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1908—1932年羧酸的中文命名

2014-12-22 18:05
中國科技術(shù)語 2014年1期
關(guān)鍵詞:碳原子日內(nèi)瓦羧基

何 涓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1908—1932年羧酸的中文命名

何 涓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論述了1908—1932年提出的各種中文有機化學命名方案對羧酸的命名,并以羧酸的兩種西文命名法日內(nèi)瓦命名法與羧基命名法為參照,分析了各方案命名羧酸的特點,尤其關(guān)注“酸”字在羧酸中文名稱中的含義。

化學命名,日內(nèi)瓦命名法,羧基命名法,羧酸

羧酸是指由烴基或氫原子和羧基(—COOH)相連構(gòu)成的有機化合物。歷史上,對于羧酸的西文命名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日內(nèi)瓦命名法,另一種是羧基命名法①。日內(nèi)瓦命名法是1892年國際上頒布的第一個系統(tǒng)的有機物命名方法。根據(jù)該命名法,羧酸的英文名稱主要是在從之導出的烴的名稱后面加后綴-oic acid,-dioic acid等。如CH3CH2CH2CO2H名為“butanoic acid”,HO2CCH2CH2CO2H名為“butanedioic acid”,HO2CCH2CH(CO2H) CH2CO2H名為“3-methyloic-pentanedioic acid”。后者把羧基視為取代基來命名羧酸。如上面物質(zhì)的相應(yīng)英文名稱為“1-propanecarboxylic acid”“1,2-ethanedicarboxylic acid”與“1,2,3-propanetricarboxylic acid”。

這兩種命名法都以acid為詞尾,都能為羧酸準確定名。它們表達了兩種不同的命名思想。日內(nèi)瓦命名法把主鏈上羧基之碳原子計入母烴(支鏈上羧基之碳原子計入支鏈烴基)的碳原子個數(shù)之中,因此詞綴oic表征的是羧基去掉碳原子后余下部分[以下用(C)OOH指代]的命名;羧基命名法不把羧基之碳原子計入母烴的碳原子個數(shù)之中,英文名carboxylic是對整個羧基(COOH)的命名。

20世紀初,羧酸的中文命名情況如何呢?本文將對此進行探討,重心放在1908—1932年提出的各種中文有機化學命名方案上。該時段起自1908年虞和欽出版《有機化學命名草》,替中文有機名詞創(chuàng)制了第一個系統(tǒng)的命名方案,止于1932年教育部頒布《化學命名原則》,為中文化學名詞確立了統(tǒng)一的標準。

一 虞和欽、馬君武

對于羧酸的命名,虞和欽在《有機化學命名草》中稱:“凡酸類含成酸群即CO2H一個者,名曰一鹽基酸Monobasic acids Monocarboxylic acids。如蟻酸HCO2H、醋酸CH3CO2H等,已如前述。其他含成酸群二個,三個……者,名曰二鹽基酸Dibasic acids Dicarboxylic acids、三鹽基酸Tribasic acids Tricarboxylic acids等,總稱曰多鹽基酸Polybasic acids Polycarboxylic acids。今僅就二鹽基酸以其所含之炭原子數(shù),分列如下。余類推焉?!薄捌漭^已飽之二鹽基酸,少輕二原子,有CH2n-4O4②之式者,為未飽之二鹽基酸,名曰二鹽基貧酸。未飽之三鹽基酸,與此同例?!盵1]

具體來說,虞和欽將一元飽和脂肪酸統(tǒng)稱為“若干炭脂酸”,如“二炭脂酸”(CH3COOH,acetic acid)、“三炭脂酸”(C2H5COOH,propionic acid)等。對一元未飽和脂肪酸,統(tǒng)稱為“若干炭貧酸”與“若干炭亞貧酸”,如“三炭貧酸”(acrylic acid)、“三炭亞貧酸”(propiolic acid)。對二元酸,其名稱為“若干炭二鹽基酸”,如“二炭二鹽基酸”(C2H2O4,oxalic acid)、“三炭二鹽基酸”(C3H4O4, malonic acid)、“四炭二鹽基酸”(C4H6O4,succinic acid)等。對于三元以上的羧酸,虞和欽沒有給出命名實例。但據(jù)“余類推焉”一語,以及上面擬定的二元酸名稱,可知三元以上的羧酸可稱為“若干炭三鹽基酸”“若干炭四鹽基酸”等。

