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華 李湘玲 黃鵬 鄧建榮 劉玉華 蔣英 邱燕玲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丙類急性傳染病,重癥病例多由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多發(fā)生于學齡前兒童,病情兇險,病死率高[1]。皰疹性咽峽炎和皰疹破潰后的口腔潰瘍是手足口病常見的口腔疾病,常常導致患兒口腔疼痛,不愿進食;部分EV71病毒感染者,可使病程延長甚至病情加重或惡化[2-3]。為盡快控制口腔疾病發(fā)展,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本院兒科采用萬應膠囊和利多卡因聯(lián)合治療手足口病合并口腔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7-10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手足口病合并口腔疾病患兒95例,男52例,女43例,年齡6個月~4歲,平均(2.5±1.2)歲,病程3~12 d,平均(6.15±1.63)d。其中皰疹性咽峽炎24例,皰疹破潰后的口腔潰瘍71例。入選條件:均符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4],《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和《實用口腔黏膜病學》中的診斷標準[5-6]:(1)年齡≥6月;(2)急性起病者,起病病程<3 d;(3)能夠配合治療者。排除條件:(1)不能夠配合治療者,或治療過程中出現合并其他疾病,病程較長者,中途中斷實驗者;(2)既往有其他慢性或先天性疾病的患兒;(3)已進入危重型患兒。將95例患兒按入院的先后順序分為三組,治療組(40例),對照Ⅰ組(35例)和對照Ⅱ組(20例)。三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藥物配制 在口腔護理前,備小塑料藥杯1個,取萬應膠囊12粒(0.3 g/粒,四川西昌揚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0970045),逐個掰開,將藥粉倒入藥杯中。然后,將5%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3 mL倒入該藥杯中,攪拌均勻成糊狀,配制成混合液備用。
1.2.2 治療方法 三組在口腔護理后,對照組Ⅰ采用萬應膠囊涂口腔,對照組Ⅱ用利多卡因涂口腔。治療組采用消毒棉簽將混合液攪拌均勻后,輕涂在口腔皰疹或潰瘍面上,并囑家長于涂藥后60 min內勿讓患兒進食、進水。4次/d,直至皰疹或潰瘍面愈合。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斷標準 觀察三組治療后退熱時間,恢復正常進食時間,口腔潰瘍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及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的情況。療效判斷標準:顯效為3 d內體溫恢復正?;虿▌釉?7.5 ℃以下,口腔疼痛明顯緩解或消失,能進食,口腔潰瘍灶明顯縮小或大部分愈合;有效為5 d內體溫恢復正?;虻陀?7.5 ℃,口腔疼痛明顯減輕,能進食,口腔潰瘍或皰疹愈合>50%;無效為5 d后體溫無明顯下降或下降后又上升,波動在38 ℃左右,仍明顯感覺口腔疼痛,不愿進食、不愿喝水,口腔潰瘍灶無明顯縮小或加重或有新增病灶[7]??傆行?(顯效+有效)/治療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42.5%、95.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Ⅰ的25.7%、80.0%和對照組Ⅱ的20.0%、70.0%(P<0.05),對照組Ⅰ顯效率與對照組Ⅱ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療效比較 例(%)
2.2 三組退熱時間、恢復正常進食時間、口腔潰瘍愈合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的比較 與對照組Ⅰ、對照組Ⅱ比較,治療組退熱時間、恢復正常進食時間、口腔潰瘍愈合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P<0.05);與對照組Ⅱ比較,對照組Ⅰ退熱時間、恢復正常進食時間和口腔潰瘍愈合時間均明顯縮短(P<0.05);對照組Ⅰ與對照組Ⅱ平均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退熱時間、恢復正常進食時間、口腔潰瘍愈合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的比較(±s) d
表2 三組退熱時間、恢復正常進食時間、口腔潰瘍愈合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的比較(±s) d
*P<0.05,與對照組Ⅰ、對照組Ⅱ比較;△P<0.05,與對照組Ⅱ比較
組別 退熱時間 恢復正常進食時間 口腔潰瘍愈合時間 平均住院時間治療組(n=40) 2.28±1.67* 2.45±1.33* 3.29±0.92* 6.29±1.48*對照組Ⅰ(n=35) 2.96±1.24△ 3.29±1.28△ 4.18±1.73△ 7.05±1.53對照組Ⅱ(n=20) 3.72±1.49 4.27±1.49 5.26±1.95 7.34±1.86
2.3 不良反應 三組均全程完成治療,治療期間無一例出現藥物過敏性反應及藥物不良反應。
