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醒
任何生意,只有牽扯到消費者的決策,才是比較核心的。相對應的,為什么有些O2O行業(yè)崛起那么神速呢?秘密在于消費者的決策機制,是有巨大分別的。而且至少分為三個層級:
第一,隨機決策,即所謂“輕決策”。代表行業(yè)例如打車、保潔、足療等。這些行業(yè)的特點是低價、高頻次甚至超高頻次,消費者花幾分鐘即可決策。決策錯了,損失也不大。而且服務提供者的水準差距不大,不需要刻意挑選,因為服務相對而言比較“標準化”。
第二,斟酌決策,即所謂“中等決策”。代表行業(yè)例如美發(fā)、美甲、攝影、造型等。這些行業(yè)特點是中等價位、中等頻次,一兩周到幾個月一次,消費者會花上半小時甚至更多時間做決策,做功課,做挑選。而這些行業(yè)的特點是服務提供者水準差距很大,完全沒有“標準化”可言。
第三,審慎決策,即所謂“重度決策”。代表行業(yè)例如婚禮策劃、房產中介、離婚律師。這些行業(yè)的特點是一輩子不見得用幾次,但用錯了后悔一輩子。服務提供者的水準有天壤之別,再加上消費者都不知道該預期得到什么服務,所以毫無“標準化”的概念。好處是客單價偏貴,隨便一單就是上萬元甚至幾十萬元。
我從消費者這三個決策機制來判斷,O2O行業(yè)未來的廝殺會有四個基本邏輯:
第一,“低頻”打不過“高頻”。在App時代,打開頻次高,依然是鐵律。相類似的“決策機制”和“行業(yè)相關性”,誰頻次高誰活下來。從這一點上,我就看衰目前所有的“代駕”行業(yè)。舉例來說,你不能把滴滴、快的單純看成“出租車行業(yè)”。你看,他們現(xiàn)在已經開始侵占到“專車”領域了。然后呢,分分鐘會介入到“代駕”領域。對99%的普通人而言,打車加找專車的頻次,遠遠高過酒后代駕的頻次。更關鍵的是,難道所有的出租司機不能把出租車停一邊,然后臨時當個代駕么?只要價錢合理,還省油錢。行業(yè)相關性和心智相關性完全一致,都屬于消費者隨機決策。你的核心業(yè)務在別人的“行業(yè)邊界”之內,且你是低頻人家高頻。記得《三體》語么?“我毀滅你,但與你無關?!?/p>
第二,“通用型”打不過“專家型”。有時候我們出差,商務用車時,還是會顧及面子。這時,車型好壞、車況如何、司機服務品質,都是用戶在乎的細節(jié),價格反倒不太敏感。消費者的決策機制從“隨機”過渡到了“斟酌”。這個過渡很關鍵!因為“通用型”企業(yè)必須關注市場份額和成本控制,這些倒推起來,是一整套企業(yè)內功和理念的成型,一旦廝殺起來,和相同定位的對手們比拼,必須強悍才行,可越強悍,越難轉型?!皩<倚汀逼髽I(yè),往往不太強調成本控制和市場份額,但針對特定消費者的理解則無以倫比的細膩與貼心,比方說易到在“用車的斟酌決策”人群中,就有無可撼動的一面。
第三,“羊毛出在羊身上”打不過“羊毛出在豬身上”,說說我們河貍家好了。目前有不少山寨者抄襲河貍家,但有趣的是,他們好不容易從傳統(tǒng)實體店挖來的美甲師,沒多久,就辭職跑來河貍家了,為什么?因為河貍家的平臺完全不收傭金(且承諾永遠不收),而且倒貼美甲師很多錢,比如各種培訓、設備,甚至養(yǎng)老保險。而那些山寨河貍家的上門美甲,主要就是想賺傭金抽成啊。河貍家賺什么?未來的錢?,F(xiàn)在賠幾個億,但在未來中國美業(yè)幾千億元的份額中,有太多可以賺錢的行業(yè)。
第四,“壟斷消費者”打不過“壟斷服務者”。這主要是針對“斟酌決策”和“審慎決策”領域的。在這兩個領域里,服務的提供者差別太大了,壞的服務只能加速平臺的死亡。而好服務呢?則不可能像找保潔阿姨那樣,培訓三天就可以上崗,這就是對服務者的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