上述名稱中,如果把“脂”“貧”“亞貧”視為對脂肪酸飽和程度的區(qū)分,那么“酸”“鹽基酸”即可用來命名(C)OOH。并且,不論羧基處于主鏈還是支鏈,羧基之碳原子都被計入母烴的碳原子個數(shù)之中,這與日內(nèi)瓦命名法的命名思想并不相同。因為日內(nèi)瓦命名法僅把主鏈上羧基之碳原子計入母烴的碳原子個數(shù)之中。結(jié)合一鹽基酸、二鹽基酸、三鹽基酸、多鹽基酸后面所列英文名Monocar-boxylic acids、 Dicarboxylic acids、 Tricarboxylic acids、Polycarboxylic acids,“鹽基”似命名carboxylic,這帶有羧基命名法的痕跡。在這種命名中,處于主鏈與支鏈上的羧基被同等對待(都稱之為“鹽基酸”),這是羧基命名法的特點之一。不過虞和欽這里的“鹽基酸”是用來命名(C)OOH,羧基之碳都被計入母烴的碳原子個數(shù)中,這又與羧基命名法有所不同。

對于芳香酸,虞和欽用“炭酸基酸”(有時簡稱“酸”)來命名COOH,羧基之碳不計入芳環(huán)的碳原子個數(shù)中。如稱C6H5COOH為“輪質(zhì)酸”或“輪質(zhì)一炭酸基酸”、為“壹·貳·參·輪質(zhì)三炭酸基酸”、C12H9COOH為“雙輪基一炭酸基酸”(biphenyl carboxylic acid)、C12H8(COOH)2為“雙輪基酸”或“雙輪基二炭酸基酸”(diphenic acid或biphenyldicarboxylic acid)等。

馬君武在《實用有機化學教科書》(1919)[2]中擬定了一些羧酸名稱。對于一元脂肪酸,他稱HCOOH為“壹炭酸”,CH3COOH為“貳炭酸”,是用“酸”字命名(C)OOH。對于二元以上的脂肪酸,無論羧基處于主鏈還是支鏈,都同等對待,羧基之碳原子全部計入母烴碳原子個數(shù)之中,(C)OOH用“基酸”來命名。如 CH2(CO2H)2稱“叁炭二基酸”,C4H8(CO2H)2稱 “陸炭二基酸”,C3H5(CO2H)3稱“陸炭三基酸”,(HOOC)2CHCH (COOH)2稱“陸炭四基酸”。對于脂肪酸的命名,馬君武的命名思想與虞和欽類似。

對于芳香酸,馬君武用“基酸”來命名(C)OOH,把羧基之碳原子與芳環(huán)中的碳原子共同計數(shù)(與虞和欽不同),如稱C6H3(CH3)2(COOH)為“玖炭酉奧一基酸”、C6H3(CH3)(COOH)2為“玖炭酉奧二基酸”、C6H3(COOH)3稱“玖炭酉奧三基酸”。其中酉奧是芳香族化合物的類名,是音譯benzol之詞尾ol而來。在對(C)OOH的命名,及羧基之碳原子的處理上,芳香酸與脂肪酸保持了一致,但這種命名法的不適當是顯而易見的,如“玖炭酉奧一基酸”未嘗不可用來命名C6H4(C2H5)(COOH)。

