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輝
想象另一種可能
◎王金輝
想象另一種可能——柴靜在其書作《看見》扉頁上的一句話,我想這不僅是一個新聞人對自己職業(yè)、立場的清晰判定,似乎更是一種對人生、人性不斷疑惑、不斷推翻、不斷進步的一種探尋。生活充滿了無限的未知,眾多可能與不可能之間平行交叉,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執(zhí)迷于表面、為眼前的現(xiàn)象蒙蔽,甚至還樂不可支地安享其中。然而柴靜的《看見》抽繭剝絲地直接將存在、可能、偶然、必然的世事、人心赤裸裸地揭示出來,無形中讓我們以一種或沉重、或憤慨、或悲涼、或自省的心態(tài)去反觀人性、權(quán)利以及自由。
與其說《看見》是關(guān)于央視十年滄海變遷的如實記錄,倒不如說是柴靜個人心路歷程的一場洗禮和蛻變,從最初的不知天高地厚、文藝小女生的心高氣傲,歷經(jīng)數(shù)載的摸爬滾打、風雨凜厲,終破繭化蝶,成為獨當一面的女主播,試圖將一個個欲蓋彌彰的“謊言”昭告天下。也許正是她那句“我關(guān)心新聞當中的人”把柴靜一步一個腳印推到了今天。平平淡淡的文字,不張揚,不炫耀,細細讀來卻有一種震撼且攫取人心的力量。深入下去我們不再僅僅滿足于“看見”這一感官收獲,而更多是去領(lǐng)悟、去感同身受種種現(xiàn)象背后潛藏的本質(zhì)。這里包含對人性、自尊的拷問,包含人與人之間、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對峙,有隱忍、有麻木、有對決、有反抗……陳虻說過那么一句話,“死亡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于死?!弊屑毚Ф?,似乎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都只是在行尸走肉般“死”一樣活著,無痛無覺。當自身權(quán)益無從保障,在強大的社會輿論影響下我們隨波逐流,還以為這就是正義、這就是進步、這就是公平、這就是時尚。我們在無意識中生存、在權(quán)威面前俯首、在現(xiàn)象面前屈服,我們一廂情愿地認為我們看到的表面就是實際,卻忽略了同性戀、家庭暴力犯罪、征地沖突等等故事背后真正的人性和人生。也許對征地沖突來說,有效地解決不是暴力和強制,更多的是如何使雙方取得利益的均衡。也許對同性戀來說,愛情、自由以及公開表達自己身份的環(huán)境和空間要比生命更可貴、更重要,他們更多的希求是社會的接納和認可。
在民生、民權(quán)、民意難以訴說的時代,我們?nèi)鄙俚氖窍癫耢o一樣敢于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披露真相的記者。書中沒有批判、沒有激憤,冷靜、客觀卻無時無刻不鞭笞人心,激發(fā)起人們對民權(quán)、教育、環(huán)境等問題的沉痛關(guān)注與反思。讀到非典時期我驚嘆了,驚嘆災難所帶來的慘痛代價,驚嘆災難來臨時人們對于生命的那種癡戀、不舍以及近乎絕望的掙扎。讀到柴靜對于自己家鄉(xiāng)——山西的懷念以及悵惘時,一股沉重的悲涼、壓抑涌上心頭,當所謂現(xiàn)代文明的標志,各種各樣的化工廠、采礦區(qū)等遍布林立的時候,漫天的飛塵、滾滾的黑煙、喘不動的空氣早已把人們心中的清水小河、酸棗野花、藍天白云的故鄉(xiāng)印象狠狠撕碎并且埋葬,取而代之的是沙化的土地、枯死的樹木、下陷的地面、病患的激增,也許文明的延續(xù)、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先污染后治理的捷徑是行不通的。
“采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薄犊匆姟肥遣耢o十年人生不斷反省、不斷剖析的佳作,字里行間滿是不停地發(fā)問、不停地質(zhì)疑,她一次次將觸覺伸及處在社會邊緣苦難掙扎的群體,關(guān)照那些惶恐、不安、悲戚人們的靈魂和內(nèi)心,以柔弱卻充滿正義力量的文字喚醒無知無覺人們沉醉、麻木的意識。正如書中寫的:“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涵在每一個人體內(nèi),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彼私?jīng)受的我必經(jīng)受,看見便難以無動于衷。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藝術(shù)學院)
(責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