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昊
歷史遺跡是一個歷史時代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見證,它不僅是幫助人們客觀真實地了解歷史的窗口,也是繼承學習傳統(tǒng)建筑藝術(shù)的最直觀的生動教材。
馨廬,又稱馬步芳公館,是馬步芳逃離青海前的最后居住地,也是其統(tǒng)治青海期間進行政治經(jīng)濟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作為歷史遺跡,馨廬這一建筑的建造集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等狀況,因此,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對馨廬建筑特點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義。
馨廬始建于1942年(民國31年),位于西寧市為民巷13號。原公館及花園共占地10.47公頃,經(jīng)70年的歷史變遷,現(xiàn)保留占地29550平方米,房舍298間,建筑面積6183平方米。分為前院、中院、西一、二、三號院,南小樓及后花園七個部分。整個公館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設計精巧,工藝考究,融漢回民族建筑和中西建筑風格為一體,集中體現(xiàn)了解放前西北民居建筑的主要特點。本文試就馨廬的建筑特點做如下探析:
一、首創(chuàng)用當?shù)赜袷鳛榻ㄖb飾材料
馨廬又稱“玉石公館”。在民居建筑中大量使用青海當?shù)氐挠袷鳛榻ㄖ牧虾脱b飾材料,這是馨廬建筑的一個突出特點。
玉,在人們心目中是十分珍貴的,一般只見過小型的玉器和用玉做的佩飾。用玉石來建造房屋,這在當時是一般老百姓連想都不敢想的事。而馨廬竟然把大量玉石鋪在地上、貼到墻上,僅此一點,就足以使“玉石公館”于建成之始便名聲鵲起,乃至讓當?shù)厝藥缀跬浟似渲魅松焚M苦心為公館命名的雅號———馨廬。
馨廬的大門、客廳、走廊、地面、主要房舍的內(nèi)外墻面、壁爐、護欄等處都大量鋪砌或鑲嵌著玉石。據(jù)本人粗略丈量計算,館內(nèi)所用玉石面積達千余平方米,大小不等的玉石約達10萬塊之多,就連門楣上的題字也是用玉石鑲嵌而成。特別是坐落于公館前院正中心,面積為96平方米的玉石廳,內(nèi)外墻全部是用玉石雕砌而成,更顯其豪華、尊貴、富麗。
在民居建筑中如此大面積使用玉石,這不僅是青海建筑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甚至在西北乃至全國范圍內(nèi)也是絕無僅有的。
馨廬所使用的大部分玉石,是一種被當?shù)厝朔Q為“羊腦石”的軟玉。主要產(chǎn)于距西寧300余公里的海南州興??h的大河壩鄉(xiāng)。這些石料質(zhì)地光滑、細膩,材質(zhì)較軟,呈乳白色。除“羊腦石”外,另有一些采自青海民和縣狼虎豹溝和互助縣紅崖子溝的墨玉、虎狼玉,還有采自湟中縣水峽的青石板及花崗巖階條石等其它石材,也被當作鑲嵌圖案的裝飾材料大量使用。
上世紀40年代初的青海工業(yè)極度落后,尚無加工石材的工廠,也無任何現(xiàn)代化的勞動工具。在當時條件下,從開采、運輸?shù)角懈睢⒋蚰?、貼砌,其難度可想而知,所需要的人力、工時更是無法計算。這樣繁重而艱巨的工程,一般人靠自己的力量是根本辦不到的,只有身居多種要職、獨霸一方的封建軍閥馬步芳,靠動用軍權(quán)和行政權(quán)力才能夠辦得到。
二、博采眾長而又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
馨廬是一個在青海乃至西北地區(qū)不可多得的民居精品。
青海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同一地理自然環(huán)境中,各民族之間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各不相同,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各民族文化交流廣泛,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形成了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建筑風格。