二 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梁國常、杜亞泉、陳慶堯、科學名詞審查會

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是1907年由留歐學生李景鎬、俞同奎、陳謹庸、利壽峰等在巴黎組織成立。其《戊申年報告》(1908)[3]對羧酸的命名規(guī)定:“酸族……乃同等炭氫質(zhì)之位置換成就物,故命名亦如炭氫族例,另加一酸字為語尾?!睂τ凇疤繗渥濉奔礋N的命名,該會稱:“仿萬國通用之有機名系例,炭氫族悉以干鍊中所有之炭數(shù)命名……”這里的“萬國通用之有機名系例”即指日內(nèi)瓦命名法。因此,該會將稱“3術(shù)酸木五酸”,是從烴名“3術(shù)足木五”而來;將 HOOCCH2CH2COOH稱“柶口二酸”,是從烴名“足柶”而來;將稱“2術(shù)酸·杊酸”,是從烴名“2術(shù)足杊”而來。在這些名稱中,“酸”字用來命名(C)OOH,支鏈上的羧基被命名為“術(shù)酸”,羧基之碳原子的命名體現(xiàn)在“術(shù)”中,主鏈與支鏈上羧基之碳原子分別被計入母烴與支鏈烴基的碳原子個數(shù)之中,與日內(nèi)瓦命名法一致。

梁國常在《有機化學命名芻議》(1920)中稱其文“專論統(tǒng)系命名;習慣命名從略”[4]。他所舉的命名示例“系按Bernthsen:Organic Chemistry書中之次序,擇其要者譯出”[5]。而伯恩特森(Bernthsen)的Organic Chemistry(《有機化學》)一書對有機物的系統(tǒng)命名是采用了日內(nèi)瓦命名法[6]??疾炝簢χ舅嶂然奶幚矸椒?確實與日內(nèi)瓦命名法一致。如稱HOOC·CH2·C(OH)(COOH)· CH2·COOH為,二酸1:5”。“酸”字用來命名(C)OOH。支鏈上的羧基被命名為“酸”,羧基之碳原子的命名體現(xiàn)在“”中。

在對芳香酸的命名中,“酸”字用來命名不帶碳原子的羧基(C)OOH,如C6H5CH2CH2COOH稱“酸”?!啊笔敲鸆H3CH2CH3。但如果羧基與苯環(huán)直接相連,羧基被稱之為“酸”,有時也簡稱為“酸”。如C6H5COOH稱“酸”或“酸”。

杜亞泉在《有機化學命名之討論》(1920)中將CO2H·CH2·CH(CH2·OH)·CO2H稱為“甲醇基2丁二酸”、將CO2H·CH2·CH(CO2H)·CH2· CO2H稱為“甲酸附3戊二酸”[7],其名詞對羧基之碳原子的處理也與日內(nèi)瓦命名法一致。

由陳慶堯擬定、以科學名詞審查會的名義發(fā)表的《有機化合物命名草案》(1920)[8]對羧酸的命名進行了詳細的規(guī)定:

“acids以酸字為名尾,以某數(shù)炭諸字冠酸字之前以表各酸中所含之炭數(shù)。如酸之出自枵或枯族炭輕化物者,更于酸字之前加枵或枯字以表出之?!比鏑H3COOH稱“二炭柕酸”,CH2==CHCOOH稱“三炭枵酸”, CH ≡CCOOH稱“三炭枯酸”。

“酸之兩個酸元者,以雙酸兩字為名尾。”如HOOCCH2COOH稱“三炭柕雙酸”。

“酸之有三個以上之酸元者,第三個以上之酸元皆視作支練。”如(HOOC)2CHCH(COOH)2稱“雙一酸柕2·3,四炭雙酸”。

“有酸元之柕練,無支練者,以酸元為起數(shù)點?!比鏑H3CH2CHBrCOOH稱“溴2四炭酸”。

“其有支練者或有酸元之枵練枯練等,則用炭輕化物之起數(shù)法?!比鏑H3CH(CH3)CH2COOH稱“一柕2,4四炭柕酸”,稱“

1,4四炭枵酸”。

以上對脂肪酸的命名,與日內(nèi)瓦命名法處理羧基之碳原子的辦法相同。“酸”字用來命名(C)OOH。

假如羧基與苯環(huán)或脂環(huán)直接相連,那么“酸”字可用來命名羧基,如稱“囷酸”;“酸”字也可用來指稱(C)OOH,如C6H5COOH稱“困代一炭柕酸或一酸柕困”。

