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改青
鱘魚幼魚飼養(yǎng)1個月左右,體長一般可達到15 cm,馴化好后均能以顆粒餌料為食,這時就可轉入成魚的養(yǎng)殖。根據筆者近幾年的鱘魚養(yǎng)殖生產實踐經驗,現將鱘魚成魚健康養(yǎng)殖技術簡要介紹如下,供養(yǎng)殖戶參考。
1 成魚養(yǎng)殖的基礎設施
1.1 水源選擇
鱘魚成魚對水環(huán)境的變化不如苗種敏感,對水質的要求雖不及苗種嚴格,但也較普通魚類高。較小的水源如井水,在重復使用時必須經過處理,如沉淀、過濾、除氨和消毒等。在選擇水源時,除需查清水質狀況外,要重點弄清水溫變化規(guī)律,盡可能選擇適宜養(yǎng)鱘水溫或有恒定水溫的水源。選擇水源或建池時,最好能自流供水和排水。流水養(yǎng)殖,供水量大,若要機械提水和排水,消耗能源多,無疑會增加養(yǎng)殖成本。因此,能夠自動流入和流出魚池的水源更好,設計時要注意落差合理。具體常用的水質要求可參考表1。
1.2 工廠化成魚養(yǎng)殖池
工廠化養(yǎng)殖是鱘魚養(yǎng)殖的主要方式。魚池一般為水泥池。室外的微流水養(yǎng)殖池也可以是泥底,但要用混凝土護坡和修建一定面積的混凝土餌料臺。
養(yǎng)殖池以圓形和長方形為主。室內的魚池面積一般為20~50 m2,室外的魚池一般為100~200 m2,土池面積可為1 333~3 333 m2。養(yǎng)殖初期的水深一般為0.8~1 m,后期一般為1.5~2 m。
圓形魚池進水口的位置位于池頂或魚池中部,呈切向供水,以便供水的沖力定向轉動。長方形或多方形池的進水口應開在其中一條邊的一側,目的是將魚的殘餌和糞便等污物通過水流旋轉,不斷集中至中央,排出魚池。上述各類魚池的排水口一般設在魚池的底部中央。排水口上設有底排水攔網、外接水位控制管。水位控制管高,則池內的水位就高,否則就低。長方形魚池的進水口一般在短邊一側的上方,出水口在對側的池底。室外養(yǎng)殖池要有遮陽篷,至少部分水面上方有遮陽設施。
1.3 養(yǎng)殖機械
養(yǎng)殖成魚所需的機械設備有增氧設備、餌料機械、應急發(fā)電設備、抽水設施,還要準備捕撈網具、運輸工具等。
2 工廠化高密度養(yǎng)殖技術
2.1 放養(yǎng)前的準備
放養(yǎng)鱘魚苗種前要用2%~4%的食鹽水浸浴5~10 min,或用1 g/m2漂白粉遍灑魚池,并且要用幾尾魚先試水。一些新建的水泥池往往堿性很大,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導致大批量死魚。
2.2 放養(yǎng)密度
鱘魚的放養(yǎng)密度與水中的溶氧和水溫密切相關,而溶氧的多少又與水體的交換率有關。在一定范圍內,水體交換率越大,放養(yǎng)密度就相對越高;水溫越低,放養(yǎng)量也越高(見表2)。通常50 m2的魚池,池水的交換率可保持在每小時2~4次。
2.3 投喂技術
工廠化養(yǎng)殖鱘魚成魚,使用全價配合餌料投喂。成魚養(yǎng)殖的投喂量隨體重和溫度的不同而異。一般幼魚的投餌率高于成魚,在適宜范圍內,溫度較高時的投餌率高于較低時的投喂量。在生產實踐中,投餌率為魚體重的2%~4%。投喂后要仔細觀察其吃食情況,若餌料很快被吃完,說明投喂不足,應適當增加投喂量;若很長時間餌料還沒吃完,則要相應減少投喂量,并要分析或檢查攝食量減少的原因。如發(fā)現魚病就要及時治療或采取相應措施。天氣、季節(jié)的變化也會導致鱘魚的攝食量變化。一般陰雨天、冬天的氣溫低,溫差變化大等自然因素都會影響鱘魚的攝食。氣溫低時(如在寒冷的冬天)可少投喂,遇天氣悶熱、氣壓低、霧天時,應暫停投喂。餌料一般分5~6次投喂,每次的間隔時間為3~4 h,成魚后期,每次間隔時間為7~8 h。
