弱化。
有研究表明中國獨生子女政策的實行,使全世界進入60億人口的速度減緩了四年,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但同時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除中國外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在鼓勵生育。中國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資源的需求逐漸增大,歐美日感到了恐慌,紛紛妖魔化中國和中國人,典型的說法就是“如果中國人像美國人一樣生活,人類需要幾個地球”。他們贊賞中國的“一胎化計劃生育政策”,大力支持。如果中國人象美國人一樣生活,人類確實需要幾個地球。但是,為什么美國人不可以減少他們的資源消耗?美國人均消耗資源是歐洲的兩倍,是中國的十倍(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消耗的部分資源供出口,中國人實際消費消耗資源更少)。其他發(fā)達國家人均消耗的資源,雖然低于美國,但是也高出中國數(shù)倍。對于發(fā)達國家來說,中國人口增加是不可忍受的(盡管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在不斷降低,2006年已經(jīng)跌破20%,并在不斷加速下降,這一比例在1800年左右曾經(jīng)高達40%,1900年約為25%,1949-1980年約為22%),所以他們大力支持中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對于由此導致的中國的老齡化危機和其他社會、經(jīng)濟問題,它們無關痛癢?,F(xiàn)在歐洲、日本的生育率和中國基本持平,美國的生育率遠遠高于中國。在贊賞、支持中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承擔“國際責任”的同時,歐美日都在大力鼓勵國民多多生育,這是怎樣的國際主義精神?那些贊賞中國計劃生育“成果”的“外國友人”,實際上是精明的狐貍。狐貍為了吃到老鷹嘴里的肉,一再贊美老鷹的完美歌喉,老鷹受到奉承,得意地唱起國際歌來,結果嘴里的肉掉到地上,狐貍趁機把肉叼走美餐一頓。
從獨生子女政策的強制實行到現(xiàn)在一些人的主動生一個甚至不生,說明人們觀念的更新,是人的進一步解放,是社會的一種進步。我們不否認其中可能存在的進步成分,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其中嚴重的問題。無論從人類進化的歷史看,還是從一些人引以為傲的——在近百年內經(jīng)歷了性解放、離婚潮而今重回家庭、鼓勵生育——西方社會來看,人類自身的繁衍、父母的職責和家庭的功能可能與過去的時代有所不同,但這種不同只是形式的變化,而不是質的差別。人類在多元、變動的世界中最穩(wěn)定、最安全的庇護所過去是家庭,現(xiàn)在是家庭,將來還是家庭。家庭作為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細胞,承載著諸多的基本功能,繁衍后代使族類延續(xù);教養(yǎng)后代使之符合族類的要求,維持族類合理的秩序。人的進化、人性的解放都離不開家庭,離不開父母最初的啟蒙和終生的引導。正是在家庭中,在父母養(yǎng)育子女的過程中,人懂得了愛、懂得了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懂得了自己的身份和與身份相對應的責任與義務,把這些人之初的須知教給孩子是古今中外的父母和家庭的基本職責和功能。遺憾的是,當代中國的一些父母,特別是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有意無意中淡化、曲解了父母的職責和家庭的功能,造成了獨生子女家庭教養(yǎng)的嚴重失重,導致了獨生子女亞道德①、亞心理健康狀態(tài),適應社會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國家的競爭力,因為國家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的競爭。
一些實證性研究表明中國現(xiàn)有獨生子女整體綜合素質與他國多子女,且受到良好均衡的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弱點,常被大家列舉的中日少年夏令營中中日孩子和父母的不同表現(xiàn),令我們深思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更應該反思的是父母的問題,是父母、家庭在孩子教養(yǎng)上的問題,是學校的教育目標和手段問題,是社會的價值理念問題。該到我們整個民族對此警醒的時候了,該到我們的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校重新確立教育目標、轉變教育方式的時候了,該到我們每對父母檢省自己、調整自己對獨生子女的教養(yǎng)心態(tài)、教養(yǎng)方法的時候了。