1922年,《科學》雜志上刊載了《科學名詞審查會所審定之有機化學名詞草案》[9]。這份方案大體是在陳慶堯方案的基礎(chǔ)之上,由曹梁廈、王琎、陳慶堯三人整理修改而成。它對羧酸的命名與陳慶堯方案基本相同,但在脂肪烴的類名上采用了不同的漢字。如上面提到的各物質(zhì)的命名分別為:“二烷酸”(CH3COOH)、“三烯酸”(CH2==CHCOOH)、“三炔酸”(CH ≡ CCOOH)、“三烷二個酸”(HOO CCH2COOH)、“二個一烷酸基(2·3)四烷二個酸”[(HOOC)2CHCH(COOH)2]、“溴2四烷酸”(CH3CH2CHBrCOOH)、“一烷 2,四烷酸 4”[CH3CH (CH3)CH2COOH]、“四烯酸1·4”(CH2==CHCH2COOH)。這些名詞是同日內(nèi)瓦命名法一樣將主鏈上羧基之碳原子計入母烴(支鏈上羧基之碳原子計入支鏈烴基)的碳原子個數(shù)之中。

在命名芳香酸時,如果羧基直接與苯環(huán)相連,就用“酸”字指稱COOH,如C6H5COOH稱“困酸”、C6H4(COOH)2稱“困二個酸”。如果羧基并不與苯環(huán)直接相連,則用“酸”字命名不帶碳原子的羧基(C)OOH,比如 C6H5CH ==CHCOOH被稱之為“困基三烯酸”。

三 吳承洛、屠阝恂立

在《有機化學譯名法》(1926)[10]中,吳承洛把羧基COOH稱為“炭氱酸基”。在命名脂肪酸時,有時用“酸”字指稱(C)OOH,如C2H5COOH稱“丙酸”、(CH3)2CHCOOH稱“甲烷基2丙酸”、CH2== CHCOOH稱“丙烯酸”、HOOCCOOH稱“乙烷弍酸”(ethane diacid)、HOOCCH2COOH稱“丙烷弍酸”(propane diacid)。這些名詞中,羧基之碳原子計入母烴的碳原子個數(shù)之中。

有時用“酸”字命名COOH,羧基之碳原子不計入母烴碳原子個數(shù)中。如稱 HOOCCH ==CHCOOH為“乙烯貳酸”, HOOCC ≡CCOOH為“乙炔貳酸”。這兩個名詞中“酸”的含義明顯與“丙烯酸”(CH2==CHCOOH)、“乙烷弍酸”(HOOCCOOH)中“酸”的含義有矛盾。在對三元酸采用羧基命名法時,“酸”字也用來命名COOH。如稱C3H3(COOH)3為“丙烯叁酸”、C3H5(COOH)3為“丙烷叁酸”。

吳承洛擬定的有機名詞一般列出“公式或分子式”“西名”及“中名”三個部分。當西文名詞中有carboxylic acid時,吳承洛一般用“炭氱酸”來命名COOH。如稱 C2H5C ≡CCOOH為“乙烷基乙炔炭氱酸”(ethyl acetylene carboxylic acid)、稱 HOOC (CH2)10COOH為“拾甲烯弍炭氱酸”(decamethylene dicarboxylic acid)。但有時也直接把carboxylic acid譯為“酸”,如上面提到的 HOOCC ≡CCOOH所列的西文名是acetylene dicarboxylic acid,被命名為“乙炔貳酸”。