近年來,手足口病已成為全球性傳染病,全年均有發(fā)病,以夏季為高峰期,以飛沫傳播為主,也可經口感染。此病以手、足部出疹和口腔黏膜皰疹或潰瘍?yōu)樘卣鞅憩F,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8]。絕大部分患兒在發(fā)病后5~7 d可自行緩解;少部分患兒可直接或由咽峽炎發(fā)展為重癥[9-10]。危重病例進展迅速,未及早發(fā)現和救治,病死率極高。
皰疹性咽峽炎大都由柯薩奇病毒所引起,皰疹主要發(fā)生在咽部和軟腭,有時見于舌但不累及齒齦和頰黏膜。部分皰疹破潰可形成潰瘍。目前尚無針對HFMD的疫苗和特效藥,一般以對癥治療為主,可使用中成藥等抗病毒[11]。
中醫(yī)稱手足口病為濕溫病,毒邪致盛,宜清熱解毒,祛濕透邪[11]。萬應膠囊為中醫(yī)習用傳統(tǒng)名方,屬萬應錠改變劑型品種,以胡黃連、黃連、兒茶、冰片、香墨、熊膽粉、人工麝香、人工牛黃和牛膽汁為主要成分,具有清熱、解毒、鎮(zhèn)靜等主治功效。用于邪毒內蘊所致的口舌生瘡、牙齦咽喉腫痛、小兒高熱、煩躁易驚等[12]。本研究治療手足口病患兒皰疹性咽峽炎和(或)口腔潰瘍,以局部用藥為主,使藥物直接作用于創(chuàng)面,同時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作用,無毒副作用。
利多卡因為酰胺類局部麻醉藥,其黏膜吸收速度幾乎與靜脈相似,能穿透黏膜,阻斷末梢神經傳導,降低痛覺神經的興奮性,達到鎮(zhèn)痛目的,具有起效快,作用時間持久,穿透力強及安全范圍大的特點[13],涂抹在皰疹和口腔潰瘍表面,能短時間內緩解患兒口腔疼痛,促進患兒食欲恢復,從而改善患兒營養(yǎng)狀況,使患兒全身癥狀明星改善,縮短病程。
總之,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和口腔潰瘍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患兒飲食,使患兒病情延續(xù)甚至加重;筆者認為該使用混合液,兩種藥物相互作用,治療組退熱時間、恢復正常進食時間、口腔潰瘍愈合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與文獻[14-15]報道一致,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止痛等作用,療效快捷,且經濟實用,簡單易行,無特殊異味及刺激性,具有良好的依從性,是治療手足口病患兒皰疹性咽峽炎和口腔潰瘍的有效藥物,值得臨床推廣。
[1]吳春雪,陳強.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治進展[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1(10):100-103.
[2]陳向前,施學文,曹青.手足口病流行期皰疹性咽峽炎的病原及臨床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3,2(5):429-432.
[3]吳春雪,陳強.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治進展[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52(10):101-102.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J].國際呼吸雜志,2010,30(24):1473-1475.
[5]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2002-2410.
[6]李秉琦.實用口腔黏膜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47-53.
[7]邢莉.自制涂劑治療小兒化療后口腔潰瘍的效果觀察[J].中華全科醫(yī)學,2009,7(1):104-105.
[8]劉春峰.淺談對小兒重癥手足口病的一些認識[J].中國小兒急救醫(yī)學,2011,18(1):4-7.
[9]Mirand A, Henquell C, Archimbaud C, et al.Outbreak of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erpangina associated with coxsackievirus A6 and A10 infections in 2010, France: a large citywide,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Clin Microbiol Infect,2012,18(5):E110-E118.
[10]韋丹,蔣敏,歐維琳,等.感染腸道病毒71型14例死亡病例病理特征與臨床分期反思[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3,3(2):81-86.
[11]劉春峰,熊小雨.小兒重癥手足口病診治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4(18):1377-1380.
[12]劉曉華,林子升,趙進.羚羊角聯(lián)合萬應膠囊治療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3,5(4):949-951.
[13]楊世杰.藥物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81-183.
[14]黃柳云.手足口病的臨床特點及不同臨床類型治療結果的回顧性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6(35):142-143.
[15]熊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兒童手足口病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7(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