二、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在家庭教養(yǎng)上的失重
在以多子多福為追求的中國社會,二三十年前被迫出生的獨生子女的出生本身就承受了太多的家國的無奈,而未等這種無奈發(fā)出一聲嘆息,就被改革開放的大潮卷進了沖突多變、光怪陸離的地球村,當然一同卷進的還有他們的父母——未來得及好好看一眼剛剛抱在懷里的孩子,好好體會為人父母的喜悅——那些歷經(jīng)“文革”、“上山下鄉(xiāng)”、“停課鬧革命”的一代人,又一次被動地、在自己尚弄不清潮流風向的情況下被轉型社會卷進了漩渦之中。不同的是這次他們不再是一個人,看著懷里的孩子,他們本能的反應是保護好孩子,不要讓孩子受到傷害,不要讓孩子再受貧窮,不要讓孩子再受磨難,哪怕是犧牲自己,也要盡自己的全部心力給孩子營造一個安樂富裕的家園;接連不斷的文憑熱、外語熱、出國潮的沖擊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推動,迫使這些父母去追求知識、追求成功,進而把自己的理想、夢想加幻想寄托到獨生子女身上,一心一意把子女培養(yǎng)成出人頭地的人才,不惜一切代價送孩子上重點小學、重點中學,以期將來考上重點大學,父母態(tài)度非常明確,孩子只要把學習學好了,其余所有的事都不用管,父母全包了。在這些父母近乎忘我的精心培養(yǎng)下,這一代獨生子女在童年時期成為“小皇帝”,青年時期成為“精神缺鈣”的一代,剛剛參加工作就成了年輕的“負翁”、“月光族”,進入婚戀階段又創(chuàng)生了“閃婚族”。與這些族類相關的是嬌驕自大、自我中心、缺少寬容、不知感恩、尚奢恥儉、任性無責任感等負面道德評語。就連那些含辛茹苦的父母也常常感嘆這些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他們不知道孩子今天的不懂事正是他們昨天教育的結果,忘記了他們是怎樣教育子女的。
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在初為父母并被告知這是他們唯一的一次做父母的機會,這個孩子是他們獨一無二的孩子之時,那份對機會的珍視、對孩子的關愛決定了他們對孩子的嬌貴心態(tài)。在物質上,寧愿犧牲自己也要滿足孩子;在心理上,把孩子作為唯一的寄托;在行動上,把孩子作為家庭的中心,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忍拒絕,不恰當?shù)男袨椴辉敢?guī)導,還美其名曰:不愿讓孩子受委屈,一切為了孩子。父母這樣的心態(tài),這樣的嬌縱溺愛,子女不養(yǎng)成嬌驕任性的脾氣怎能對得起父母?
唯我獨尊不考慮其他人。在以獨生子女為主的核心家庭、421家庭中,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幾乎所有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把自己家的孩子看得“金貴”無比,孩子所有的要求合理的與不合理的都給予充分的滿足。在孩子眼里父母及其祖父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父母與祖父母的只講付出不求回報,養(yǎng)成孩子唯我獨尊、心安理得的心理。在走向社會與他人交往中也容易表現(xiàn)為為所欲為,不顧他人感受和后果的行為。中小學生因為一點點不順心的小事就離家出走,大學生拿著父母的血汗錢揮霍,荒唐甚至為不曾謀面的所謂網(wǎng)友自殺,置生養(yǎng)自己20幾年、年過半百的父母、已近暮年的祖父母于失子之痛中。
重智力輕心理與質量。為了孩子什么?怎樣才能更好地為孩子?在急劇轉型的社會里,父母自身尚不能辨明方向,家庭教育只能隨著社會潮流走,難以確立基本的家庭教養(yǎng)理念;商業(yè)化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早期智力開發(fā)鼓噪,把一大批父母鼓動起來,帶著孩子奔跑在這樣那樣的特長班之間;學校為追求升學率把大量的教學任務轉嫁給家長,家庭成為學校的補習班,父母成為學校指定的輔導員,孩子的成績不僅成為檢驗學校教學質量的指針,也成為檢驗父母家庭教育水平的標志。據(jù)上海市的一次抽樣調查顯示,大多數(shù)家長對子女的學習情況了如指掌,但對孩子的興趣、道德質量卻“不清楚”、“不太了解”、“沒有注意”。[3]在父母心里家庭教育基本上等同于智力教育,孩子成績好就是好孩子,就是家庭教育的成功。
取替了孩子自己動手、自己管理自己的機會。為了不讓孩子吃苦,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好的學習環(huán)境,保證孩子的學習時間,父母從小不讓孩子動手做家務,包括整理孩子自己的玩具、書桌,清洗孩子自己的衣服。在父母的養(yǎng)育下,大多數(shù)獨生子女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直至他們長大結婚,一旦有條件有機會仍然回父母處“蹭飯”,由父母給他們做家務。父母仍把他們當孩子嬌慣侍養(yǎng),父母習慣了,孩子也習慣了,都把這看成是天經(jīng)地義的。他們怎么知道哪里需要感恩,哪里需要責任?