對于芳香酸的命名,與脂肪酸類似,用“酸”或“炭氱酸”來命名 COOH。如 C6H5COOH稱“焑酸”、HOOCC6H4C6H4COOH稱“弍焑基酸”(diphenic acid)、C10H6(COOH)2稱“竝焑弍酸”(naphthalic acid)、C6H(COOH)5稱“焑基伍炭氱酸”(benzene pentacarboxylic acid)、C6H5C6H4COOH稱“弍焑基炭氱酸”(diphenyl carboxylic acid)。但在“焑基丙炔酸”(C6H5C ≡CCOOH,phenyl propiolic acid)這個名詞中,“酸”字指(C)OOH。

吳承洛的有機命名“不獨注重系統(tǒng)名詞,并連及通俗與商工名詞”。由于西文“系統(tǒng)名詞”與“通俗”名詞在命名方法上有所不同,當參照或翻譯西文原名來擬定中文名稱時,就容易造成中文名詞相互之間也有矛盾之處。吳承洛命名羧酸時對羧基的處理有些混亂,與他一并關(guān)注系統(tǒng)名詞與通俗名詞不無關(guān)系。

在《有機化學名詞之商榷》(1931)[11-12]中,對于脂肪酸,屠阝恂立擬定的部分名詞有“氵丙二酸”(HOOCCH2COOH,malonic acid)、“二酸基代氵乙決”或“汀決二酸”()、“2,3二酸基代琥珀酸”或“四酸基化氵乙決”[(HOOC)2CH― CH(COOH)2]等。其中,“酸”指稱(C) OOH,當羧基視為取代基時被命名為“酸基”。對于芳香酸,“酸”或“酸基”都可命名COOH。如“苯酸”(C6H5COOH)、“菕六酸”或“六酸基代菕”[C6(COOH)6,mellitic acid]、“近輕養(yǎng)代苯酸”或“近酸基代菕醇”或“近酸基輕養(yǎng)代菕”[C6H4(OH) (COOH),salicylic acid]等。

四 中國化學研究會、《有機化學》《化學命名原則》

成立于1918年的中國化學研究會在其擬定的《有機化學譯名草案》(1922)中宣稱“熱乃威命名法(Nomenclature de Genève)為世界公同之命名法,且為有條理有統(tǒng)系之命名法,本草案譯名方法完全采用之”[13]。該會對羧酸的命名與日內(nèi)瓦命名法一樣,把羧基之碳原子計入母烴的碳原子個數(shù)之中。如CH3(CH2)2COOH稱“四豐酸”、(CH3)2CHCOOH 稱 “一 豐巠炭 根2三 豐 酸 ”、CH3≡C CCOOH 稱“四亞虧酸”、HOOC(CH2)2COOH稱“四豐重酸1.4”,“酸”字在這里指稱不帶碳原子的羧基(C)OOH。在對脂環(huán)酸與芳香酸的命名上,當羧基與脂環(huán)或苯環(huán)直接相連時,是用“一豐酸”用來命名COOH,如稱“三結(jié)環(huán)巠炭根一豐酸”、C6H5COOH稱“單輪巠炭根一豐酸”,C6H4(COOH)2稱“單輪巠炭根兩倍一豐酸”等。因此,“酸”字的含義也是指稱(C)OOH。

在鄭貞文與杜亞泉合編的《有機化學》(1924)[14]中,無論對于脂肪酸還是芳香酸的命名,“酸”字的含義都是相同的,指不帶碳原子的羧基(C)OOH。如他們稱HOOCCOOH為“乙二酸”、C15H31COOH為“十六碳酸”、CH3(CH2)3==CH CH (CH2)2==CH CH(CH2)7COOH為“十八碳二烯9.13酸”、CH2(COOH)CH(COOH)CH2(COOH)為“丙烷三甲酸”、C6H5COOH為“火侖甲酸”、C6H5==CH CHCOOH為“火侖丙烯酸”、稱 C6H2(OH)3·CO (OH)為“火侖三醇甲酸”。其中,“十八碳二烯9.13酸”是依據(jù)日內(nèi)瓦命名法制定,因為該名詞對雙鍵的編號符合其規(guī)定:“凡脂肪族一價酸之系自無側(cè)鏈的飽和母烴導出者,其編數(shù)系自羧基之碳原子數(shù)起。”[15]而“丙烷三甲酸”是采用了羧基命名法。

