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平+++黎建紅
《揠苗助長》是一篇經(jīng)典寓言,薛法根和戴建榮兩位名師都執(zhí)教過,有意思的是他們都把“揠”字教學作為一個重點,同樣選擇了指導學生講故事這一教學手段,但卻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精彩。
1. “揠”字教學片段
(薛法根)
師:上語文課首先要識漢字。(板書“日”)認識嗎?下面加個“女”,認識嗎?“妟”讀yàn ,安靜、安寧的意思。(生讀)
師:再加一個框“匸”,這個框也是一個字,讀xì ,加框后“匽”還是讀yàn,是把東西藏起來的意思。再加上提手旁,合成一個新的字“揠”,讀作yà。(生讀)
師:漢字非常神奇,有許多漢字是由獨體字一個個合成的。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薛老師善于根據(jù)漢字的特點,化繁為簡,從“日”導入,通過“日——妟—— 匽—— 揠”的組合變化,教給方法,揭示規(guī)律,讓學生在饒有興趣中牢牢記住了“揠”字和合體造字法。教學扎實而有新意,顯示了他深厚的漢字學功底。
(戴建榮)
師:今天,咱們一起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故事的名字是——
生:揠苗助長。
師:咱們一起來寫這個“揠”字(板書:揠)讀——
生:揠。
師:會讀會寫了,懂它的意思嗎?
生:“揠”的意思是“拔”。
師:“揠”真的是“拔”的意思嗎?我們都玩過一個游戲,叫拔河,這個游戲怎樣才算贏?
生:把紅旗拉過中間那條線就算贏。
師:對了,拔過中間那條線才算贏??催^《水滸傳》嗎?
生:看過。
師:好。你告訴我們,《水滸傳》里有一個大力士叫魯——
生:魯智深。
師:有個章回叫魯智深倒拔——
生:垂楊柳。
師:也就是魯智深一口氣就把這株楊柳樹給——
生:拔出來了。
師:這個“拔”字,必須要過這條——(生:線)出這個——(生:土)那才叫“拔”。這個“揠”,它只是輕輕地往上——(生:提)
師:和“拔”相比,那就不出——
生:那條線。
師:不出土的,對不對?它只是輕輕地往上——
生:提。
“揠”在大多數(shù)教師的意識里就是“拔”的意思。但是戴老師卻發(fā)現(xiàn)了它們之間細微的區(qū)別,通過點撥“魯智深把楊柳拔得離開了泥土,這才叫‘拔;‘揠是把一樣東西輕輕地提起來一點,但是不把它拔出來”,讓學生對“揠”有了更準確的認識。教學可謂精彩。誠如特級教師周益民所言:戴老師所擇取的“語文點”總是那么細微,細微到很多人常視而不見,見而不取,及至走入戴老師的課堂,才恍悟其間的價值。
2.指導學生講故事教學片段
(薛法根)
師:故事不但要會讀,還要會講,請一名同學來講一講。(生1借助文本講故事)
師:不錯。第一次講故事,叫故事新手?!芭d致勃勃”這個地方要講得精彩一點。
(師再請該生重講指出的部分 ,師指導個別句子中的情感表達)
師:誰再來講?(生2借助文本有感情地講故事)
師:這個同學能有感情地講故事,這叫故事能手。比能手更厲害的叫故事高手。誰愿意做高手?講故事講究快慢,快的地方要快點,慢的地方要慢?,F(xiàn)在提高點要求,不看文本,根據(jù)六個詞語把故事講出來。(課件出示:巴望 焦急 筋疲力盡 生機勃勃 納悶 枯死。生3根據(jù)六個詞語講故事。講時將“往上拔”說成了“往高拔”,師適時指出)
師:比故事高手更厲害的是故事大王。再提高要求,講得繪聲繪色一點,可以發(fā)揮想象,講得與別人不一樣。誰來講?
生4:我給大家講的故事是……(該生講得一般)
師:第一次做大王,感覺如何?誰還能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大王還得加上動作。
師:真不錯,剛才算是小大王,誰來做做大大王?