可以說,獨生子女身上的問題幾乎都是父母造成的,是父母的心態(tài)及相關聯(lián)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造成的。每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在生物學意義上都是基本相同的,只是由于不同的父母采取的教養(yǎng)方式不同,把孩子養(yǎng)育成了不同的人。同為第一代獨生子女,不乏謙遜有禮、創(chuàng)新開拓、自立自強、勤儉平實、友愛合作、孝敬父母、有責任有擔當?shù)牟趴?;也有驕橫無理、揮霍無度、甚至胡作非為的不良青少年;實證研究表明,幾乎全部的青少年犯罪都是由于沒有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所致,而近90%以上的成年人犯罪也與孩童時的影響有關??梢姼改傅募彝ソ甜B(yǎng)對個人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仡櫟谝淮毶优彝ザ昀Щ竺悦5慕?jīng)歷,面對同樣多變、多元的社會,父母們能否尋找到相對不變的、基礎的一元,依此確立與時代同步的家庭教養(yǎng)理念,為孩子的快樂成長、全面發(fā)展、幸福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筆者認為,這基礎的一元就是“平民”教育。
三、平民教育——家庭教養(yǎng)的基本理念
“平民教育”在當代中國通常被簡單地理解為對農(nóng)民至多是對弱勢群體及其子女實行的基本的學校教育和技能教育,其實“平民教育”的含義是非常豐富的,所要達到的目的是相當完美的,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中國著名教育家晏陽初先生曾對“平民教育的意義”做過這樣闡述:平民教育的信條,是“努力于教育機會的平等,使人人所蘊蓄的無限能力都有發(fā)展的機會?!逼矫窠逃哪康氖墙倘俗鋈?。做一個有知識力、有生產(chǎn)力、有公德心的“整個的人”。當年晏陽初、陶行知先生等提倡和推行的“平民教育”雖然以底層民眾為對象,對底層民眾進行“文字教育”、“生計教育”,但同時強調對底層民眾的“公民教育”,按晏陽初所說,“公民教育之意義,在養(yǎng)成人民的公共心與合作精神,在根本上訓練其團結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與團結生活。一方面要在一切社會的基礎上,培養(yǎng)民眾的團結力,公共心,使他們無論在任何團體,皆能努力為一個忠實而效率的分子;一方面要在人類普遍共有的良心上,發(fā)達國民的判斷力,正義心,使他們皆有自決自信,公是公非的主張?!卑刺招兄壬恼f法是要在能讀書有技能的同時“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
筆者認為“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使人成為“整個的人”是“平民教育”的精髓,“平民教育”作為一種精神和理念,她是高貴的、完美的,對底層民眾的智力與技能教育,只是“平民教育”的一部分、一個環(huán)節(jié),“平民教育”的實質和目的是要使所有的人都成為平等的人。“平民”不是與“貴族”相對應的概念,不是一個階級概念,也不是我們今天社會分層意義上的階層的概念,“平民”按晏陽初先生的解釋就是“平等”的國民,他當年所設計的平教會會徽就是一個紅色的“平”字,其含義,“第一發(fā)揚人格平等精神,人皆可以為堯舜。第二,要使人人受教育的機會平等。第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才能治國平天下?!盵4]可見“平民教育”的理念不僅適用于底層民眾,而是適用于所有的人,是所有人都應追求與踐行的。
因為智力與技能可以通過短期的教育獲得,教育資源與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可以通過制度安排去解決,通過熱心于“平民教育”的人士去推動,事實上近些年來中國政府也確實在努力改善弱勢群體的教育狀況,一些非政府組織和熱心人士也在一些老少邊窮地區(qū)開展適合當?shù)厍闆r的“平民教育”,包括“新農(nóng)村”建設,而且不論是政府還是非政府開展的“平民教育”,至少在形式上都包括“思想品德”“素質教育”教育。換句話說,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和非政府組織所推行的“平民教育”是完備的。而實際情況卻是學校的“思想品德”基本上是虛設,因為升學考試不考;所謂的“素質教育”只是在正常的文化課教學之外增設一些藝術類、科學探索類的課程;“平民教育”側重于弱勢群體的最基本的文化教育。實事求是地說,在怎樣做一個“完整的人”的方面,到目前為止學校教育至少是不踏實的,我們也知道,教育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系統(tǒng),在整個社會教育體制、就業(yè)體制尚未改變的情況下,任何一個學校和家長也不敢輕易放松“分數(shù)”這個命根,不敢讓學生和孩子離開課本,至于學生和孩子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是學校當下能顧及到的。
