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麗
(貴州師范大學 文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關于“就是”表轉折的功能,呂叔湘主編的《現代漢語八百詞》(1980)并沒有列出此項功能,他把“這孩子挺聰明,就是有點淘氣”這樣的例子歸入“確定范圍,排除其他”義副詞“就是”的用法。[1]呂先生在此書中卻認為“只是”有表示輕微轉折的連詞用法,并舉一例:“小趙各方面都很好,只是身體差一些”。我們認為呂先生所舉的這兩個例子,應該是屬于同一類型的,其中的“就是”、“只是”可以互換,句義上確實都有轉折的意味。因此,如果說“只是”有轉折用法,那么“就是”也應該具備這一功能。在現有的語文工具書中,《現代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2]《現代漢語常用虛詞詞典》(武克忠主編)、[3]《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張斌主編)[4]均提到“就是”的轉折用法。
張誼生(2002、2004)從共時和歷時相結合的角度全面考察不同類別的“就是”的篇章銜接功能和連貫方式,認為表轉折的“就是”是“從表指出意外”義發(fā)展來的,比較典型的轉折連詞用法,大致要到了清中葉以后才批量出現。[5-6]
在探討“就是”如何獲得轉折義之前,有必要對轉折的原型語義特征進行分析,這將有助于發(fā)現限定范圍副詞“就是”與轉折之間的句法語義接口。
關于“轉折”,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1942)中提到:“凡是上下兩事不諧和的,即所謂句意背戾的,都屬于轉折句。所說不諧和或背戾,多半是因為甲事在我們心中引起一種預期,而乙事卻軼出這個預期。因此由甲事到乙事不是一貫的,其間有一轉折”。[7]呂先生對轉折的理解主要是從語義上進行的,認為只要陳述的前后兩事不諧和,都屬于轉折句。呂先生的定義可以涵蓋所有的轉折句,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不諧和呢? 呂先生尚未予以指示。
我們認為因比較造成的差異性是轉折產生的條件之一,差異性突顯不和諧。首先,不諧和本身就代表了不一致性,這種不一致性可以是客觀事實與邏輯結果的不一致性,也可以是事件客觀發(fā)展與主觀預期的不一致性;同時,不一致的程度也有層級,不一致擴展到最大程度就變?yōu)閷α?,表現在語言層面即是對一致性的否定。
在認知活動中,不一致往往是通過比較產生的,比較關涉的至少是兩個事物或事件,比較的結果有三大類:一是完全一致,二是完全相反或相對,三是不完全一致。比較的本質是為了造成同一性、對立性或差異性的關聯,其中對立性也是差異性的一種,而差異性與轉折在語義上可以相通。因此,轉折的原型語義特征應該是因比較而造成的[+差異性],即后兩種結果。
我們通過一組現代漢語的例子來驗證這兩種不同的差異性。
(1)A:他飯量小,但力氣很大。
B:他哪都好,就是脾氣暴躁。
我們分別用兩個圖示來展示這兩個句子:
圖示1
句中,前一小句“飯量小”的邏輯結果(常規(guī)蘊含結果)應該是“力氣小”,而句子表達的現實結果卻是“力氣很大”,這樣,邏輯結果與現實結果之間便構成對立關系,這種對立是轉折產生的直接動因。
圖示2:“整體-排除”圖式
在這個圖上,大的圓圈代表整體,即例句中“哪都好”,小圓圈代表例外,是典型的整體與部分的比較,凸顯不和諧。
張誼生(2002)認為,“就是”表轉折的功能是由“指出例外”衍生而來的,“為了對前項P 進行說明,可以使用“就是X”進行列舉論證和說明,當列舉的對象是某種例外時,說話人指出例外的目的顯然不再是肯定P,而是為了進一步補充或修正P;這樣“就是X”和P 之間就會衍生出轉折關系?!保?]張先生的觀點是可信的,“指出例外”是“就是”獲得轉折義的一種方式,我們來分析一下張先生所舉例句。