生:要有表情、有動作地講故事。
師:大王終于出現(xiàn)了。每一個同學都可以做大王,自己在位上講一講故事。
…………
《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薛老師提醒學生“學故事就必須先得學會講故事”。為了鼓勵學生講好故事,他設(shè)計了有趣的考核標準,從講故事新手到能手,再到高手和大王,能力逐級提升。學生的興趣不斷被激發(fā),故事越講越好。更可貴的是薛老師以親切幽默的語言及時評價,指導如何講好故事。真實的指導過程讓我們看到了學生的進步,他們一個個都從故事新手慢慢成長為故事大王。
(戴建榮)
師:注意速度,聽我念——揠苗助長。
生:揠苗助長。
師:這只是在讀詞。如果要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就要講得吸引人。會講嗎?我來講一遍——揠苗助長(聲音示范:語調(diào)先抑后揚;動作示范:右臂伸向前下方、右手拇指食指捏緊,然后輕輕向內(nèi)上方提)怎么講的?
生:揠苗助長。(帶動作讀)
師:還要有——
生:表情。
師:對了!而且要有聲音的變化。這就叫作講故事,和讀書就不一樣。咱們一起把題目講給大家聽,注意動作、表情和聲音的變化。預(yù)備,起——
生:揠苗助長。(有動作、表情和聲音變化)
師:嗯!好極了!
…………
師:讀得不錯。誰能把第一段像講故事一樣講給我們聽?要有動作、有表情的地講。古時候有個人——(示范表情、動作)你來講。
生:古時候有個人,盼望著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天天到河邊去看。
師:到河邊去看?不著急,著什么急呀?天天到田邊去看。預(yù)備起——
生:天天到田邊去看……(手部動作)
師:誰能講得比他更好?你來。
生:古時候有個人,盼望著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天天到田邊去看??墒?,一天,兩天,三天……(手部動作:曲臂擺動)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手部動作:向上伸臂)他在田里焦急地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辦法幫它們長?!保ò櫭肌⒙曇敉祥L)(掌聲)
師:這就叫講故事,這就叫聰明?。?!
…………
師:同學們,這個寓言故事已經(jīng)講了幾千年了,今天,還要再講下去嗎?
生:要。
師:要讓我們的后人還能聽到這個故事,還能明白這個道理。那我們一起講吧!
(指名四個學生分講一到四段)
…………
戴建榮老師的“指導學生講故事”環(huán)節(jié)被安排在三個不同的時段:一是指導學生用講故事的方式讀題,二是學習第一段后,指導學生講第一段內(nèi)容。三是課堂最后環(huán)節(jié),指名四個學生分講一到四段。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戴老師讓學生用講故事的方式來讀題,并指導得如此到位,這讓所有聽課教師不禁眼前一亮。特級教師周益民對戴老師的這一特點有非常精辟的點評:戴建榮老師的課真正是需要“看”的,而且是需要現(xiàn)場看的。一般的文字很難復(fù)現(xiàn)他的課堂情景,視頻則無法傳遞他的課堂情趣。因為,他的指尖、眉梢都在傳遞信息,他的一顰一笑、一指一點都在與學生互動。想想,光課題“揠苗助長”的朗讀就該響起多少會意的笑聲。戴老師在指導學生講故事前,引導學生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來體會“那個人”是個“急性子”,并充分運用朗讀來表現(xiàn)。再加上戴老師那夸張幽默的動作和表情的示范,學生把故事講得有聲有色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兩位名師采取“指導學生講故事”這一策略,不但抓住了本文“故事”這樣一個文體特性,而且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真可謂一舉數(shù)得。同樣是講故事,薛老師發(fā)揮的是語言優(yōu)勢,通過語言的鼓勵和巧妙的點撥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把故事講好。而戴老師更多的是靠夸張幽默的動作和表情的示范來引領(lǐng)學生把故事講好。兩位都各盡所長,演繹了不一樣的精彩。
責任編輯 徐純軍
E-mail:jxjyjxsxw@126.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