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最近聽了一節(jié)《伊索寓言》讀書交流指導課,執(zhí)教者立足整體,關注體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批判的閱讀理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片段一】
師:請大家讀一讀《烏龜和老鷹》這則故事,想一想:如果我們把這則寓言改為童話,你覺得哪些地方可以寫具體?
生:可以寫鷹在空中是怎樣自由飛行的,這樣就可以讓烏龜產生羨慕心理。
生:可以將烏龜和鷹的對話寫具體。
師:怎樣具體呢?你找個同學,兩個人試著進行對話。
生1:“鷹大王,你飛行本領真高,可不可以教教我?”烏龜抬起頭,一臉羨慕地問。
生2:“不行,你沒有翅膀飛不起來的,這樣會很危險?!?/p>
生1:“沒事的,我不怕。而且我有硬硬的殼,摔不死的?!?/p>
……
師:聽了烏龜和鷹的對話,我們仿佛身臨其境了。童話生動的情節(jié)是吸引我們的重要原因。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寫具體呢?
生:可以寫烏龜被帶到空中后是怎么高興,怎么得意的。
生:可以寫烏龜被摔死后,老鷹是怎么意味深長感慨的。
……
師:大家進一步思考,這則寓言故事為什么沒有將這些細節(jié)寫出來呢,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我發(fā)現(xiàn),《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都很簡短,而且情節(jié)也簡單,它不注重故事的情節(jié)。
生:我發(fā)現(xiàn),《伊索寓言》側重于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故事只不過是個載體。
生:我發(fā)現(xiàn),如果將一些細節(jié)寫得特別詳細,可能會沖淡那些耐人尋味的道理。
……
師:大家真了不起,你們找到了《伊索寓言》最重要的特征: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寓意深刻,課后再慢慢去細細品味,相信你們會有更多收獲。
【片段二】
師:在《伊索寓言》的故事里,你印象深刻的主人公是誰?簡單說說你的理由。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狐貍,因為它狡猾,總喜歡捉弄別人。
生:我喜歡小羊,因為它善良。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老虎,因為它勇猛,面對危險總不畏懼。
師:這是這些主人公留給大家的印象,這些印象到底準確不準確呢?我們來看《狐貍和烏鴉》《狐貍和獅子》兩則故事。大家邊讀邊想:故事中的狐貍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讀故事,幾分鐘后交流。)
生:我覺得《狐貍和烏鴉》中的狐貍特別狡猾,它騙取了烏鴉口中的肉。
生:《狐貍和烏鴉》中的狐貍我覺得它奸詐,它總想壞主意干壞事。
生:我覺得《狐貍和獅子》中的狐貍很勇敢,它一步一步去接近獅子,認識了獅子。
生:《狐貍和獅子》中的狐貍我覺得它敢于嘗試,面對困難,它沒有退縮,而是不斷嘗試,最后消除了內心的恐懼。
……
師:通過剛才的比較,你對《伊索寓言》的主人公有什么新的認識?
生:我知道了,狐貍在不同的故事里也有著不同的性格和特征。
生:我明白了,在不同的故事里,主人公代表不同的人。
生:我知道了,在讀《伊索寓言》時,我們要根據(jù)故事去理解人物,而不應該用固定的眼光去看主人公。
師:是的,讀《伊索寓言》要學會品析形象,我們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主人公。在不同的故事中,動物代表了不同的人。
【片段三】
師:請大家讀一讀《披著獅皮的驢》,說說寓意。
生:我覺得這則寓言是想告訴我們,無論你怎么偽裝,最終會原形畢露。
生:我覺得這則寓言是想告訴我們,人要做最真實的自己。
生:我覺得這則寓言是想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缺點是掩蓋不了的。
生:我覺得面對變幻莫測的社會,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要學會去識別那些假、惡、丑的現(xiàn)象。
……
師:原來書上的寓意是什么呢?誰來讀一讀?
生:這個故事是說,有些淺薄庸俗的人,外表神氣十足,只要一開口,就原形畢露了。
師:你們看,一則寓言我們讀出了不同的寓意。《伊索寓言》的魅力在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可以讀出不同的寓意。希望大家在讀《伊索寓言》時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讀出自己的理解。只有這樣去讀,我們才會讀出智慧,使自己更加睿智。
【評析】
這節(jié)《伊索寓言》讀書交流指導課,執(zhí)教者從寓言的體裁入手,通過發(fā)現(xiàn)特點、探究問題、總結提煉等途徑,讓學生了解《伊索寓言》的特點,在閱讀中指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批判閱讀。這種閱讀指導著眼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無疑是有效的。教者匠心獨運的三次“對比”真令人拍案叫絕。
首先,在對比中理解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兑了髟⒀浴菲喍?,語言精練,寓意更是耐人尋味。如何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理解這一點,是教學中比較難以突破的關鍵點。教者將《烏龜和老鷹》這則寓言改為童話作為突破口進行創(chuàng)新性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看起來似乎“跑題”,但細細推敲,卻讓人覺得是那么巧妙。巧在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是建立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之上,這樣引發(fā)了學生自身的認同感;妙在對比中學生的主動思維被激活,探索真理的欲望更加
強烈。
在學生充分表達之后,讓學生進一步思考:為什么《伊索寓言》不注重這些細節(jié)描寫呢?教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那些有價值的問題,并激發(fā)其尋找問題的欲望。從學生的回答來看,用童話與寓言進行對比,效果是十分明顯的。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對比中掌握了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方法,提高了其終身學習的能力。
其次,在對比中客觀評價主人公。《伊索寓言》中一些經(jīng)典的故事入選了語文教材,如《狼和小羊》《龜兔賽跑》《農夫和蛇》等,由于受閱讀印象的限制,很多學生對故事的主人公存在著以偏概全的傾向。比如大家對狼的認識往往停留在狡猾、貪婪等層面。實際上,在《伊索寓言》中,主人公的形象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故事中動物代表著不同的人。
為此,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準確理解人物,而不是憑主觀印象去做出片面的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該案例中,教者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讓學生對比兩則故事中狼的形象。在對比中,學生認識到了在不同的故事中,狼的形象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用傳統(tǒng)的眼光去看待變化中的事物。這樣通過對比閱讀,學生懂得了如何去評價《伊索寓言》中的主人公,如何結合故事和生活實際去找到故事中主人公所代表的現(xiàn)實中的人。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對比中,學生學到的是反思性和批判性的閱讀能力,這對于學生今后的閱讀水平的提高是至關重
要的。
最后,在對比中多元解讀寓意?!兑了髟⒀浴返镊攘υ谟诓煌娜耍煌臅r代,可以讀出不同的意義?!兑了髟⒀浴返膭?chuàng)作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因此,我們今天來讀它是需要結合當今的社會現(xiàn)實和生活實際來理解的。案例中,教者讓學生閱讀《披著獅皮的驢》后說寓意,從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學生對故事的理解是多元的,是立體的,是有厚度的,這樣的閱讀也是智慧的。在與原文寓意的對比中,學生會明白《伊索寓言》是需要用智慧和理智去閱讀,要跳出原有的寓意,讀出自己的理解和見解。這樣的教學,提升了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伊索寓言》體現(xiàn)的是“小故事,大智慧”,教者的教學則體現(xiàn)了“巧設計,大視野”。這樣的教學和閱讀交流指導是智慧的,高效的。
(作者單位:江蘇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張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