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1 提出問題
饅頭變甜是否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關?饅頭變甜是否淀粉發(fā)生了變化?同樣情況下,溫度不同效果是否相同?唾液也能消化蛋白質嗎?唾液量的多少能否影響淀粉的消化?如果直接將等量的干淀粉加入水中代替用淀粉作成的饅頭效果如何?若同效,將淀粉制成饅頭有何意義?如改變方案一中的實驗順序:先加碘,再加唾液結果如何?
針對上述提出的問題,可以設計這樣幾套實驗探究方案:
(1)饅頭碎屑、饅頭塊與清水、唾液在適宜溫度下的實驗。
(2)饅頭屑碎與唾液在不同溫度下的實驗。
(3)唾液量的多少能否影響淀粉的消化。
(4)干淀粉能否代替饅頭碎屑。
(5)改變方案一中的實驗順序:先加碘,再加唾液。
2.2.3 探究結果及分析
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需適宜的溫度,溫度過高或過低酶都會失去活性,淀粉不被消化分解,溶液都會變藍。
2.3 方案三
唾液量能否影響淀粉的消化。
2.3.1 探究器材
量筒、小燒杯、保溫大燒杯、試管、試管架、玻璃棒、小刀、鑷子、饅頭、稀碘液、清水等。
2.3.2 探究過程
(1)取1個新鮮的饅頭,切成大小相同的A、B、C、D 4小塊。將它們分別用刀細細地切碎、拌勻。
(2)用涼開水將口漱凈,口內含一塊消毒棉絮。約2min后,用干凈的鑷子取出棉絮,將棉絮中的唾液擠壓到小燒杯中。
(3)取4支潔凈的試管,分別編上1、2、3、4號,將4份饅頭碎屑分別放入這4支試管中,向1號試管中注入3ml清水;向2號試管中注入2ml清水和1ml唾液;向3號試管注入1ml清水和2ml唾液;向4號試管注入3ml唾液。再將這4支試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溫水中水浴加熱。
(4)大約10min后,取出這4支試管,各滴加2滴碘液,搖勻。然后,將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填入表3中。
2.3.3 探究結果及分析
一定量的唾液中,才有足夠的唾液淀粉酶在適宜的溫度下將淀粉充分消化分解,唾液量太少了就不能把淀粉完全消化分解。
2.4 方案四
干淀粉能否代替饅頭碎屑。
2.4.1 探究器材
托盤天平、量筒、試管、試管架、玻璃棒、小刀、紙條、饅頭、干淀粉、稀碘液、清水等。
2.4.2 探究過程
(1)用托盤天平分別稱出1g的干淀粉A和1g的饅頭碎屑B。
(2)取兩支潔凈的試管,分別編上1、2號。將干淀粉A、饅頭碎屑B,分別放入這兩支試管中。
(3)向這兩支試管各滴加10ml清水并攪拌成淀粉糊和饅頭懸濁液后,再向其中分別滴加兩滴碘液、搖勻,將觀察的實驗現象填入表4中。
2.4.3 探究結果及分析
該組的學生在著手實驗前對這個方案展開了熱烈地討論。他們分成兩方,一方認為饅頭碎屑和干淀粉同效,因為唾液淀粉酶分解的是淀粉,作成饅頭的目的是因為饅頭與熟食性質相同,再者饅頭為懸濁液變色均勻且反應易行;另一方則認為用饅頭和干淀粉不同效,因為兩者的物理性質已發(fā)生變化。實驗表明:淀粉不制成饅頭實驗結果一樣,但使用饅頭碎屑則觀察效果更好。
2.5 方案五
改變方案一中的實驗順序,先加碘后加唾液。
2.5.1 探究器材
量筒、小燒杯1個、保溫大燒杯、試管、試管架、玻璃棒、小刀、鑷子、饅頭、稀碘液、清水等。
2.5.2 探究過程
(1)取1個新鮮的饅頭,切成大小相同的A、B兩小塊。將A.B兩塊饅頭分別用刀細細地切碎、拌勻。
(2)用涼開水將口漱凈,口內含一塊消毒棉絮。約2min后,用干凈的鑷子取出棉絮,將棉絮中的唾液擠壓到小燒杯中。
(3)取兩支潔凈的試管,分別編上1、2號,將A饅頭碎屑放入1號試管中,注入2ml唾液并充分攪拌;將B饅頭碎屑放人2號試管中,注入兩滴碘液并充分攪拌,2號試管立即變藍。再將1、2號試管一起放人37℃左右的溫水中,隨后向2號試管注入2ml唾液,2號試管中的藍色漸漸消褪,在加入唾液3 min左右藍色基本消失。
(4)10min左右,取出(1)號試管,滴加兩滴碘液,搖勻溶液不變藍。
2.5.3 探究結果及分析
1號試管需10min左右結束實驗,而2號試管只需3min左右就可結束實驗。這給前面幾個方案以很大的啟示:先加碘液使饅頭碎屑懸濁液變成藍色后加唾液,利用藍色消褪的時間和速度作為判斷標準,既準確又直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