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乙峰
【摘要】 目的 評價應用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皮膚缺損的效果。方法 應用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色素痣、腫瘤等切除后皮膚缺損的患者8例, 術中將病變組織完整切除, 于皮損一側(cè)設計楔形皮瓣, 將皮瓣單側(cè)推進至皮損處閉合缺損。結果 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 切口Ⅰ期愈合, 美容效果滿意。結論 應用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皮膚缺損, 其方法簡單易行, 效果可靠。
【關鍵詞】 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皮膚缺損
臨床中鼻尖部皮膚腫物如色素痣、腫瘤等較為常見, 可于鼻尖正中, 抑或稍偏向一側(cè), 因損容或皮損本身潛在的危害, 這類皮損大多需要手術治療, 但鼻尖部皮膚彈性差, 皮下軟組織少, 切除后皮膚缺損的修復常比較困難, 臨床上常用的修復該皮損的方法有鼻唇溝皮瓣修復、改良菱形皮瓣修復、額鼻皮瓣等[1]。作者自2013年3月以來, 應用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色素痣、腫瘤等切除后皮膚缺損的患者8例, 術后效果均滿意,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8例患者, 女2例, 男6例, 年齡32~64歲。皮膚腫物切除后均行組織病理檢查, 其中色素痣6例, 基底細胞癌2例。皮損分別位于鼻尖正中或稍偏向一側(cè), 皮損為圓形或類圓形, 邊界清楚, 最小直徑0.5 cm, 最大直徑約1.0 cm。
2 手術方法
在局部腫脹浸潤麻醉下沿病變組織邊緣或邊緣外0.2 cm切除皮損。在正常皮膚組織較多的一側(cè)設計楔形皮瓣, 切除皮損上方三角形正常皮膚組織, 沿標記線切開皮損一側(cè)皮膚, 形成并掀起皮瓣后將皮瓣單側(cè)推進至鼻尖處創(chuàng)面, 切口分層間斷縫合, 見圖1, 圖2。
3 結果
本組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 切口Ⅰ期愈合, 術后隨訪5例患者3~6個月, 形態(tài)滿意, 無繼發(fā)畸形, 皮膚腫物無復發(fā)。
4 討論
楔形皮瓣是推進皮瓣的一種, 閉合創(chuàng)面主要靠皮瓣的推進運動, 幾乎不包含旋轉(zhuǎn)成分, 該皮瓣充分利用缺損一側(cè)的皮膚, 而不會對另一側(cè)造成過分牽拉, 因此平時常適用于一側(cè)有重要解剖結構的缺損的修復, 如修復上唇和眉部的缺損。作者發(fā)現(xiàn)鼻尖部皮損, 尤其是鼻尖正中部的皮損, 常用的手術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如鼻唇溝皮瓣設計時距離皮瓣位置較遠, 需犧牲較多皮損與皮瓣間的正常皮膚組織, 且皮瓣較長時血供不理想, 瘢痕較明顯。改良菱形皮瓣較為常用, 但用于修復鼻尖部缺損時, 鼻孔變形較為明顯。額鼻皮瓣亦屬于推進皮瓣, 但皮瓣剝離范圍較大, 術后需引流, 腫脹明顯。所以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皮膚缺損方法相對簡單, 皮瓣形成更直接, 無需旋轉(zhuǎn), 易成活, 皮膚組織損傷小, 鼻外形變化不明顯, 選擇修復直徑≤1 cm的皮膚缺損, 其面部形態(tài)及功能恢復均較滿意。
參考文獻
[1] 邢新.皮瓣移植實例彩色圖譜.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 123.
[收稿日期:2014-07-22]endprint
【摘要】 目的 評價應用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皮膚缺損的效果。方法 應用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色素痣、腫瘤等切除后皮膚缺損的患者8例, 術中將病變組織完整切除, 于皮損一側(cè)設計楔形皮瓣, 將皮瓣單側(cè)推進至皮損處閉合缺損。結果 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 切口Ⅰ期愈合, 美容效果滿意。結論 應用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皮膚缺損, 其方法簡單易行, 效果可靠。
【關鍵詞】 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皮膚缺損
臨床中鼻尖部皮膚腫物如色素痣、腫瘤等較為常見, 可于鼻尖正中, 抑或稍偏向一側(cè), 因損容或皮損本身潛在的危害, 這類皮損大多需要手術治療, 但鼻尖部皮膚彈性差, 皮下軟組織少, 切除后皮膚缺損的修復常比較困難, 臨床上常用的修復該皮損的方法有鼻唇溝皮瓣修復、改良菱形皮瓣修復、額鼻皮瓣等[1]。作者自2013年3月以來, 應用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色素痣、腫瘤等切除后皮膚缺損的患者8例, 術后效果均滿意,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8例患者, 女2例, 男6例, 年齡32~64歲。皮膚腫物切除后均行組織病理檢查, 其中色素痣6例, 基底細胞癌2例。皮損分別位于鼻尖正中或稍偏向一側(cè), 皮損為圓形或類圓形, 邊界清楚, 最小直徑0.5 cm, 最大直徑約1.0 cm。