投喂要遵循“四定”原則,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
2.4 日常管理
2.4.1 水質管理 每天對魚池進行清淤,清除池底的糞便、殘餌及其他排泄沉積物,并監(jiān)測水質的變化。每天上下午各測量1次水溫,每周監(jiān)測1次溶氧量和pH值。水交換量不大的魚池,每天24 h要向池水中充氧;水交換量大的魚池,在天亮前及惡劣的天氣也要適當充氧。
對于微流水養(yǎng)殖,每天上午投喂前,排出1/3~1/2的水量,然后清淤,再注入新水,待恢復到原來的水位時,停止注水。為了使鱘魚更好地生長,可用抽水機或潛水泵造成養(yǎng)殖中水的流動,刺激其活躍游動,鍛煉體質。微流水養(yǎng)殖,每天要向池中不間斷充氧。
經常檢查進排水口有無堵塞,及時清除堵塞物以保證水流暢通、均衡。及時撈出魚池中的病死魚和其他漂浮物。
2.4.2 水溫調控 大多數的鱘魚對強光都有明顯的回避行為,室外養(yǎng)殖池在夏季應搭建遮陽篷,防止陽光直射使水溫上升過快。若是微流水養(yǎng)殖池還要通過增加換水次數和換水量來調節(jié)水溫。
2.4.3 攝食檢查 注意每次投喂后觀察魚的攝食情況,及時調整投喂量,如魚的攝食量明顯減少,應查明原因,若是疾病引起的要進行治療。
2.4.4 增加營養(yǎng)提高魚類對疾病的抵抗力
2.4.4.1 投喂無機鹽營養(yǎng)餌 將250 g無機鹽用水溶解后拌入100 kg餌料,投喂給經過長途運輸和體表損傷的魚種和成魚。可調節(jié)魚體內滲透壓,促進體表粘膜生長,加快傷口愈合。
2.4.4.2 投喂VC與蜂蜜營養(yǎng)餌 將10 g VC溶于少量水中,與1 kg蜂蜜攪勻后拌入100 kg餌料,每10 d投喂一次??稍鰪婔~對蛋白質和脂肪的利用,促進生長和骨骼發(fā)育。
2.4.4.3 投喂VE與食用油營養(yǎng)餌 將5 gVE與1 kg油攪勻拌入100 kg餌料每半月投喂一次,可增加魚體對蛋白質和脂肪的利用,增強魚體的抗貧血功能。
2.4.4.4 投喂氯化膽堿營養(yǎng)餌 5%氯化膽堿每半月投喂3~5 d,可預防魚類肝老化,提高肝臟功能,促進生長,提高餌料的利用率。
鱘魚幼魚飼養(yǎng)1個月左右,體長一般可達到15 cm,馴化好后均能以顆粒餌料為食,這時就可轉入成魚的養(yǎng)殖。根據筆者近幾年的鱘魚養(yǎng)殖生產實踐經驗,現將鱘魚成魚健康養(yǎng)殖技術簡要介紹如下,供養(yǎng)殖戶參考。
1 成魚養(yǎng)殖的基礎設施
1.1 水源選擇
鱘魚成魚對水環(huán)境的變化不如苗種敏感,對水質的要求雖不及苗種嚴格,但也較普通魚類高。較小的水源如井水,在重復使用時必須經過處理,如沉淀、過濾、除氨和消毒等。在選擇水源時,除需查清水質狀況外,要重點弄清水溫變化規(guī)律,盡可能選擇適宜養(yǎng)鱘水溫或有恒定水溫的水源。選擇水源或建池時,最好能自流供水和排水。流水養(yǎng)殖,供水量大,若要機械提水和排水,消耗能源多,無疑會增加養(yǎng)殖成本。因此,能夠自動流入和流出魚池的水源更好,設計時要注意落差合理。具體常用的水質要求可參考表1。
1.2 工廠化成魚養(yǎng)殖池
工廠化養(yǎng)殖是鱘魚養(yǎng)殖的主要方式。魚池一般為水泥池。室外的微流水養(yǎng)殖池也可以是泥底,但要用混凝土護坡和修建一定面積的混凝土餌料臺。