《化學命名原則》(1932)“系統(tǒng)上一以日內(nèi)瓦議定之萬國命名法則為依據(jù)”[16],對于脂肪酸和芳香酸的命名,“酸”的含義同樣得到了一致使用,指不帶碳原子的羧基(C)OOH。如CH2==CHCOOH稱“丙烯酸”、HOOCCOOH稱“乙二酸”、稱“丁炔二酸”、HOOC CH2CH(COOH)CH2COOH稱“3-羧基戊二酸”、C6H5COOH稱“苯甲酸”、C6H4(COOH)2稱“苯二甲酸”等。

五 結(jié) 語

從以上論述可看出,1908—1932年對羧酸的中文命名多依據(jù)日內(nèi)瓦命名法擬定。在這種命名方式中,命名脂肪酸時,“酸”字用來指稱不帶碳原子的羧基(C)OOH,主鏈與支鏈上羧基之碳原子分別計入母烴與支鏈烴基的碳原子個數(shù)中。但命名脂環(huán)酸或芳香酸時,如果羧基直接與脂環(huán)或芳環(huán)相連,那么羧基中碳原子的命名往往被省略,“酸”字實際上指代了羧基。不過如果與芳環(huán)直接相連的不是羧基,譬如是羧乙基(—CH2CH2COOH),那么“酸”字只用來命名(C)OOH,這與脂肪酸的命名保持了一致。如科學名詞審查會把C6H5==CH CHCOOH稱之為“困基三烯酸”,而不是“困基二烯酸”。

對于羧基命名法,鄭貞文、杜亞泉合編的《有機化學》(1924)以及吳承洛有所采納。前者擬定的名詞,如“丙烷三甲酸”[CH2(COOH)CH(COOH) CH2(COOH)]用“酸”字命名(C)OOH。后者擬定的名詞,如“丙烷叁酸”[C3H5(COOH)3]用“酸”字命名COOH。虞和欽與馬君武的羧酸命名,雖然與羧基命名法一樣,把主鏈與支鏈上的羧基同等對待,但他們把所有羧基之碳原子都計入母烴的碳原子個數(shù)之中,又與羧基命名法不同。

酸堿質(zhì)子理論認為,凡能給出質(zhì)子(H+)的物質(zhì)都是酸。就“酸”這個字本身而言,它并不提示成酸元素的信息。對于無機酸的命名,無論是20世紀初期,還是現(xiàn)在,一般都泛稱為“某酸”,“某”指成酸元素;酸的強弱則用定性詞頭如“亞”“次”等來區(qū)分③。如硫酸(H2SO4)、亞硫酸(H2SO3)、氯酸(HClO3)、次氯酸(HClO)等名稱。對于羧酸的命名,把“酸”字僅僅用來指稱不帶碳原子的羧基(C)OOH,不但使脂肪酸與脂環(huán)酸、芳香酸命名中“酸”字含義保持一致,也與無機酸命名中“酸”的含義是統(tǒng)一的。在《化學命名原則》(1932)中,將C6H5COOH的名稱確立為“苯甲酸”而不是“苯酸”,反映了術(shù)語命名的準確性。

注 釋

①關(guān)于羧基命名法的論述,可參見:Patterson A.Definitiv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Reform of the Nomenclature of Organic Chemistry Translation with Comments[J].J. Am.Chem.Soc.,1933,55(10):3916.