(2)他的身體已經基本康復了,就是偶爾還有一點咳嗽。(朱佳《人生》)
基本康復,言外之意是還沒有完全康復,這里的“就是”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轉折。
再看以下兩個例句:
(3)你要我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卷入任何是非;我惹不起,躲得起。(李國文《情敵》)
(4)什么都成,就是不能這么悄悄地運走祖先給我們的遺贈。(余秋雨《道士塔》)
上兩例中“就是”所連接的前后項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上文的圖式2 來表示,大的圓圈代表言語行為總的范圍,即例句中“干什么都行”、“什么都成”的范圍,而圖示中的小黑點則代表的是言語行為限定(禁止)的范圍,如果說這里的“就是”表轉折,那么我們認為將其理解為表強調的副詞也并無不可,限定范圍在言語行為中本身也可能是強調的重要形式,強調跟限定范圍是相通的。
“就”與“是”本是副詞修飾判斷詞的關系,“就”的功能非常繁雜,它的演變路徑之一是“確認>強調>限定范圍”,而“就”的詞義演變與表轉折的“就是”的產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1.表肯定的副詞“就1”的產生
表示確認或強調的副詞“就”都屬于肯定副詞,肯定副詞的來源是時間副詞“就”或承接副詞“就”。觀察下例“就”的功能:
(5)自云就欲謝官去,烏紗白發(fā)西臺卿。(歐陽修《送京西提點刑獄張駕部》)
(6)我嫂嫂執(zhí)不相容,我兄就應變隨機。(柯丹邱《荊釵記》,全元南戲)
例(5)的“就”可能被分析為時間副詞或承接副詞,也蘊含著演變?yōu)榭隙ǜ痹~的可能性。例(6)的“就”可分析為承接副詞,句子蘊含肯定意義,“就”也有可能被分析為肯定副詞。兩可的分析說明表肯定的副詞“就”與表時間或表承接的副詞“就”可能存在來源關系。
表示確認的副詞“就11”,元代已存在。其表示確認的功能是在判斷句中得以凸顯并確定的。如:
(7)迤邐行來,此間就是。(柯丹邱《荊釵記》,全元南戲)
(8)兀那就是一所店房。(白樸《董秀英花月東墻記》,全元雜?。?/p>
(9)某再三苦諫,說:“豈可重女色,失兩國之好? ”漢主倒要殺我。某因此帶了這美人圖獻與大王??汕彩拱磮D索要,必然得了也。這就是圖樣。(《漢宮秋》第2 折)
(10)官人,這畫像就是你爹媽的真容。(《琵琶記》第37出)
例(7)-(10)中的“就是”還是副詞“就”和判斷詞“是”的組合,尚未凝固成詞。
表強調的副詞“就11”來自“就10”的功能繼續(xù)擴展。下面一組例句顯示兩者的聯系:
(11)哎喲! 你那里是我兄弟,就是我老子! (秦簡夫《東堂老勸破家子弟》,全元雜劇)
(12)若還施禮,我就是蛤蟆養(yǎng)的。(秦簡夫《東堂老勸破家子弟》,同上)
(13)您兒女就是咱兒女。(無名氏《羅李郎大鬧相國寺》,同上)
由例句(11)-(13)可知:在判斷句中,“就+是+NP”構式若表達非現實意義的判斷,說話人帶有夸張意味,“就”變?yōu)楸硎緩娬{的副詞,念重音。
2.表限定的副詞“就2”的產生
表示限定的“就2”來自肯定副詞“就1”,如果說話人在表示肯定的同時,兼表“有限”意義,“就”可作“只、唯”理解。表示限定的副詞“就”便產生了。如:
(14)你只堅心好善,就這些也享用不盡了。(《二刻拍案驚奇》36 回)
(15)這些人得了性命,喘過一口氣來,想一想,一家人都沒有了,就剩了自己,沒有一個不是號啕痛哭。(《老殘游記》14 回)