養(yǎng)殖池以圓形和長方形為主。室內的魚池面積一般為20~50 m2,室外的魚池一般為100~200 m2,土池面積可為1 333~3 333 m2。養(yǎng)殖初期的水深一般為0.8~1 m,后期一般為1.5~2 m。
圓形魚池進水口的位置位于池頂或魚池中部,呈切向供水,以便供水的沖力定向轉動。長方形或多方形池的進水口應開在其中一條邊的一側,目的是將魚的殘餌和糞便等污物通過水流旋轉,不斷集中至中央,排出魚池。上述各類魚池的排水口一般設在魚池的底部中央。排水口上設有底排水攔網、外接水位控制管。水位控制管高,則池內的水位就高,否則就低。長方形魚池的進水口一般在短邊一側的上方,出水口在對側的池底。室外養(yǎng)殖池要有遮陽篷,至少部分水面上方有遮陽設施。
1.3 養(yǎng)殖機械
養(yǎng)殖成魚所需的機械設備有增氧設備、餌料機械、應急發(fā)電設備、抽水設施,還要準備捕撈網具、運輸工具等。
2 工廠化高密度養(yǎng)殖技術
2.1 放養(yǎng)前的準備
放養(yǎng)鱘魚苗種前要用2%~4%的食鹽水浸浴5~10 min,或用1 g/m2漂白粉遍灑魚池,并且要用幾尾魚先試水。一些新建的水泥池往往堿性很大,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導致大批量死魚。
2.2 放養(yǎng)密度
鱘魚的放養(yǎng)密度與水中的溶氧和水溫密切相關,而溶氧的多少又與水體的交換率有關。在一定范圍內,水體交換率越大,放養(yǎng)密度就相對越高;水溫越低,放養(yǎng)量也越高(見表2)。通常50 m2的魚池,池水的交換率可保持在每小時2~4次。
2.3 投喂技術
工廠化養(yǎng)殖鱘魚成魚,使用全價配合餌料投喂。成魚養(yǎng)殖的投喂量隨體重和溫度的不同而異。一般幼魚的投餌率高于成魚,在適宜范圍內,溫度較高時的投餌率高于較低時的投喂量。在生產實踐中,投餌率為魚體重的2%~4%。投喂后要仔細觀察其吃食情況,若餌料很快被吃完,說明投喂不足,應適當增加投喂量;若很長時間餌料還沒吃完,則要相應減少投喂量,并要分析或檢查攝食量減少的原因。如發(fā)現魚病就要及時治療或采取相應措施。天氣、季節(jié)的變化也會導致鱘魚的攝食量變化。一般陰雨天、冬天的氣溫低,溫差變化大等自然因素都會影響鱘魚的攝食。氣溫低時(如在寒冷的冬天)可少投喂,遇天氣悶熱、氣壓低、霧天時,應暫停投喂。餌料一般分5~6次投喂,每次的間隔時間為3~4 h,成魚后期,每次間隔時間為7~8 h。
投喂要遵循“四定”原則,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
2.4 日常管理
2.4.1 水質管理 每天對魚池進行清淤,清除池底的糞便、殘餌及其他排泄沉積物,并監(jiān)測水質的變化。每天上下午各測量1次水溫,每周監(jiān)測1次溶氧量和pH值。水交換量不大的魚池,每天24 h要向池水中充氧;水交換量大的魚池,在天亮前及惡劣的天氣也要適當充氧。
對于微流水養(yǎng)殖,每天上午投喂前,排出1/3~1/2的水量,然后清淤,再注入新水,待恢復到原來的水位時,停止注水。為了使鱘魚更好地生長,可用抽水機或潛水泵造成養(yǎng)殖中水的流動,刺激其活躍游動,鍛煉體質。微流水養(yǎng)殖,每天要向池中不間斷充氧。
經常檢查進排水口有無堵塞,及時清除堵塞物以保證水流暢通、均衡。及時撈出魚池中的病死魚和其他漂浮物。
2.4.2 水溫調控 大多數的鱘魚對強光都有明顯的回避行為,室外養(yǎng)殖池在夏季應搭建遮陽篷,防止陽光直射使水溫上升過快。若是微流水養(yǎng)殖池還要通過增加換水次數和換水量來調節(jié)水溫。
