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會外交是指兩國或多國首腦通過參加峰會(即最高級別會議)的形式進行外交活動。它是首腦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
峰會外交的興起,主要受世界政治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全球化所帶來的全球性問題影響因素眾多、涉及對象多樣,因而很難由某一部門進行解決,這就要求國家元首出面對其進行統(tǒng)籌決策。從形式上來看,峰會外交中既有雙邊外交也有多邊外交。從處理問題的內容來看,峰會外交既存在于專業(yè)外交領域,也存在于國家總體外交領域。從特點上看,峰會外交具及時迅速、效果顯著的特點。所謂及時迅速是指峰會會期一般不會持續(xù)很長時間,效果顯著是指由于峰會外交是兩國領導人的直接磋商,因而其達成的共識通常在執(zhí)行過程中沒有明顯阻礙。
基于上述特點,峰會外交正成為我國外交實踐中,尤其是多邊外交實踐的重要手段。我國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峰會。峰會不僅是我國多邊外交的重要舞臺,同時結合現階段國際局勢來看,峰會外交也是我國顯示自身負責任大國形象、參與國際政治新秩序建立與全球治理改革的重要手段。因而峰會外交一直是我國領導人外交活動中的重點。通過峰會外交,我國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核安全峰會是由美國發(fā)起,旨在倡導各國注重核安全、打擊防范核恐怖主義的全球性峰會。該峰會于2010年在華盛頓首次舉行。之后,每兩年舉行一次。今年3月24日,荷蘭舉辦了第三屆核安全峰會。
核原料在軍事與民用領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近年來,隨著核能與核技術的廣泛運用,核材料的安全風險不斷上升,濫用核材料與核技術的可能性增加。此外,由于缺乏對其的有效保護,國際社會存在著核偷竊與核走私,如被恐怖分子利用,其后果不堪設想。因而,全球核安全問題被國際社會所重視。由此,2010年,首屆核安全峰會在華盛頓召開。
今年3月在荷蘭舉行的第三屆核安全峰會主題為“加強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義”。會議圍繞提高核安全水平、增加國際社會對《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的認可、加強核登記等主題展開,對《華盛頓工作計劃》與《首爾公報》的執(zhí)行情況進行了回顧,并促進對其的實施。會議最終通過《海牙公報》,各國在減少高濃鈾核材料、增強放射性、提高安全保障措施與增進國際信息交流與合作方面達成共識。
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介紹了我國核安全措施和成就,闡述了我國關于發(fā)展和安全并重、權利和義務并重、自主和協(xié)作并重、治標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觀,體現了我國在核安全領域的負責任大國姿態(tài)。
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關系定義方式。由于我國實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因而用伙伴關系來形容良好的雙邊關系,因而伙伴關系之前的修飾詞就成了對我國雙邊關系友好程度的重要界定標志。
從我國外交實踐來看,只要雙方在歷史問題上不存在摩擦、在重大問題立場上不存在根本分歧,并且擁有一定的互信度,則雙方即可建立伙伴關系。在我國外交中,大致有四種伙伴關系,分別是:伙伴關系、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戰(zhàn)略伙伴關系、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全面伙伴關系主要強調的雙邊合作范圍廣闊,有著良好的發(fā)展前景。與戰(zhàn)略伙伴關系相比,其更多的是一種外交宣示,并且不常用于我國對國際組織的外交關系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形勢的變化,或者兩國外交關系成熟度的關系,伙伴關系存在“晉升”或“跨越式發(fā)展”的可能。
2014年3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與荷蘭首相呂特發(fā)表聯合聲明,一致決定建立開放務實的中荷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成為最新一個與我國建立全面合作伙伴關系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