(16)我就學這個好,別的全不學。(《濟公全傳》8 回)
例句14○-16○顯示單音節(jié)的“就”至遲在明清時期也獲得限定的功能。我們認為表限定范圍的副詞“就是”的形成與單音節(jié)的限定范圍副詞“就”有密切關系。
3.表限定范圍的副詞“就是”的產生
“就”在判斷句中先后獲得確認、強調功能,判斷句“A是B”本身表達的是判斷、確認語義,一旦系詞前有副詞“就”的修飾,主觀化程度就會加強。對比下面兩個句子:
(17)這里是蔡相公廬墓所在。(自編)
(18)風霜已滿鬢,玉勒雕鞍,走遍紅塵。今日到此喜欣欣,重相見,解愁悶。這里就是蔡相公廬墓所在,請相公駐節(jié)。(《琵琶記》第42 出)
例(18)的主觀化程度顯然是強于例(17)的。當句子的主觀化程度繼續(xù)增強后,“就是”便獲得了強調功能。
(19)我若成其大事,這左丞相位兒就是你坐。(無名氏《錦云堂暗定連環(huán)計》,全元雜?。?/p>
(20)行修見是個老人,不要他行禮,就把想念亡妻,有衛(wèi)秘書指引來求他的話,說了一遍,便道:“不知老翁果有奇術,能使亡魂相見否?”老人道:“十一郎要見亡夫人,就是今夜罷了?!保ā冻蹩膛陌阁@奇》卷23)
(21)八戒道:“我老實,不曉得,不曾見?!鼻屣L道:“笑的就是他,笑的就是他! ”(《西游記》25 回)
以上三例的主觀性均較強,其中的“就是”都具有強調功能,同時我們發(fā)現,“就是”后接名詞或代詞,所指對象就限定為后接的“你”、“今夜”、“他”等。這種現象恰恰說明了確認、強調、限定這三種功能之間的緊密聯系。事實上,確認也就是強調,只是主觀性強弱之分,而強調往往有強調的焦點,說話人的注意力會聚集在焦點上,就整個所指的事物而言,本身就是一種限定。但例19○-21○中的“就是”后接體詞,“是”的判斷功能尚存,“就是”尚未凝固成詞。
“就是”成為表示“有限”意義的雙音詞至遲在清代已經出現。如:
(22)那里知道半天里一個雷,說不唱了。我大太爺! 那真啃死小人了!足足賠了一百二十四吊,就是剩了條褲子沒有進當?。ā豆賵霈F形記》4 回)
(23)這一回再要撞上,我可就玩命啦。沒有別的,我就是剩了一招啦。(《三俠劍》1 回)
以上兩例中的“就是”后接動詞“?!保@樣“是”不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本身具有限定功能,“是”的功能弱化,“就是”完成詞匯化,成為表限定范圍的副詞。
綜上,“就是”的語義演變經歷了“確認>強調>限定范圍>轉折”的發(fā)展歷程。在肯定副詞階段“就是”還是副詞“就”修飾判斷動詞“是”的短語結構,并未成詞。當“就是”后接成分由體詞性成分變?yōu)橹^詞性成分后,“是”的判斷功能弱化,“就是”凝固成表限定范圍的雙音節(jié)副詞。但限定并不一定能構成轉折,從范圍到轉折是邏輯推衍的過程。在句法語義方面還有一定的限定條件。
轉折是前后語言單位之間的一種關聯意義,因此,“就是”產生轉折語義必然要經歷兩個步驟:
第一步,必須進入“ S,就是P”構式。
第二步,S 與P 的語義關系發(fā)生變化,“就是”在語境中經過邏輯推衍逐漸獲得轉折意義。
1.進入“S,就是P”構式
轉折是“就是”的連接義,這種連接義最終還是來源于構式義的賦予,因此進入“S,就是P”構式是“就是”向轉折關聯詞演變的首要條件。
(24)(生)夫妻才稱得渾家,你怎么也叫渾家?(丑)官兒,我聞古人云:“人之父母,就是我之父母。”(施惠《幽閨記》,全元南戲)
(25)吳用大喜道:“此乃天賜其便,這些糧船上,定要立功。便請先鋒傳令,就是你兩個弟兄為頭,帶將炮手凌振,并杜遷、李云、石勇、鄒淵、鄒潤、李立、白勝、穆春、湯隆,王英、扈三娘,孫新、顧大嫂,張青、孫二娘三對夫妻,扮作艄公、艄婆,都不要言語,混雜在艄后,一攪進得城去,便放連珠炮為號,我這里自調兵來策應。”(《水滸傳》第一百十五回)