事實上,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社會分化日益加大,“平民”基本上與弱勢群體和底層民眾同義,是一個“暗淡”的沒有亮色的標簽?!捌矫瘛?,是中國的平民百姓不愿承認的身份,不愿接受的現(xiàn)實,“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草屋里飛出金鳳凰”,“窮小子搖身變富翁”是平民百姓的夢想,通過子女光宗耀祖,改變門楣是最簡捷的途徑,所以,這些身為平民百姓的父母總是把出人頭地,做人上人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即使是底層民眾——那些生活在貧困山區(qū)的農(nóng)民、城市中的低收入群體,也無不把自己的獨生子女看得比別人高貴,包括比父母自己高貴,那句“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號前半句暫且不論,后半句是實實在在落實到低收入家庭中的,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一切優(yōu)先孩子,在家庭教養(yǎng)中對子女進行的是努力成為“人上人”的教育,為此不惜砸鍋賣鐵甚至賣血來供養(yǎng)子女,以圖改變子女的命運,進而改變家庭的命運,擺脫“平民”的身份。至于那些自以為是“上層”的人,更是不遺余力地對子女進行所謂的“貴族”教育,高人一等的特殊化教育,前幾年一個小品的臺詞“村長的女兒也是高干子女”,網(wǎng)上“雅閣女”的夸富鄙貧,原國家藥監(jiān)局局長鄭筱萸對依法舉報他的公民“咆哮”“你有什么資格起訴我?你有什么資格跟我斗?”[5]形象而真實地反映出中國所謂“上層”人的心理和行為。必須說明的是,這些人們所認為的“人上人”、“貴族”基本上是指職位、財富和由之而帶來的物質生活、享樂生活,幾乎不含有健康人格和高貴精神的質素。
所以,有必要把“平民教育”理念引進家庭教養(yǎng),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教養(yǎng)中,從小對子女進行“人中人”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平等人格、平常心態(tài)、公正寬容、善群合作等的平實磨練,把子女后代培養(yǎng)成具有健康人格的“整個的人”。因為,人最初是也始終是家庭中的人,家庭的教養(yǎng)理念和實踐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長久而深遠的,影響到的對象也不僅僅是子女后代,而是包括父母、祖父母及相關親屬乃至鄰里、同學、朋友、同事,受眾人數(shù)和輻射面是相當廣的,充分顯示出家庭作為社會細胞在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人,構造健康完善的社會的功能。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對獨生子女進行“平民”教養(yǎng),這是父母的責任,家庭的功能,也是家庭作為社會基本組成單元所具有的綜合性質所決定的。家庭作為社會的縮影或一個小社會,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所有方面大到世界局勢、國家政策、經(jīng)濟指標、社會風氣、小區(qū)環(huán)境,小到鄰里關系、親戚朋友往來、親子關系;具體到家常日用衣食住行,樣樣在其中,是任何學校和單位所不具備的。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注定要過社會人的生活,家庭是他的第一站,是為他更好地進入社會生活的培訓地。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甚至包括專業(yè)教育(孩子未來專業(yè)與職業(yè)的選擇多與幼兒期、青少年的興趣有關,這種興趣是在家庭教養(yǎng)中產(chǎn)生的)。但重點不是專業(yè)教育而是全面教育,關鍵是“健全的人格”、“完整的人”的教育。這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和前提,因為只有具有“健全的人格”的人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具有平等意識;才能理性地對待各種問題,具有平常心;才能確立起負責任的態(tài)度,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負責,具有人類普遍共有的良心和正義心。
