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友蘭
在哲學家那里,“微”是樸素的行為智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在科學家那里,“微”是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我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時間”(達爾文);在文學家那里,“微”是恰到好處的風景:“微雨燕雙飛”“微微風簇浪”……而在我的眼中,“微”對“真語文”卻有著別樣的意蘊。
入乎“微”,才能推動語文教育真變革。在我國學者查有梁看來,教育建模主要包含三個層次:宏觀層面主要是指區(qū)域性教育發(fā)展模式的建構;中觀層面主要是指學校辦學模式的建構;微觀層面主要是指學科教學模式的建構。其實,無論是宏觀層面的區(qū)域發(fā)展模式,還是中觀層面的學校辦學模式,最終都是落腳于每一位教師的學科教學模式,并通過其發(fā)揮作用。離開了課堂教學這一“微觀”層面,任何先進的教育理念,必然“曲高和寡”,必然導致理念與行動的脫節(jié),必然以失敗而告終。語文教育改革要取得實質性突破,只有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變革與完善,只有每一位教師都投入改革實踐,積微成著,才能匯聚強大的教育能量,最終推動語文教育真變革。
入乎“微”,才能體現(xiàn)語文教育真追求。“教育的本源就是為人的發(fā)展服務?!薄盀槿恕?,這也是語文教育的終極追求所在。語文課程致力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更應該是“個體”,是獨特的“這一個”。都說“公平正義比陽光更可貴”,如果教育公平僅僅停留在教育投入等“物”的意義上的公平,而缺乏對人的層面的公平理解與反思,那教育公平就是一個空洞的承諾,一張沒有兌現(xiàn)的支票。語文教育只有深入到微觀層面,也就是針對學生個人的利益與發(fā)展,強調(diào)差異對待,使每一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與發(fā)展,才能真正為“教育公平”作貢獻,更好地促進教育終極目標的達成。
入乎“微”,才能求解語文教育真問題。研究宏觀教育發(fā)展態(tài)勢固然需要,但對于廣大一線語文教師來說,更多的是迫切需要解決日常教學中面臨的各類“微小”的問題。諸如:學生錯別字多怎么辦?書寫倒筆怎么辦?不愛讀課外書怎么辦?……只有解決好這些微小的問題,才能切實提高語文教育教學質量,才能切實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語文教師的教育科研,不必“在云端”,而應置身“教育現(xiàn)場”,求解小問題,研究真問題,在真研究中實現(xiàn)師生共成長。
入乎“微”,才能彰顯語文教育真藝術?!拔ⅲ钜??!保ā稄V韻》)能夠把事情的任何細微之處做好,是高水準、大境界。魏學洢的《核舟記》中描繪了核雕的精湛工藝:“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狈酱缰g,竟達如此效果,可見刻工藝術造詣之深。其實,語文教育藝術也是如此:能關注每一個教學細節(jié),能留意學生細小的情感變化,能研讀出文本一個細小標點的深意……一個不經(jīng)意的眼神,一個恰到好處的點撥,一句充滿溫馨的夸獎……教育之道盡在其中矣。
真語文,不在高談闊論中,也不在驚天動地中,恰在點點滴滴之“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