(26)徐能指著河里道:“這山東王尚書府中水牌在上的,就是小人的船,新修整得好,又堅固又干凈。慣走浙直水路,水手又都是得力的。今晚若下船時,明早祭了神福,等一陣順風,不幾日就吹到了。”(《警世通言》第十一卷)
(27)今日請兩位賢弟來,就是要看看這山上土色,不知可用得?(《儒林外史》45 回)
例(24)-(27)中的“就是”均已進入“S,就是P”構式,但“就是”連接的S 與P 之間是一種順延的解說關系。這里的“就是”依然可以理解為表肯定的副詞。因此,“S,就是P”構式中S 與P 的語義關系的發(fā)展也是“就是”功能演變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
2.S 與P 的語義關系發(fā)展
在限定與轉折概念共容的前提下,當“S,就是P”構式中S 與P 的語義發(fā)生相悖,“就是”便可能獲得了轉折語義。關于表轉折的“就是”,張誼生先生(2002)認為明代已經出現。[5]現轉引其所舉的例句如下:
(28)把西門慶拉著說道:“哥,你可成個人! 有這等事,就掛口不對兄弟們說聲兒?就是花大有些話說,哥只分付俺們一聲,等俺們和他說,不怕他不依。他若敢道個不字,俺們就與他結下個大疙瘩。端的不知哥這親事成了不曾?哥一一告訴俺們。比來相交朋友做甚么?哥若有使令去處,兄弟情愿火里火去,水里水去。弟兄們這等待你,哥還只瞞著不說?!保ā督鹌棵贰?6 回)
(29)你想被擄的人,那一個不思想還鄉(xiāng)的? 一聞此事,不論富家貧家,都畜信到家鄉(xiāng)來了。就是各人家屬,十分沒法處置的,只得罷了;若還有親有眷,挪移補湊得米,那一家不想借貸去取贖?(《喻世明言》第8 卷)
張先生對以上兩例的分析是:“花大有些話說”和“沒法處置家屬的”都是與一種一般情形相左的例外情況,說話人的目的本來僅僅是指出例外,但是由于例外同整體在語義上正好相反相對,所以在整個篇章語境中就可以衍推(entail)出轉折義。
我們認為這種分析值得商榷,對于“就是花大有些話說,哥只分付俺們一聲,等俺們和他說,不怕他不依?!边@里的“就是”應該還是表讓步的關聯詞,并沒有指出例外的意思,句子講的是即便出現“花大有些話說”這樣最糟糕的情況。我們全部考察了《金瓶梅》中的“就是”,發(fā)現其中沒有指出例外的情況,只有讓步連詞(相當于“就算”義)用法。而“就是各人家屬,十分沒法處置的,只得罷了”這個例子,的確有指出例外的意思,指出例外實際上就是限定范圍,這里的“就是”也可理解為限定范圍副詞“只有、只是”,因前后所述非同一主體(前面說的是被擄的人都寄信到家,后面說的是收到信的家屬的一部分),轉折語義尚不明顯。
據我們所掌握的材料,明代表示轉折的“就是”確實已經出現,但用例較少,如:
(30)姚乙道:“舉止外像一些不差,就是神色里邊,有些微不象處。除是至親骨肉終日在面前的,用意體察才看得出來,也算是十分象的了。若非是聲音各別,連我方才也要認錯起來?!保ā冻蹩膛陌阁@奇》卷2)
清代文獻中表轉折的“就是”才稍廣泛,我們在《兒女英雄傳》里發(fā)現了2 例。列舉如下:
(31)那太太便在旁說道:“老爺,玉格這話狠是,我也是這個意思。這些話我心里也有,就是不能像他說的這么文謅謅的。老爺竟是依他的話,打起高興來。管他呢,中了,好極了;就算是不中,再白辛苦這一蕩也不要緊,也是嘗過的滋味兒罷咧! ”(《兒女英雄傳》1 回)
(32)傻狗說:“好可是好,就是咱們馱著往回里這一走,碰見個不對眼的瞧出來呢,那不是活饑荒嗎? ”(《兒女英雄傳》4 回)
例(31)中,“就是”連接的S(這些話我心里也有)與P(不像他說的這么文謅謅的)之間構成比較關系,有比較往往就會有差異,這種差異賦予了連接詞“就是”轉折義。例(32)中,“就是”連接的S(好可是好)與P(咱們馱著往回里這一走,碰見個不對眼的瞧出來呢)之間構成否定(前定后否)的關系,“就是”可看作轉折關聯詞。
