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14年5月,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出臺了《保障兒童用藥的若干意見》,有望扭轉(zhuǎn)兒童藥短缺的局面,為什么兒童需要專用的藥物呢?關于兒童的安全合理用藥,家長又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我們首先要來了解兒童的概念,醫(yī)學上所說的兒童,一般可分為幾個時期:出生28天以內(nèi)的,稱為嬰兒;3歲以內(nèi)的,稱為幼兒;3歲以后統(tǒng)稱為兒童,也可以再細分一點:3~7歲,稱為學齡前兒童;7~10歲(或12歲),稱為學齡兒童;10~12歲以上,稱為青春期。從出生開始,到青春期結(jié)束,都可以稱為兒童。
兒童特殊用藥有原因
兒童用藥與成人相比,又有哪些特點和因素需要特殊用藥呢?主要是因為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身體因素,二是心理因素。
1、身體因素
從藥代動力學上來看,兒童有很多特點是和成人不同的。
從藥物的吸收上來看,嬰幼兒時期,人的胃酸的PH值比較低,且隨著年齡的增加,PH值會有所下降,直到2~3歲,才會穩(wěn)定在成人水平。因此,有一部分藥物在嬰兒時期吸收比成人多,比如抗菌藥,像阿莫西林。還有一些外用藥,由于嬰幼兒皮膚的角質(zhì)層比較薄,因此吸收比較迅速。
從分布上來看,兒童的藥物血漿蛋白結(jié)合率要低一點,很多藥物都會產(chǎn)生比較高的游離的血藥濃度,引起不良反應的增強。另外,嬰幼兒血腦屏障發(fā)育不完善,一些藥物容易透過血腦屏障在腦組織中蓄積,增加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比如嬰幼兒注射雅安培南以后,會出現(xiàn)一些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反應,比如驚厥等。
從代謝上來看,小兒肝臟代謝酶的系統(tǒng)有一個逐漸發(fā)育的過程,因此很多藥物的代謝是比較慢的,血中藥物半衰期比成人延長。
另外,兒童腎的排泄能力也會降低。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孩子生理上的特點,比如小兒吞食藥物會有一定困難。大的藥片或者藥物膠囊,對于兒童來說吞服起來會有一定困難,會容易卡到氣道。
2、心理因素
另外還有一些心理上的特點,比如兒童順應性比較差,也就是說遵醫(yī)囑的能力比較差。不愿意吃藥,不愿意打針,會有一種抗拒心理,可能會造成服藥不規(guī)律。另外,孩子的好奇心比較重,有一些味道比較好的藥,或者顏色比較亮麗的藥,可能會吸引他們?nèi)フ`用,這種情況經(jīng)常會有發(fā)生。像常用的退燒藥,比如說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抗菌藥如頭孢克洛的混懸劑、溶液劑等,口味都是比較適合孩子服用的,但是如果給孩子喂一些口味不好的藥,兒童就會不容易接受。
基于上述兒童這些特有的特點,建議生產(chǎn)一些兒童專用的藥物,包括一些特殊的品種、劑型等,比如在藥中加入一些調(diào)味劑。像普通的注射藥物,可以生產(chǎn)兒童專用的劑量,也就是相對比較小的劑量。
那么哪些藥物劑型對于兒童來講更適合呢?對于年齡比較小的嬰幼兒來說,類似于混懸劑、溶液劑,更適合小孩去服用,因為吃藥片容易引起誤吸,還有的孩子會把藥片藏在嘴里不吞下去,過一會再吐出來。另外,沖劑、顆粒劑、栓劑也都是可以使用的。還有,有些藥物制劑蓋子直接擰時擰不開,必須用力按下去才能擰開,這樣就比較好,孩子就很難自己去誤服這樣的藥物。
兒童用藥誤區(qū)多
由于種種原因,企業(yè)現(xiàn)在研發(fā)生產(chǎn)兒童藥的意愿還相對較少。那么,在兒童專用藥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出來以前,我們要避免哪些用藥誤區(qū),給兒童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藥物呢?
