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林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改革永恒的主題。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改革,當一系列的方案、教材確定之后,基礎教育改革的工作就要落實到教師的身上了,這就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問題。課堂教學改革涉及的問題很多,這里主要談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落實有效性的問題。一、抓住教學中的沖突點,營造和諧靈動的課堂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找準、設置出一堂課的認知沖突點,讓學生在自我知識建構中不斷解決原有認知結構與實際情境之間的沖突,調(diào)節(jié)學習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將知識內(nèi)化為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從而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激起學習者的自覺性,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促使學生的認知活動不斷豐富和深化。
怎樣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中的認知沖突點,才能引發(fā)學生思考,震撼學生心靈,激活學生的閱讀期待?筆者認為,只有教師充分地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建構,合理預設教學設計,才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做一個有心人,時刻關注和把握學生知識結構的變化和心理需求,在教學預設中設置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特點的教法和學法,營造適合于學生展開良性的學習探究的氛圍,搭建有效學習的平臺,促進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
比如,虞大明老師執(zhí)教小學語文五年級《金錢的魔力》—課時,首先拋出“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俗語。當學生接觸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會在頭腦里的已有經(jīng)驗中搜索“鬼”的模樣,接著教師讓學生歸納生活中的“鬼”是指哪類人,隨后激趣引導學生認識文中也有“鬼”,讓學生抓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原有頭腦中模糊的、恐怖意義的“鬼”概念,被教師確定成現(xiàn)實化、生活化的實物。從而引發(fā)學生深入文本,咀嚼文中語言文字背后的玄機,為其后深入的挖掘托德和老板兩人“鬼品”和“鬼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積極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又如林莘老師執(zhí)教的六年級《凡卡》一文,先是引導學生從“親愛的爺爺,老爺在圣誕樹上掛上糖果的時候,請您摘一顆金胡桃,藏在我的綠匣子里頭”中的‘‘藏”字,感受凡卡的可愛童心;從“我問候阿遼娜,問候獨眼的艾果爾,問候馬車夫”一句中,感悟到凡卡的濃濃愛心;從“我會替你搓煙葉”一句中,體會到凡卡的拳拳孝心。有此鋪墊后,教師話鋒一轉:“為什么如此有童心、愛心、孝心的孩子卻會遭到老板和老板娘的毒打?”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現(xiàn)實生活產(chǎn)生了激烈的撞擊,只有通過深入對文本進行讀和悟,才能認識到凡卡悲慘的遭遇和受到的非人待遇是當時黑暗時代造成的。在那個黑暗的時代,下層人民的生活注定會食不果腹,睡不安生。
二、挖掘文本中的真摯情感,激發(fā)學習興趣
文章不是無情物。就我省現(xiàn)行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來看,其大量的文章無不飽含著作者強烈、鮮明、誠摯的情感。只要教師善于充分利用這個優(yōu)勢,深鉆教材,感悟深情,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可以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其與文本產(chǎn)生思維上的共鳴并碰撞出激烈的火花。那么教師具體該如何落實?
一是要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課堂氣氛,創(chuàng)設濃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感悟此情此景,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如低年級的有教學經(jīng)驗的教師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經(jīng)常使用猜謎語、唱兒歌、講故事、說順口溜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讓學生愛學、樂學的教學目的。于漪老師曾說過:“教語文,要緊的是把學生的心抓住,使學生對語文有興趣,有感情,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敝灰處熒朴趧?chuàng)設學習氛圍,巧妙激發(fā)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以趣啟思,以思生趣,相信定會叩擊學生的靈魂深處,從而使學生深深地喜愛上語文課。
二是要抓住文章中的關鍵字詞和句子,深入體會作者的立意。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從文字中提取信息的規(guī)則和方法,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規(guī)律,并將其內(nèi)化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如林莘老師執(zhí)教《凡卡》時,在學生初步掌握文章內(nèi)容后,出示小凡卡被老板和老板娘毒打的片段,讓學生在文中勾出描寫凡卡被打的不同方式的動詞。于是學生紛紛勾出:揪、拖、揍、戳,學生齊讀片段后深入體會,并進行想象、描繪凡卡當時的境遇。教師圍繞—個“毒”字發(fā)問,讓學生體會到,凡卡作為—個九歲的孩子,一個花季般的年齡,竟然遭到如此非人的待遇,其情境是慘不忍睹的,其畫面是觸目驚心的。
三、鼓勵有效質疑,培養(yǎng)求知情趣
學貴有疑。用個別學生質疑的方式輻射帶動全班學生,并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打開智慧的大門,是創(chuàng)建有效課堂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學會有效的質疑?
首先,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學會在何處質疑。一般來說,應在難點處質疑,關鍵處質疑,疑惑處質疑,無疑處質疑。如《白楊》一課中,在學到“爸爸只是在介紹白楊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這個關鍵句時,教師可告訴學生:“弄明白這個句子的含義,對全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你能根據(jù)這個句子提出幾個為什么嗎?”于是學生圍繞關鍵句提出一系列頗有質量的問題:為什么爸爸媽媽要到新疆工作?為什么爸爸媽媽要帶我們到新疆?爸爸為什么要介紹白楊樹?這就教會了學生應該在何處質疑。
其次,教師應教會學生質疑的思維方式。疑必有問,問必先思,不教會學生怎樣思考,質疑不能算落到實處。那學生怎樣思考才能有效地進行質疑呢?第一,教師示范性提問后,可讓學生模仿質疑;第二,在學生預習或深入學習課文時,讓學生結合課后思考題,品味問題成立的思維方式及有效的表達方式,從而逐步學會質疑;第三,教師要及時梳理學生的質疑,啟發(fā)學生互相學習思考。
最后,教師既要讓學生質疑,又要引導學生解疑。教師除了適時解疑外,還可以發(fā)動全班學生主動參與,相互解疑,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質疑,自己解疑,帶著問題深入文本中尋找答案,想辦法解決自己的疑問。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深入鉆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時時關注課堂上的生成,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也是達成有效教學的最終途徑。
(責任編輯 楊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