這里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是,父母作為教養(yǎng)者自身的素質與教養(yǎng)理念問題。大家熟知的說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潛在的觀念是父母也是天然的老師,特別是在長期的農(nóng)業(yè)社會階段,經(jīng)驗在人的生活中占絕對指導性地位,家庭結構普遍穩(wěn)定,人的現(xiàn)實生活就是父母帶領子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勞作;年節(jié)農(nóng)閑走親訪友是主要的社交活動;在勞作與交往中,教育子女孝悌忠信、勤儉耐勞的品德;子女長大之后男婚女嫁,算父母完成所有職責。代代父母言傳身教,形成近百千年的基本不變的家風、家教,家庭的教育功能和父母的教師作用都得到了較好的發(fā)揮。
現(xiàn)代社會的多元變動,在不斷地顛覆著人們的固有觀念,改變著人的生活方式,最明顯的是人的家庭生活方式。以獨生子女為主的核心家庭、421家庭的出現(xiàn),父母與子女在家庭實際地位的轉換,家庭分離重組作為普遍社會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父母們對這些變化或反應不靈敏,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觀念,在子女教養(yǎng)上跟不上時代步伐;或父母本身就是家庭分離重組的制造者,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時,給子女制造著不幸的生活;當然,也有把握時代脈搏、洞察人的生活的父母,在觀念和行動上為子女提供著良好的教育。但從總體上看,中國父母作為子女天然教師的身份和地位正在遭到質疑和挑戰(zhàn)。
在一些城市中已經(jīng)有要開辦父母學校,對父母進行培訓的提法,只是因各種原因至今尚無一家父母學校。我們認為父母學校作為對父母的培訓學校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也不能寄希望于經(jīng)過父母學校的培訓,每個父母都會成為合格的父母,更不能認為所有未經(jīng)過培訓的父母都不可能成為合格的父母。何況即使真正建立了父母培訓學校,也要不斷嘗試、改進、完善,為何做父母的不能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在社會大學、家庭課堂中與子女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呢?筆者認為,做一個“完整的人”的人“平民教育”的理念,同樣適合于獨生子女的父母,要對子女進行“健全的人格”的教養(yǎng),父母自身要首先提高自身素質,只有具備平等人格、平常心態(tài)的父母才有可能教養(yǎng)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要把孩子教養(yǎng)成“整個的人”,父母自身要先“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中國有句俗語:“活到老,學到老”,現(xiàn)在的社會叫做學習型社會,請我們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作為一個“整個的人”吧!
參考文獻:
[1]馬斯格雷夫.穩(wěn)定與變化.教育學文集·教育與社會發(fā)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風笑天.中國獨生子女研究:回顧與前瞻[J].江海學刊,2002,(5).
[3]楊榮昌 曲占欽.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融合[J].南都學刊哲社版,1996,(2).
[4]晏陽初全集 [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http://news.sohu.com/20070601/n250337556.shtml.
責任編輯 張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