誤區(qū)一:給兒童服用成人藥
孩子生病時,由于手頭沒有兒童專用藥,許多家長會把自己服用過,覺得有效的成人藥減少劑量給孩子使用。家長不能把孩子當成“縮小版”的大人,由于兒童身體各個臟器發(fā)育還不完善,耐受力不如成人,身體解毒功能也差,因此許多成人藥物兒童不能服用,如復方阿司匹林本是一種解熱鎮(zhèn)痛藥物,但具有興奮作用,兒童高熱時使用易誘發(fā)驚厥,還會因大量出汗引起虛脫。
誤區(qū)二:輸液好得快
孩子感冒、咳嗽動輒就給他(她)輸液,這是很多小診所的常用做法,很多家長也覺得輸液治病效果立竿見影,其實輸液中的微粒進入人體可能會堵塞微血管,造成肉芽腫等嚴重后果,所以輸液治療不值得提倡。用藥應該遵循能口服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的治療原則。
誤區(qū)三:怕出現(xiàn)副作用,劑量沒用夠
對于小兒用藥劑量問題,很多父母把握不好。不少藥品說明書對兒童的用藥都簡單地描述為“兒童酌減”或“遵醫(yī)囑”,多數(shù)父母本著“是藥三分毒”的想法,本來該用5天的,吃兩三天覺得有好轉(zhuǎn)就停了;本來要用1/3的,因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只用1/4,等等。造成孩子的病情延誤或者反復。父母正確的做法是應遵照兒科醫(yī)生的建議折算用藥劑量,并且用足時間。
誤區(qū)四:過多、重復用藥
用藥劑量不夠的另一面是很多家長以為藥吃得越多,病好得越快,于是就把多種藥物一股腦兒地都給寶寶服用。而事實上,有些藥物可能成分相似或相同,擅自的重復用藥等于是給孩子增加了用藥劑量,會讓不良反應加重。且絕大多數(shù)藥物進入體內(nèi)都要經(jīng)由肝臟和腎臟來代謝排泄,兒童的肝腎功能還不健全,因此應盡量避免同時使用太多種類的藥物,以免造成肝腎損傷。即使確實有必要多藥同用,也要仔細閱讀說明書,留意藥物之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必要時應向?qū)I(yè)人士咨詢。在使用藥物時應遵循“可用一種藥物治療時就不用兩種藥物”的原則。
誤區(qū)五:以為是“營養(yǎng)藥”就可隨意用
現(xiàn)在市面上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類產(chǎn)品很多,一些家長以為這類藥物是“營養(yǎng)藥”,吃多了不要緊。其實,這類藥物也必須按規(guī)定的適應證、用法、用量服用,否則也能引起不良反應,甚至出現(xiàn)后遺癥狀。例如長期大劑量服用維生素A、維生素D,可能引起發(fā)熱、腹瀉;大劑量靜脈注射維生素C可能引起靜脈炎、靜脈血栓;鋅補多了,可能引起腹瀉、嘔吐甚至胃出血;鈣補充過多則可能引起便秘、高鈣血癥等。所以“營養(yǎng)藥”千萬不能隨意給孩子長期大量服用。endprint
誤區(qū)六:破壞藥物結(jié)構(gòu)
一些家長為了方便給孩子喂藥,將藥物的結(jié)構(gòu)破壞,影響藥物作用效果。腸溶類藥物和緩釋片類藥物,如腸溶阿司匹林和茶堿緩釋片等,就不能弄碎了服用。腸溶阿司匹林是治療兒童風濕的藥物,經(jīng)過特殊加工,進入人體后,要在腸道慢慢溶解吸收,如果弄碎了,藥物在胃中就被破壞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治療兒童哮喘的茶堿緩釋片和其他緩控釋片,一般也不能弄碎,這類藥物也是特殊加工,被放入到特殊的“囊?guī)臁崩?,從而保證藥物的慢慢釋放,弄碎后會影響藥效。
誤區(qū)七:濫用抗生素
很多家長的孩子一發(fā)燒、咳嗽,就會自行給孩子吃阿奇霉素或頭孢菌素,有時候這種自行給藥的方法確實讓孩子的病情得到了緩解,但盲目地使用抗生素會加劇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孩子發(fā)燒、咳嗽應該首先到醫(yī)院就診,做相應的血象檢查,判斷是不是細菌感染。
對于抗生素的使用,還有一些誤區(qū)需要注意:有的家長對抗生素知識也有一定了解,大有談抗色變的感覺,于是孩子病一好就立刻停用抗生素,其實這也是不正確的,因為沒用夠療程也容易導致細菌耐藥。