觀察例(31)、(32),我們發(fā)現兩個特點:一是“就是”后接成分句法結構的復雜化,由名詞或名詞結構發(fā)展為句子或動賓結構;一是前項S 首先肯定一種情況,后項P 補充說明一些例外情況,從而形成S 與P 之間的差異性特征。
2.2.3 S 與P 的語義條件限制
語義上,S 與P 形成的差異性特征是“就是”獲得轉折語義的關鍵因素,但我們發(fā)現一部分此類句子中的“就是”并沒有轉折語義。如:
(33)那和尚陪著笑向安公子道:“施主,僧人這里是個苦地方,沒甚么好吃的,就是一盅素酒,倒是咱們廟里自己淋的?!保ā秲号⑿蹅鳌? 回)
(34)高翰林道:“今日并無外客,就是侍御施老先生同敝親家秦中翰,還有此處兩位學中朋友,一位姓武,一位姓遲。現有時廳上坐著哩。”(《儒林外史》49 回)
例(33)中,“就是”連接的S(沒甚么好吃的)與P(一盅素酒,倒是咱們廟里自己淋的)之間構成前否后定的關系,這里的“就是”主要表強調和補充,依據張誼生的說法,是指出例外,這里的“就是”后接的是數量短語,理解為限定義的“只有”更為恰當,整個句子的轉折義不明顯,例(34)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其中的“就是”理解為“只有”更為恰當。因此,“指出例外”并不一定是轉折的來源。那么,是否還有其他限制條件呢?
我們看到,例(32)和例(33)中的“就是”連接的S 與P都構成否定關系,為何例(33)中的“就是”沒有轉折義,而例(32)中的“就是”卻可以看作轉折關聯詞呢? 又如《紅樓夢》中的類似語例:
(35)鳳姐兒方坐下,問道:“家里沒有什么事? ”平兒方端了茶來來,遞了過去,說道:“沒有什么事。就是那三百兩銀子的利錢,旺兒媳婦送進來,我收了。再還有瑞大爺使人來打聽奶奶在家沒有,他要來請安說話?!保ā都t樓夢》11 回)
(36)鳳姐因見張材家的在旁,因問:“你有什么事? ”張材家的忙取帖兒回說:“(沒什么事),就是方才車轎圍作成,領取裁縫工銀若干兩。”(《紅樓夢》14 回)
(37)黛玉聽了這個話,不覺將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便說道:“你既這么說,昨兒為什么我去了,你不叫丫頭開門?”寶玉詫異道:“這話從那里說起?我要是這么樣,立刻就死了!”林黛玉啐道:“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諱。你說有呢就有,沒有就沒有,起什么誓呢?!睂氂竦?“實在沒有見你去。就是寶姐姐坐了一坐,就出來了?!保ā都t樓夢》28 回)
以上三例(我們在例(36)前面加上“沒什么事”,構成“S,就是P”構式),“就是”連接的S 與P 之間均屬于前否后定的關系,同樣,其中的“就是”一方面是對前面的否定回答的一個補充,同時也是對初始問題的肯定回答,這樣,邏輯上,S 與P 是構成轉折關系的,但是,這些例句中的“就是”并沒有獲得轉折義,更傾向于表限定的“只有”,與強調的關系也相當密切。這一現象一方面說明強調、限定、轉折之間的密切關系,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S,就是P”構式中,“就是”轉折語義的獲得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S 與P語義上構成否定關系,二是必須是肯定在前,否定在后。在這一點上,王巖(2007)在比較表轉折關系的“不過”和“就是”過程中也發(fā)現:“‘就是’連接分句時在意義上有特殊要求,即只能用于從積極意義到消極意義的轉折關系?!保?]在語言表達中,通常積極意義表現為肯定表達,而消極意義則表現為否定表達。
我們再看如下例句:
