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紅艷
王爾德說:“經驗是每個人為自己所犯錯誤取的名字”,錯誤的發(fā)生沒有預知性,它是由于對某事物不確定性的認識產生的。錯誤過后,我們會應用排除,獲得正確的認識,從而填補理論的空白。簡而言之,錯誤就仿佛一塊潮濕的海綿,我們從里面擠出來的是經驗的水分,錯誤是經驗的源泉,流淌無盡的智慧,我們會順著其波流,流進正確理論的疆域。所以,倘若正確對待錯誤,尋求一種經驗的轉化,錯誤將是人類認知的指向標。語文課堂教學中錯誤難以避免,教師的責怪毫無用處,只會讓犯錯誤的學生更為尷尬。不如引導學生將錯誤轉化為正能量的經驗?!?/p>
正視犯錯,經驗轉化 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換個角度想,失亦是得。如果轉化對錯誤的觀念,把錯誤當做獲得正確認識的途徑,或是變成一種經驗,那么,錯誤也會給我們帶來成效,成為接近成功的天梯。對于高中語文學科的學習來說也是如此。知識繁多如同浩宇星辰,學生難免有未涉足的領域。對這些未知領域的認識,也難以規(guī)避錯誤和偏執(zhí)。教師要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正視犯錯,讓錯誤化為經驗,尋求通向正確的切入點。
以韓愈的《師說》為例。文中涉及很多通假字,使學生難辨其意,課堂中整體理解翻譯水平低下已是必然。這讓一些教師感到頭疼,一方面,他們會不解為什么精講過后學生還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另一方面,他們會“恨鐵不成鋼”,厲言責怪。在自尊心和自卑心的雙重壓制下,學生也會耿耿于懷,悲觀消極,這極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所以,教師要轉變對“錯誤”的觀念,引導學生看到錯誤的另一面——經驗。例如在“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句話當中,“受”作為通假字出現,通“授”,教授、傳授,但在這里學生可能會按照既定的思維,將“受”譯為“接受”,經過翻譯也順理成章,但是與原意卻大相徑庭。教師可用多媒體將關于“受”與“授”的句子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講解何時“受”通“授”。回答錯誤的同學進而會認真聽講。當他們理解了自己錯在何處,便也能莞爾一笑,正視錯誤,回味教師所講,實現錯誤到經驗的轉化。
互相糾錯,互學互進 培根說:“討論猶如礪石,思想類似刀刃,兩相砥礪會讓思想鋒利”,這里涉及到兩個詞條,一是討論,一是思想。他們之間的關系除了礪石與刀刃,還有空氣與火。討論不僅會讓思想利刃鋒利,還能使思想火勢熊熊。關于討論必然會涉及到糾錯,這種糾錯是互相的,是從激烈的討論中迸發(fā)的維護自我觀點的力量,每個人都試圖說服另一方,在激烈的思想撞擊中,真相產生,雙方實現了互學互進。有心理學家也指出,激烈的辯論有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在迫切希望取勝的心理督導下,他們會對乏味的話題感興趣,并印象深刻?;诖?,教師更應該把討論這顆珍珠鑲在課堂上作為教學的裝飾物,并且讓學生在唇槍舌戰(zhàn)中互相糾錯,互學互進。
以魯迅的《祝福》為例。祥林嫂自始至終悲劇人生的上演與她周圍的人難脫干系,包括魯四老爺、祥林嫂的婆婆、柳媽、四嬸、夫家堂伯、軟弱的“我”。教師在這里可以設置問題:“祥林嫂的悲劇最主要歸因于誰?”這時學生就會回答:“封建大家庭的主人魯四老爺”,這回答對錯與否,教師可以先不定論,可讓學生辯論“到底是誰殺了祥林嫂?”學生經過討論,會發(fā)現答案。這樣一來,問題變得深刻而有吸引力,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會自行糾正偏差,尋求最合理的解答。
總結錯誤,引以為戒 如果想讓錯誤有價值,就必須并將其整理、總結,成為戒條,督促、警覺我們不要再犯。為自己的思維設定“警戒線”,并引以為戒,這也是反思的過程。
“師者,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句,“受”作為通假字卻常被學生直譯,像這樣容易被直譯的通假字例子還有很多。如果讓學生準備一個記錯本,錯一個記一個,不時地拿出來記憶,經過累積就會形成有著自己特色的記錯集。將錯誤形成一個“積淀”,學生也很容易將其全部拔除。
[作者通聯:江蘇栟茶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