2 手術方法
在局部腫脹浸潤麻醉下沿病變組織邊緣或邊緣外0.2 cm切除皮損。在正常皮膚組織較多的一側(cè)設計楔形皮瓣, 切除皮損上方三角形正常皮膚組織, 沿標記線切開皮損一側(cè)皮膚, 形成并掀起皮瓣后將皮瓣單側(cè)推進至鼻尖處創(chuàng)面, 切口分層間斷縫合, 見圖1, 圖2。
3 結果
本組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 切口Ⅰ期愈合, 術后隨訪5例患者3~6個月, 形態(tài)滿意, 無繼發(fā)畸形, 皮膚腫物無復發(fā)。
4 討論
楔形皮瓣是推進皮瓣的一種, 閉合創(chuàng)面主要靠皮瓣的推進運動, 幾乎不包含旋轉(zhuǎn)成分, 該皮瓣充分利用缺損一側(cè)的皮膚, 而不會對另一側(cè)造成過分牽拉, 因此平時常適用于一側(cè)有重要解剖結構的缺損的修復, 如修復上唇和眉部的缺損。作者發(fā)現(xiàn)鼻尖部皮損, 尤其是鼻尖正中部的皮損, 常用的手術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如鼻唇溝皮瓣設計時距離皮瓣位置較遠, 需犧牲較多皮損與皮瓣間的正常皮膚組織, 且皮瓣較長時血供不理想, 瘢痕較明顯。改良菱形皮瓣較為常用, 但用于修復鼻尖部缺損時, 鼻孔變形較為明顯。額鼻皮瓣亦屬于推進皮瓣, 但皮瓣剝離范圍較大, 術后需引流, 腫脹明顯。所以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皮膚缺損方法相對簡單, 皮瓣形成更直接, 無需旋轉(zhuǎn), 易成活, 皮膚組織損傷小, 鼻外形變化不明顯, 選擇修復直徑≤1 cm的皮膚缺損, 其面部形態(tài)及功能恢復均較滿意。
參考文獻
[1] 邢新.皮瓣移植實例彩色圖譜.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 123.
[收稿日期:2014-07-22]endprint
【摘要】 目的 評價應用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皮膚缺損的效果。方法 應用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色素痣、腫瘤等切除后皮膚缺損的患者8例, 術中將病變組織完整切除, 于皮損一側(cè)設計楔形皮瓣, 將皮瓣單側(cè)推進至皮損處閉合缺損。結果 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 切口Ⅰ期愈合, 美容效果滿意。結論 應用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皮膚缺損, 其方法簡單易行, 效果可靠。
【關鍵詞】 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皮膚缺損
臨床中鼻尖部皮膚腫物如色素痣、腫瘤等較為常見, 可于鼻尖正中, 抑或稍偏向一側(cè), 因損容或皮損本身潛在的危害, 這類皮損大多需要手術治療, 但鼻尖部皮膚彈性差, 皮下軟組織少, 切除后皮膚缺損的修復常比較困難, 臨床上常用的修復該皮損的方法有鼻唇溝皮瓣修復、改良菱形皮瓣修復、額鼻皮瓣等[1]。作者自2013年3月以來, 應用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色素痣、腫瘤等切除后皮膚缺損的患者8例, 術后效果均滿意,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8例患者, 女2例, 男6例, 年齡32~64歲。皮膚腫物切除后均行組織病理檢查, 其中色素痣6例, 基底細胞癌2例。皮損分別位于鼻尖正中或稍偏向一側(cè), 皮損為圓形或類圓形, 邊界清楚, 最小直徑0.5 cm, 最大直徑約1.0 cm。
2 手術方法
在局部腫脹浸潤麻醉下沿病變組織邊緣或邊緣外0.2 cm切除皮損。在正常皮膚組織較多的一側(cè)設計楔形皮瓣, 切除皮損上方三角形正常皮膚組織, 沿標記線切開皮損一側(cè)皮膚, 形成并掀起皮瓣后將皮瓣單側(cè)推進至鼻尖處創(chuàng)面, 切口分層間斷縫合, 見圖1, 圖2。
3 結果
本組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 切口Ⅰ期愈合, 術后隨訪5例患者3~6個月, 形態(tài)滿意, 無繼發(fā)畸形, 皮膚腫物無復發(fā)。
4 討論
楔形皮瓣是推進皮瓣的一種, 閉合創(chuàng)面主要靠皮瓣的推進運動, 幾乎不包含旋轉(zhuǎn)成分, 該皮瓣充分利用缺損一側(cè)的皮膚, 而不會對另一側(cè)造成過分牽拉, 因此平時常適用于一側(cè)有重要解剖結構的缺損的修復, 如修復上唇和眉部的缺損。作者發(fā)現(xiàn)鼻尖部皮損, 尤其是鼻尖正中部的皮損, 常用的手術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如鼻唇溝皮瓣設計時距離皮瓣位置較遠, 需犧牲較多皮損與皮瓣間的正常皮膚組織, 且皮瓣較長時血供不理想, 瘢痕較明顯。改良菱形皮瓣較為常用, 但用于修復鼻尖部缺損時, 鼻孔變形較為明顯。額鼻皮瓣亦屬于推進皮瓣, 但皮瓣剝離范圍較大, 術后需引流, 腫脹明顯。所以楔形皮瓣修復鼻尖部皮膚缺損方法相對簡單, 皮瓣形成更直接, 無需旋轉(zhuǎn), 易成活, 皮膚組織損傷小, 鼻外形變化不明顯, 選擇修復直徑≤1 cm的皮膚缺損, 其面部形態(tài)及功能恢復均較滿意。
參考文獻
[1] 邢新.皮瓣移植實例彩色圖譜.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 123.
[收稿日期:2014-07-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