(38)寶釵一旁笑道:“姨娘不知道,他穿衣裳還更愛穿別人的衣裳,可記得舊年三四月里,他在這里住著,把寶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額子也勒上,猛一瞧倒象是寶兄弟的,就是多兩個墜子。(《紅樓夢》31 回)
(39)賈母道:“眼睛牙齒都還好? ”劉姥姥道:“還都好,就是今年左邊的糟牙活動了?!保ā都t樓夢》39 回)
例(38)中,前項“把寶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額子也勒上”這些行為都是與寶玉的象的方面,是肯定的表述,后項“多兩個墜子”的因比較產生的差異之處,二者因比較產生差異,從而構成轉折。例(39)中,前面是肯定的“(牙齒)還都好”,后面的“今年左邊的糟牙活動了”之間構成前肯定后否定的關系,“就是”也可以看作轉折關聯詞。
我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就是”轉折句形成的意象圖式相關,通常的情況是先確定一個范圍(S),大范圍中出現少量的不一致情形(P),從而形成“S”肯定,“P”否定的轉折句。而“S”否定,“P”肯定的情況,就改變了原來的意象圖式,整個句子的語義自然會不同。可見,轉折關聯詞“就是”是在語義和句法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李宗江(1997)認為“即”、“便”、“就”存在歷時替換關系,[9]其中用于判斷謂語前,表示強調也是三者共有的功能之一。也就是說“即是”、“便是”、“就是”是具有歷時替換關系的同類短語或詞,“就是”在歷時演變過程中獲得轉折功能,那么同類的“即是”、“便是”情況如何呢?
三者中,“即”演變?yōu)楦痹~的時間是最早的,但在先秦文獻《詩經》、《左傳》、《論語》、《禮記》、《孟子》、《荀子》、《國語》等中均未發(fā)現“即是”結構,我們發(fā)現的較早用例出現在漢代。
(40)承者,發(fā)言舉事,拾遺充足,制斷宣揚,即是宰也。疑者,向思未得,啟發(fā)成明,即是傅也。弼者,必定猶預,即是保也。扶君順師,周匝入道,即是相也。(《太平經》卷一至十七)
(41)師古曰:“如說是也。雍,右扶風之縣也。太宰即是具食之官,不當復置饔人也?!保ā稘h書·表上》)
以上兩例中的“即是”是副詞修飾系詞的短語組合,尚未凝固成詞,我們考察了中古、近代的“即是”用例,在功能上基本沒有發(fā)生變化,并且隨著近代漢語副詞“便”的蓬勃發(fā)展,“便是”組合逐漸取代了“即是”組合。
據王建軍(2006)考察,“便”、“是”在唐宋之際已基本粘合為一體了。[10]如:
(42)童子欲來沽,狗咬便是走。(《寒山詩一一七首》)
(43)才著個要靜底意思,便是添了多少思慮?(《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八《朱子十五》)
我們認為王先生的看法是可信的,“便是”是隨著主觀化程度的加強而凝固成詞的,以上例句中的“便是”均處于主觀評議句中,主觀化較強,正如王先生(2010)所說:“‘便是’由兩個臨時組配的非直接連用成分整合為一個雙音詞,顯然屬于詞匯化和語法化的產物,”[11]而“便是”的詞匯化和語法化也是伴隨著主觀化而產生的。
宋以后具有相同功能和意義的副詞“便”逐漸取代“即”,并成為高頻使用詞?!氨闶恰庇美泊蟠笤黾?,但主要的功能仍然是表“確認、強調”。如:
(44)前面說底是一般,后面說底是一般。如‘口之于味,耳之于聲,性之',這便是人心。然不成無后也要恁地?。ā吨熳诱Z類》卷六十一《孟子十一》)
(45)當日鋪設甚是齊整,上面掛的是昊天金闕玉皇上帝,兩邊列著的紫府星官,側首掛著便是馬、趙、溫、關四大元帥。(《金瓶梅》1 回)
我們在近代漢語文獻中找到下面兩個用例。
(46)伯爵道:“哥,休說此話,你心間疼不過,便是這等說,恐一時冷淡了別的嫂子們心。”(《金瓶梅》65 回)