②筆者注:此處當為CnH2n-4O4的誤寫。

③20世紀初,不同的中文無機物命名方案在命名酸時,采用的定性詞頭有所不同。可參見:何涓.清末民初(1901—1932)無機物中文命名演變[J].科技術(shù)語研究,2006,8(2):53-57.

[1]虞和欽.有機化學命名草[M].東京:同文印刷舍, 1908:50-51.

[2]馬君武.實用有機化學教科書[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19.

[3]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戊申年報告[R].1908.

[4]梁國常.有機化學命名芻議[J].科學,1920 (10):1000.

[5]梁國常.有機化學命名芻議(續(xù))[J].科學,1920 (11):1106.

[6]Bernthsen A.A Textbook of Organic Chemistry[M]. Edited and revised by Sudborough J.New York:D.Van Nostrand Company,1912:40.

[7]杜亞泉.有機化學命名之討論[J].學藝,1920(8):9.

[8]科學名詞審查會.有機化合物命名草案[M].1920:8 -9.

[9]科學名詞審查會.科學名詞審查會所審定之有機化學名詞草案[J].科學,1922(5):469-503.

[10]吳承洛.有機化學譯名法[J].北大化學會年刊,1926 (1):26-138.

[11]屠阝恂立.有機化學名詞之商榷(續(xù))[J].科學,1931 (5):817-827.

[12]屠阝恂立.有機化學名詞之商榷(續(xù))[J].科學,1931 (6):997-1008.

[13]中國化學研究會.有機化學譯名草案[J].學藝,1922 (9):1.

[14]杜亞泉,鄭貞文.有機化學[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24.

[15]曾昭掄.日內(nèi)瓦命名法原案[J].科學,1934 (8):1132.

[16]國立編譯館.化學命名原則[M].南京:國立編譯館, 1933:iv.

The Chinese Nomenclature for Carboxylic Acids between 1908 and 1932

HE Jua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inese nomenc lature for carboxylic acids between 1908 and 1932.Taking two western methods for nam ing carboxylic acids Geneva nomenc lature and“carboxylic”nomenc lature as reference,the author ana lyzes the charac teristics o f d ifferent p roposals for the Chinese nomenc lature of carboxylic acids,w 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meanings of the word suan(酸)in the terms for carboxylic acids.

chem ical nom enc lature,Geneva nomenc lature,“carboxylic”nomenc lature,carboxylic acid

N04;O6-0

A

1673-8578(2014)01-0052-06

2013-05-28

2013-09-18

中國科學院學部“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學科發(fā)展史料搶救與研究”(Y123014001)

何涓(1980—),女,湖北咸寧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化學史研究。通信方式:hejuanpku@163.com。

猜你喜歡
碳原子日內(nèi)瓦羧基
迷人的日內(nèi)瓦
碳鏈異構(gòu)有關(guān)的同分異構(gòu)體書寫補遺
日內(nèi)瓦騎行之旅
有機化合物命名易錯題直擊
四羧基酞菁鋅鍵合MCM=41的合成及其對Li/SOCl2電池催化活性的影響
廢塑料熱解聚乙烯蠟的羧基化改性和表征
羧基官能化己內(nèi)酯的合成
日內(nèi)瓦
正畸矯治過程中齦溝液Ⅰ型膠原交聯(lián)羧基末端肽的改變
日內(nèi)瓦國際發(fā)明展精彩紛呈
额敏县| 安义县| 富顺县| 菏泽市| 静安区| 盐津县| 胶南市| 会同县| 福海县| 双城市| 大冶市| 兴安县| 陇西县| 丰原市| 清苑县| 石门县| 连州市| 信宜市| 金寨县| 平陆县| 手游| 博湖县| 罗甸县| 民县| 凤城市| 台北县| 浦城县| 富民县| 甘南县| 出国| 舞钢市| 武安市| 邵东县| 马关县| 秀山| 巩义市| 清远市| 仁怀市| 永兴县| 阳朔县|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