2.4.3 攝食檢查 注意每次投喂后觀察魚的攝食情況,及時調整投喂量,如魚的攝食量明顯減少,應查明原因,若是疾病引起的要進行治療。
2.4.4 增加營養(yǎng)提高魚類對疾病的抵抗力
2.4.4.1 投喂無機鹽營養(yǎng)餌 將250 g無機鹽用水溶解后拌入100 kg餌料,投喂給經過長途運輸和體表損傷的魚種和成魚??烧{節(jié)魚體內滲透壓,促進體表粘膜生長,加快傷口愈合。
2.4.4.2 投喂VC與蜂蜜營養(yǎng)餌 將10 g VC溶于少量水中,與1 kg蜂蜜攪勻后拌入100 kg餌料,每10 d投喂一次??稍鰪婔~對蛋白質和脂肪的利用,促進生長和骨骼發(fā)育。
2.4.4.3 投喂VE與食用油營養(yǎng)餌 將5 gVE與1 kg油攪勻拌入100 kg餌料每半月投喂一次,可增加魚體對蛋白質和脂肪的利用,增強魚體的抗貧血功能。
2.4.4.4 投喂氯化膽堿營養(yǎng)餌 5%氯化膽堿每半月投喂3~5 d,可預防魚類肝老化,提高肝臟功能,促進生長,提高餌料的利用率。
鱘魚幼魚飼養(yǎng)1個月左右,體長一般可達到15 cm,馴化好后均能以顆粒餌料為食,這時就可轉入成魚的養(yǎng)殖。根據筆者近幾年的鱘魚養(yǎng)殖生產實踐經驗,現將鱘魚成魚健康養(yǎng)殖技術簡要介紹如下,供養(yǎng)殖戶參考。
1 成魚養(yǎng)殖的基礎設施
1.1 水源選擇
鱘魚成魚對水環(huán)境的變化不如苗種敏感,對水質的要求雖不及苗種嚴格,但也較普通魚類高。較小的水源如井水,在重復使用時必須經過處理,如沉淀、過濾、除氨和消毒等。在選擇水源時,除需查清水質狀況外,要重點弄清水溫變化規(guī)律,盡可能選擇適宜養(yǎng)鱘水溫或有恒定水溫的水源。選擇水源或建池時,最好能自流供水和排水。流水養(yǎng)殖,供水量大,若要機械提水和排水,消耗能源多,無疑會增加養(yǎng)殖成本。因此,能夠自動流入和流出魚池的水源更好,設計時要注意落差合理。具體常用的水質要求可參考表1。
1.2 工廠化成魚養(yǎng)殖池
工廠化養(yǎng)殖是鱘魚養(yǎng)殖的主要方式。魚池一般為水泥池。室外的微流水養(yǎng)殖池也可以是泥底,但要用混凝土護坡和修建一定面積的混凝土餌料臺。
養(yǎng)殖池以圓形和長方形為主。室內的魚池面積一般為20~50 m2,室外的魚池一般為100~200 m2,土池面積可為1 333~3 333 m2。養(yǎng)殖初期的水深一般為0.8~1 m,后期一般為1.5~2 m。
圓形魚池進水口的位置位于池頂或魚池中部,呈切向供水,以便供水的沖力定向轉動。長方形或多方形池的進水口應開在其中一條邊的一側,目的是將魚的殘餌和糞便等污物通過水流旋轉,不斷集中至中央,排出魚池。上述各類魚池的排水口一般設在魚池的底部中央。排水口上設有底排水攔網、外接水位控制管。水位控制管高,則池內的水位就高,否則就低。長方形魚池的進水口一般在短邊一側的上方,出水口在對側的池底。室外養(yǎng)殖池要有遮陽篷,至少部分水面上方有遮陽設施。
1.3 養(yǎng)殖機械
養(yǎng)殖成魚所需的機械設備有增氧設備、餌料機械、應急發(fā)電設備、抽水設施,還要準備捕撈網具、運輸工具等。
2 工廠化高密度養(yǎng)殖技術
2.1 放養(yǎng)前的準備
放養(yǎng)鱘魚苗種前要用2%~4%的食鹽水浸浴5~10 min,或用1 g/m2漂白粉遍灑魚池,并且要用幾尾魚先試水。一些新建的水泥池往往堿性很大,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導致大批量死魚。