(47)阿嫂道:“你倒說得好,便是沒捉處。”(《水滸傳》17回)
依照整個句子的句義,可以將上述兩個例句理解為轉折句,“便是”作為連接詞便被賦予了轉折功能。表確認的“便是”在使用過程中,主觀化程度的加強使得其具有強調功能,至于其連接功能則完全來自所在語境,如例(47)中前后分句“說得好”與“沒捉處”之間構成語義相悖關系,“便是”便在這種轉折語境中被賦予轉折功能。表轉折的“便是”在歷史文獻中非常罕見,因此主要的字典辭書均未收錄其轉折用法。
具有轉折功能的“就是”的演變路徑可以概括為:判斷、確認>強調>限定范圍>轉折關聯。與眾多關聯詞不同的是“就是”在漢語史上先后出現的這四種功能之間的界限并不十分明顯,這一方面佐證了四者之間的來源關系,同時也說明轉折關聯詞“就是”產生的特殊性。在語義方面轉折義來源于限定義在特殊語境中的邏輯推衍義,也就是說我們甚至可以將轉折句中的“就是”看成限定范圍副詞所具有的關聯功能,這或許也是呂叔湘先生(1980)將轉折句“這孩子挺聰明,就是有點淘氣”中“就是”歸入“確定范圍,排除其他”義副詞的原因。除語義上的相關性外,進入“ S,就是P”構式也是關鍵的一步,當構式中S 與P 構成相悖的語義關系時,便與轉折的原型語義特征([+差異性])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就是”連接的“S”與“P”往往通過肯定與否定的關系形成差異,只有當“S”肯定,“P”否定的情況下,“就是”才具有轉折功能。
在漢語史上,“即”、“便”、“就”在眾多功能上具有一致性,三者之間存在歷時替換關系,同類結構“即是”、“便是”也均出現判斷、確認功能,但“即是”較早地被“便是”取代,在功能上未能得到進一步的擴展,而“便是”在近代漢語中雖是個高頻詞,但進入“ S,便是P”構式的中的“便是”表轉折的很罕見,原因在于“S”與“P”未能構成相悖的語義關系。明末,隨著“就”對“便”的替代,“便”不再是高頻詞,“便是”也喪失了繼續(xù)發(fā)展的可能,而“就是”正是在“就”替代“便”以后得以迅速發(fā)展,在多種因素的促動下獲得轉折功能,并一直沿用至今。
[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320.
[2]羅竹風.漢語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3]武克忠.現代漢語常用虛詞詞典[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4]張斌主編.現代漢語虛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5]張誼生.“就是”的篇章銜接功能及其語法化歷程[J].世界漢語教學.2002,(3):80-90.
[6]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探索[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417-449.
[7]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346.
[8]王巖.表示轉折關系的“不過”和“就是”[J].漢語學習,2007,(5):92-96.
[9]李宗江.“即、便、就”的歷時關系[J].語文研究,1997,(1):24-29.
[10]王建軍.粘合·移位·虛化·替換——語氣詞“便是”到“就是”的演化歷程[J].古漢語研究,2006,(4):36-41.
[11]王建軍.語法類推、角色轉換與功能擴張——連詞“便是”的生成歷程考察[J].語文研究,2010,(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