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蕾
(濟南軍區(qū)煙臺療養(yǎng)院,264000)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癥,為較常見的鼻部疾病,患者常有鼻塞、流鼻涕、嗅覺減退等癥狀。鼻塞呈間歇性和交替性,時輕時重,時有時無,多于夜間,疲勞,遇寒時加重,白天及天熱時減輕或消失,鼻涕由于感冒或遇寒時加重,可有黏液膿性鼻涕。2007-04—2013-12我院采用針刺、超短波對56例慢性鼻炎患者進行觀察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56例,男24例,女32例;年齡18~69歲,平均45.5歲;慢性單純性鼻炎21例,萎縮性鼻炎9例,鼻竇炎26例;56例隨機分成兩組,每組2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癥狀體征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①針灸療法。取穴,常用穴:印堂、鼻通(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溝上端盡處)。備用穴:百會、迎香、合谷、風池等。操作:印堂穴用30號1.5寸毫針,以提捏法進針,刺入2分,得氣后針尖向下,沿皮下慢慢刺入1寸,用捻轉(zhuǎn)結(jié)合提插,使針感到達鼻準頭,內(nèi)及鼻腔。鼻通穴,以1寸30號毫針,先刺入2分,得氣后針尖朝印堂方向沿皮斜刺,至鼻腔感覺發(fā)脹為宜。留針20 min,每隔5 min行針1次,百會穴用艾條作雀啄灸,灸15~20 min。備用穴得氣后,施提插法,接通低頻脈沖電針機,輸出頻率150次/min左右,強度以出現(xiàn)明顯的鼻肌抽動或患者可耐受為準,持續(xù)20 min。上述方法,針刺1次/d,10~15 d為一療程。②超短波電療。采用五官超短波照射鼻唇溝兩側(cè),即迎香穴處,患者取仰臥位,將五官超短波(機型:DL-CⅡ型)兩電極對置兩側(cè)迎香穴處,用紗布隔墊,電極與皮膚間隙0.5 cm,用無熱量,治療時間20 min。1次/d,10 d為1個療程。③穴位注射?;颊呷⊙雠P位,取兩側(cè)迎香穴,用0.5%碘伏對其周圍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用5 mL注射器抽取維生素B121 mL,維丁膠性鈣1 mL,選用4號皮試針頭,將針頭刺入迎香穴皮下,再緩慢進針,待患者有酸脹感后回抽無回血即可將藥液緩慢注入,每側(cè)迎香穴注入藥液1 mL。注射完畢用干棉球按壓局部片刻,隔日注射1次,5次1個療程。對照組:迎香穴穴位注射,方法同治療組。
1.3 療效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療效標準。顯效: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癥狀消失,嗅覺恢復,鼻黏膜紅潤正常,3個月以上無復發(fā);好轉(zhuǎn):鼻塞、流鼻涕、打噴嚏明顯減少,體征減輕,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間歇期延長;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仍時常發(fā)作。
針灸療法配合超短波、穴位注射治療慢性鼻炎的療效觀察(表1)。由表1可見,觀察組有效率96%,對照組有效率8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慢性鼻炎是近代醫(yī)學的病名,也是五官科常見的疾病。本病常使患者纏綿經(jīng)年,甚者終身不能治愈,同時亦有可能引起其他疾病的續(xù)發(fā)。中醫(yī)學認為,此病皆由機體衛(wèi)表不固,感受外邪,肺氣失宣,氣血凝滯,壅塞鼻竅所致。近代臨床實踐證明[2-5],針灸治療鼻炎確有良效。合谷、迎香為大腸經(jīng)經(jīng)穴,可疏調(diào)陽明經(jīng)氣。印堂與迎香配合,為“鼻三針”之組合,主穴與配穴相用可以起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功效。超短波治療主要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炎癥、水腫吸收,有利于組織修復與病理狀態(tài)的消除。迎香穴穴位注射,能抑制和降低毛細血管細胞膜的通透性,減少炎癥滲出,抑制組胺形成和釋放。此法產(chǎn)生藥理作用快而強。針灸療法配合超短波、穴位注射治療慢性鼻炎療效好、不損傷鼻黏膜、無副作用,值得推廣。
[1]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喉科分會.鼻炎診斷和療效標準[J].中華耳鼻喉科雜志,1991,26(3):134.
[2]紀玉蘭.針刺治療鼻炎50例[J].江蘇中醫(yī),1991(12):19.
[3]孫慶珍.針刺治療慢性鼻炎3 658例[J].中國針灸,1997(7):431.
[4]張淑哲.艾灸列缺、迎香穴治療鼻炎670例[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7(3):158.
[5]劉松江,劉家池,電針治療鼻炎153例分析[J].中國針灸,19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