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冰
最近有媒體報道,大學寢室中的“臥談會”已經(jīng)被各自躲在被窩里刷手機取代,以至于開學月余,舍友間依然陌生如同初見,江蘇一名新生甚至因此而抑郁。
朝氣蓬勃的大學新人怎么就“競爭”不過手機?仔細想想也能理解。如果有選擇,大多數(shù)人都更愿意和熟人交流,而不是花力氣、冒險去建立新的社交關系,剛剛進入陌生環(huán)境的孩子更是如此。而手機,確是一部便攜式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那些可以隨時噓寒問暖、吐槽八卦的同學朋友既是他們習慣了的舒服圈,也是他們遭遇真實世界社交困局時的“救生圈”。
緊握手機不放,不僅可能讓孩子失去在現(xiàn)實中認識新朋友的動力和機會,也會對他們的認知和行為模式產(chǎn)生影響。比如,不管有用沒有用的信息都要立即查看回復,即使沒人找,也要隔幾分鐘刷刷朋友圈,否則就焦慮難耐,完全無法持續(xù)地做完一件事;再也沒有耐心認真地讀完一篇文章,只能閱讀豆腐塊式的段落,對信息的饑渴沒有轉(zhuǎn)化成細細的消化與理解,而是不動腦的攫取、收藏和轉(zhuǎn)發(fā),如同貪得無厭地胡吃海塞;還有無論做什么都必須馬上拍照分享,別人的評論與點贊才是重點,內(nèi)在的動機只會變?yōu)椤扒箨P注”的渴望……
最令人擔心的,是手機正在侵蝕對于孩子來說最寶貴也是最脆弱的一種資源——專注力。如果不能專注當下,我們幾乎無法做好任何一件事,連過馬路都不安全。可是,手機上的短信、微信及各種推送消息,就能一次次地將孩子們從手頭的任務中、從本該有的專注中拽出來。
當然,在一個一切都正在被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的時代,不會使用移動終端的人,可能就如同穴居時代的原始人不會狩獵一般無能與無助。但刀子既可以殺死獵物也可能傷到自己,孩子有時也許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始終相信身教勝于言傳,當我們在告誡孩子不要手機成癮的時候不妨先放下自己手里的手機,專心地陪他們說說話,看看書,玩一會兒,讓他們感受到人與人同在時的專注、真實與美好,這才是人類最終幸福感的來源,畢竟手機的另一端依然是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