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涔
摘 ? ?要: 素質教育著眼于人的價值,現(xiàn)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教育尤其是語文教學,應該自始至終滲透人文性。如何在語文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大致有四種途徑:在課本中挖掘人文精神;在作文中滲透人文精神;在閱讀中滲透人文精神;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挖掘人文精神。最終讓語文教學回歸到人文教育的軌道上,重視對人自身的關懷與完善。
關鍵詞: 語文教學 ? ?人文精神 ? ?素質教育
迎接知識經濟社會到來的世界性教育變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重視教育創(chuàng)新,重視教育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主動適應,重視對人的資源的開發(fā)。素質教育著眼于人的價值,要開發(fā)人的價值潛能,就要重視人的特點,尊重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是現(xiàn)代社會,也是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特征。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鑒于此,中學教育,尤其高中教育必須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人文素質的提高。
可是,我國人文素質現(xiàn)狀卻令人擔憂,中小學教育中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和重教書、輕育人的現(xiàn)象,使學生片面追求科技知識、知識技能,而忽視世界觀、人生觀的培養(yǎng)。社會上的一些弊端,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缺乏科學知識、基本技能,而是人生價值觀扭曲,思想品格、道德水平低下??梢姡瑢嵤┧刭|教育,必須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精神指整個人類文化體現(xiàn)的最根本精神,或許說整個人類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為終極目的。它綜合了一個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個性、能力等豐富的內涵,是對人自身完善的一種關注與追求。
教育中應該充滿人文性,尤其語文教學中,應該自始至終滲透人文性。因為語文不僅是人們交往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一個民族的語文是這個民族世代創(chuàng)造的結晶,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乃至民族的全部歷史。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往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庇纱丝梢钥闯?,語文課程不僅重視工具性,還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fā)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不僅具有可行性,還很有必要性。
如何在語文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大致有以下幾種途徑。
一、在課本中挖掘人文精神
語文學科是“促進人的發(fā)展,促進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一門基礎性科學。它特有的人文品格傳遞著“愛國主義的思想,人格的價值觀念,人際和諧的思想和社會的責任觀念”。于漪老師認為:“應充分運用語文教材,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汲取精華,形成優(yōu)良的思想道德品質,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贝蜷_現(xiàn)今中學語文課本,表現(xiàn)中華民族優(yōu)秀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誦讀一篇《離騷》可以讓學生辨清濁、明是非;講析一闕《滿江紅》,可以催發(fā)學生的報國之心;朗讀一首《正氣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浩然之氣,使他們永葆中華民族的崇高氣節(jié);教授一首《沁園春·雪》,更喚起炎黃子孫對“如此多嬌”的大好河山的熱愛,對無產階級當代英雄的仰慕。對這些精神養(yǎng)料,可以通過講授課文內容直接對學生進行教育,可以通過課文作者和背景資料的介紹進行點撥,也可以通過語言品味、形象剖析啟發(fā)學生思考。使學生在書聲瑯瑯中釋放活力、舒展靈性、發(fā)揮想象。讓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汲取精神營養(yǎng),逐漸提高做人的修養(yǎng),養(yǎng)成美好的品質和高尚的人格。
二、在作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
寫作是一種高度綜合化的精神活動,是主體內在精神和獨特個性的自由顯現(xiàn),是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和個性風格。所以作文教學要特別注重滲透人文性。
首先,讓學生寫真話?,F(xiàn)在不少學生寫作文時喜歡造假,說大道理,作文顯得很空洞。言為心聲,要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文章,還學生真正的心靈自由。
其次,在寫作中塑造美好心靈,形成理想人格。為使學生在寫作中進行自我教育,教師應結合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和二十一世紀人格素質的要求,進行系統(tǒng)訓練,促進其人文素質的提高。首先,應當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愛心與責任感??梢耘囵B(yǎng)學生從愛自己最親近的人開始,可以擬題為:《感謝》,讓學生有意識地描寫親人的關愛、鄰里的互助、同學的情誼、老師的呵護,甚至陌生人的幫助,讓學生逐步學會關心、同情弱小者,將自己的愛心回報于社會,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其次,培養(yǎng)學生具有求知、成才的偉大抱負。通過愛心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要因勢利導,把這種責任感轉化為求知成才的原動力。老師可以擬題:《天生我才必有用》,讓學生作文,使他們自學樹立成才的偉大志向。此外,還可以通過作文增強學生的意志力,培養(yǎng)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奮斗不止的品質。
最后,評語要充滿人文性。部分教師在應試作文教學的影響下,所寫的作文評語往往就是:中心明確,條理清楚,結構完整,語句通順……這樣的評語寫了等于沒寫?;谶@種情況,我都用第二人稱的談心寫評語,真心傾注情感,充滿人文關懷。記得有一次學生在名為《記憶》的作文中寫到她失戀了,我在評語中這樣寫道:讀著你那清新淡雅的文字,我仿佛看見了十年前的我,那時我也很迷惘、自卑,但我終于想明白:上帝創(chuàng)造了你,你就會有你快樂的理由。你是個優(yōu)秀的女孩,終有一天會遇到欣賞你的他。笑一笑,世界因你而美麗。那次作文后,那個原本極其內向的女生變得開朗了。對話式的評語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還提高了對生活、人生的認識,從而健全了自己的人格,使自己的精神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成了一個具有高尚品質的人。
三、在閱讀中積累人文精神
課外要引導學生大量閱讀,不僅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還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文學是人學,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特別讀經典名著,最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讀孟子,可以感受他“憂民之憂,樂民之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民本思想;讀范仲淹,可以領略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讀蘇軾的詞,便會向往他那自由豁達和樂觀的天性,學習他無論富貴貧賤都始終保持親切超脫的人生姿態(tài)和風范。從《詩經》到《紅樓夢》,從《荷馬史詩》到《約翰·克利斯朵夫》,我們應當重視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積累和獨立思考和感悟,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讓學生充滿靈性和熱情,關注社會,關注時代,關注生命,關注精神世界,對未來充滿神往和想象,對人類懷抱人道主義的終極關懷。
四、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人文精神
在研究性學習、專題討論、人文知識講座等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由于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普遍運用,呈現(xiàn)方式和教學手段的轉變,語文教學凸顯較強的開放性和交互性,為語文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展示平臺。在中學語文課本中,魯迅先生的文章最多,為了讓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魯迅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底蘊,體驗學習魯迅的“硬骨頭”精神和愛國情感,在教學課本中最后一篇魯迅的作品《藥》時,我要求學生對教材中所有的魯迅作品進行一次集大成式的總結性專題研究。組織指導學生根據教師布置或自行確定的研究性論題,進閱覽室、圖書館檢索和閱讀相關作品及研究文獻資料。與此同時,在學習與探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和鍛煉了學生科學鉆研、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在思想上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認識到了新世紀仍要發(fā)揚魯迅精神,學習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學習他“敢于直面慘淡人生,敢于正視淋漓鮮血”的民主、戰(zhàn)斗精神,學習他切實關心祖國現(xiàn)實和命運,對祖國前途的痛苦思考體現(xiàn)的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課文傳授的有關知識是有限的,但授給學生的人文精神與人文素質將影響與伴隨學生一生,甚至于他的下一代。讓語文教學回歸到人文教育軌道上,重視對人自身的關懷與完善,值得每位語文教師共勉。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師大出版社.
[2]錢理群.我的教師夢.
[3]朱旦年.語文教學應倡導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