2.2 放養(yǎng)密度
鱘魚的放養(yǎng)密度與水中的溶氧和水溫密切相關,而溶氧的多少又與水體的交換率有關。在一定范圍內,水體交換率越大,放養(yǎng)密度就相對越高;水溫越低,放養(yǎng)量也越高(見表2)。通常50 m2的魚池,池水的交換率可保持在每小時2~4次。
2.3 投喂技術
工廠化養(yǎng)殖鱘魚成魚,使用全價配合餌料投喂。成魚養(yǎng)殖的投喂量隨體重和溫度的不同而異。一般幼魚的投餌率高于成魚,在適宜范圍內,溫度較高時的投餌率高于較低時的投喂量。在生產實踐中,投餌率為魚體重的2%~4%。投喂后要仔細觀察其吃食情況,若餌料很快被吃完,說明投喂不足,應適當增加投喂量;若很長時間餌料還沒吃完,則要相應減少投喂量,并要分析或檢查攝食量減少的原因。如發(fā)現魚病就要及時治療或采取相應措施。天氣、季節(jié)的變化也會導致鱘魚的攝食量變化。一般陰雨天、冬天的氣溫低,溫差變化大等自然因素都會影響鱘魚的攝食。氣溫低時(如在寒冷的冬天)可少投喂,遇天氣悶熱、氣壓低、霧天時,應暫停投喂。餌料一般分5~6次投喂,每次的間隔時間為3~4 h,成魚后期,每次間隔時間為7~8 h。
投喂要遵循“四定”原則,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
2.4 日常管理
2.4.1 水質管理 每天對魚池進行清淤,清除池底的糞便、殘餌及其他排泄沉積物,并監(jiān)測水質的變化。每天上下午各測量1次水溫,每周監(jiān)測1次溶氧量和pH值。水交換量不大的魚池,每天24 h要向池水中充氧;水交換量大的魚池,在天亮前及惡劣的天氣也要適當充氧。
對于微流水養(yǎng)殖,每天上午投喂前,排出1/3~1/2的水量,然后清淤,再注入新水,待恢復到原來的水位時,停止注水。為了使鱘魚更好地生長,可用抽水機或潛水泵造成養(yǎng)殖中水的流動,刺激其活躍游動,鍛煉體質。微流水養(yǎng)殖,每天要向池中不間斷充氧。
經常檢查進排水口有無堵塞,及時清除堵塞物以保證水流暢通、均衡。及時撈出魚池中的病死魚和其他漂浮物。
2.4.2 水溫調控 大多數的鱘魚對強光都有明顯的回避行為,室外養(yǎng)殖池在夏季應搭建遮陽篷,防止陽光直射使水溫上升過快。若是微流水養(yǎng)殖池還要通過增加換水次數和換水量來調節(jié)水溫。
2.4.3 攝食檢查 注意每次投喂后觀察魚的攝食情況,及時調整投喂量,如魚的攝食量明顯減少,應查明原因,若是疾病引起的要進行治療。
2.4.4 增加營養(yǎng)提高魚類對疾病的抵抗力
2.4.4.1 投喂無機鹽營養(yǎng)餌 將250 g無機鹽用水溶解后拌入100 kg餌料,投喂給經過長途運輸和體表損傷的魚種和成魚??烧{節(jié)魚體內滲透壓,促進體表粘膜生長,加快傷口愈合。
2.4.4.2 投喂VC與蜂蜜營養(yǎng)餌 將10 g VC溶于少量水中,與1 kg蜂蜜攪勻后拌入100 kg餌料,每10 d投喂一次??稍鰪婔~對蛋白質和脂肪的利用,促進生長和骨骼發(fā)育。
2.4.4.3 投喂VE與食用油營養(yǎng)餌 將5 gVE與1 kg油攪勻拌入100 kg餌料每半月投喂一次,可增加魚體對蛋白質和脂肪的利用,增強魚體的抗貧血功能。
2.4.4.4 投喂氯化膽堿營養(yǎng)餌 5%氯化膽堿每半月投喂3~5 d,可預防魚類肝老化,提高肝臟功能,促進生長,提高餌料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