還有的家長覺得孩子不可怠慢,于是到醫(yī)院要求使用最新最高級的抗生素,其實抗生素并不是越新越貴的就越好,根據(jù)不同的感染部位和致病菌,選擇最合適的藥物才是明智之舉。
誤區(qū)八:搭配不當
如果孩子需要服多種藥物,將服藥時間錯開半小時以上是一種相對安全的方法。如活菌制劑藥物就不宜和抗生素類藥物同服,因為抗生素會破壞活菌,降低其活性。有的家長因為給孩子喂藥困難,就將藥混著果汁或者牛奶喂孩子,這也是不妥的。因為這些飲料中的成分復雜,和藥物有可能發(fā)生作用形成沉淀,影響效果。
除了以上誤區(qū)外,家長在給孩子用藥時還有三個易患的錯誤:一是搞混藥名?!秶矣盟庡e誤報告項目》統(tǒng)計顯示,將近1/4 的用藥錯誤因搞混藥名所致。例如,用于兒童退燒的泰諾林和用于兒童感冒癥狀的泰諾。泰諾林是單一成分的藥品,有效成分是對乙酰氨基酚。泰諾(通用名:酚麻美敏)是復方成分藥品,含4種成分,除了對乙酰氨基酚外,還含鹽酸偽麻黃堿、氫溴酸右美沙芬和馬來酸氯苯那敏。由于收益不大,而且可能會有風險,現(xiàn)在不主張給小兒使用復方感冒藥。對于兒童高燒不退,單一退燒成分的泰諾林是適合的選擇,而如果搞混藥名選了泰諾,則可能反而會給兒童帶來嗜睡、乏力以及食欲不振等副作用。二是混淆藥品包裝,尤其是同一家藥廠生產(chǎn)的不同藥品。例如,兒童常用藥泰諾林滴劑、美林滴劑和艾暢滴劑,是同一個藥廠生產(chǎn)的3種不同藥品,但它們的外包裝越做越像,不僅尺寸大小相似,連顏色都趨于一致。如果家中有長相相似的藥物,家長就需要格外小心,在給寶寶用藥前切記仔細核對,必要時找人核對,以免拿錯藥、用錯藥。三是弄錯劑量。藥品有不同的劑量單位,比如毫升(ml)、毫克(mg)等。有的時候,一些醫(yī)生還喜歡用簡寫,這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在此提醒家長們一定要仔細識別。例如,抗過敏的西替利嗪滴劑,兩歲以下兒童每次用的劑量是0.25毫升(相當于2.5毫克),有些醫(yī)生喜歡寫2.5 毫克,如果把這里的2.5毫克錯看成2.5毫升,那給孩子服用的量就達到中毒量了,嚴重者會導致兒童死亡,美國就曾報道過這樣的例子。泰諾林在中國市場上有兩個濃度的產(chǎn)品,混懸劑的藥物濃度是160毫克/5毫升,而滴劑是500毫克/5毫升,如果家長不仔細核對濃度,很容易給錯劑量。
兒童用藥怎把握
我們經(jīng)常在藥品說明書上看到這樣4個字:“小兒酌減”?!靶鹤脺p”到底是要減多少呢?這種情況一般最好遵醫(yī)囑。當然藥品說明書上有時也會寫上幾歲到幾歲是什么劑量,或者幾公斤到幾公斤是什么劑量,指示相對比較明確。
臨床上通常計算兒童用藥劑量主要有4個依據(jù):年齡、體重、體表面積和藥品說明書。
第一種:也是最常見的,即按小兒體重計算用藥量。一般藥物都是按小兒每天每公斤體重用多少mg,因此,首先需要計算小兒體重。在不方便稱體重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年齡,用公式推算出小兒的體重:
1~6個月:體重(千克)=月齡數(shù)×0.6+3
7~12個月:體重(千克)=月齡數(shù)×0.5+3
1歲以上:體重(千克)=年齡×2+8
知道了小兒的體重,乘上某藥每公斤體重每天的藥量,然后再分次服用即可。
如:5歲小兒因病需要服紅霉素,其體重為5×2+8=18公斤;紅霉素的藥量為每公斤每天20~30毫克,則其每天口服紅霉素的總量為20~30毫克×18公斤=360~540毫克,如分3次服用,則每次服150毫克左右就可以了。
第二種:按年齡計算,初生~1個月為成人量的1/15,2~6個月為1/10,7~11個月為1/5,1~2歲為1/4 ,3~4歲為1/3,5~6歲為2/5,7~9歲為1/2,10~14歲為2/3,18歲時即與成人用藥劑量相同,這個方法較為粗糙。
第三種:按體表面積計算,適合于各年齡段的小兒,也是比較合理和正確的計算方法,但這種方法計算復雜,多在醫(yī)院由醫(yī)生計算使用,不宜在家庭使用。
(據(jù)《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大科技》、《人人健康》等綜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