縱觀馨廬的建筑藝術(shù),它在繼承青海傳統(tǒng)民居建筑風格的基礎上,不但將漢回、中西的建筑風格兼收并蓄,使之達到和諧統(tǒng)一,同時又根據(jù)青海的地域、氣候、民俗等特點,在局部建筑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首先,馨廬繼承了青海民居的一個主要特點———筑“莊廓”?!扒f廓”是青海地區(qū)風行的一種建筑形式,無論回族或漢族的傳統(tǒng)民居四周均筑有方形土圍墻,以達到既能防盜又能擋風的目的。馨廬無疑借鑒了這種做法,在四周筑有封閉式土墻。不同的是它的墻更高,約三丈有余。普通民居的墻純是用土夯成,而馨廬的墻采用磚包墻。整個公館外墻形成城堡,既安全牢固,又顯得威嚴氣派。如此形式、規(guī)模的“莊廓”從古至今都當屬青海民居之首。
馨廬還采用了青海民居傳統(tǒng)的四合院布局,將各院的大部分房舍,采用了東與西,南與北相互對稱的建筑格局;同時又舍棄了青海傳統(tǒng)民居建筑那種屋頂坡度很小,幾近于平面,無脊無瓦以泥封頂?shù)膫鹘y(tǒng)做法,采用歇山式大屋頂和廊、柱、木框架的新式建筑結(jié)構(gòu)。
在整體建筑風格上,馨廬既吸取了漢族民居建筑之長,又在建筑局部體現(xiàn)了不同的民族在建筑領域的審美心理和生活習俗。一方面,馨廬的大門位置和主人居室的方位與中國漢民族風格中最好的方位完全相符;另一方面,又不同于中國古建筑慣用的坐北朝南的格局,它的整體朝向偏向東南,符合伊斯蘭教朝向麥加方向的規(guī)則。門窗裝飾,初看與漢式大體無異,但其做工之精細,圖案之獨特,又與漢式常見的形式迥異。屋頂也按伊斯蘭風俗不飾吻獸,顯得簡潔明快。
在建筑布局結(jié)構(gòu)上也注重適應了回族的生活習俗,例如:按回族習俗男性一般不得隨意進出女性房間。因此,南小樓作為內(nèi)眷、女性賓客和部分女傭人的住所,便被置于公館建筑的西南角,這里相對較為封閉,同時南可通花園,北與伙房、侍從院相連。顯然這樣的布局結(jié)構(gòu)形式,既方便使用又符合回族的宗法、禮儀。
馨廬的整體建筑風格為中式古建筑,但它在除兼顧不同民族傳統(tǒng)風格特點外,還不同程度地注入了近代西方建筑的設計理念。
當時在青海除了古建筑形式的寺廟外,整個西寧全部是一片低矮破舊的土筑平房和院落,馨廬公館較一般建筑高大,比青海原有建筑有所突破。在造型上它簡潔明快,建筑結(jié)構(gòu)嚴密,梁架緊湊合理,柱木用料碩大,規(guī)格統(tǒng)一,設計尺度把握恰到好處。它用現(xiàn)代材料玻璃裝備門窗,采光、通風條件較好,采用青磚砌墻,木構(gòu)架、木地板、方磚斜格細墁的廊道地面、花崗巖的階條石坡,房頂以青瓦覆頂,用板瓦、筒瓦作脊。這樣的建筑在當時的西寧自然是首屈一指,儼然鶴立雞群。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凡是到過馨廬的人對其內(nèi)部裝修都有很深刻的印象,特別是貴賓廳中的西式壁爐、仿俄式壁柜,警衛(wèi)樓中的異型樓梯等均趨于近代化。建在貴賓廳里的西式壁爐是用青海產(chǎn)的各類玉石砌成,立面上鑲嵌著鮮花和花瓶的浮雕式圖案,整個壁爐做工精細,色彩豐富,別具一格,一改西北只用火炕和火爐取暖的傳統(tǒng)方式。endprint
“馬步芳畢竟是新時代的人物,他不像其叔父一輩那樣頑固不化。他趨于現(xiàn)代化,又易于接受新事物。1932年他赴南京受訓,1934年又游歷了南方各地,所見所聞,耳目為之一新?;厍嗪笏芸煳詹⒔邮芰私际兄械囊磺邢冗M之處,凡外邊有的也在仿照興辦”正是這樣,我們在分析馨廬的建筑特點時,便不難理解其獨到之處,以此也不難看出馬步芳開放的現(xiàn)代思想和追求時尚的心理。
三、公館建筑的文化內(nèi)涵
縱觀馨廬龐大的建筑群,每個院落既各成獨立體系,又相互緊密連接。從外觀上看,整個建筑高大威嚴,富麗豪華。進入其中再看,它布局嚴謹、建筑考究、規(guī)范而有變化。不僅如此,從馨廬的選址、設計、命名到整個修建過程,我們不難體會出中國古建筑所蘊涵的傳統(tǒng)文化和建筑文化。
據(jù)傳聞,公館建造時曾特請風水先生進行選址,當時周家泉周圍草木茂盛,一派鳥語花香,某戶人家屋后有一眼泉水———曉泉,便“以泉水為龍脈居而旺氣”之說為依據(jù)選定此地,并在泉眼上建造了一個八卦亭以護之。馬步芳內(nèi)眷居住的后宅院———南樓小院,初建時底面共有立柱81根,據(jù)說是取九九純陽之數(shù);樓的外墻三面均勻與普通房屋相同,為方角,但西南面外墻卻建成了圓角,據(jù)說是取天圓地方之意。
公館落成后還沒有名字。于是,省內(nèi)名士姚鈞、張顯堂、魏敷滋、基生蘭、年光清等人引經(jīng)據(jù)典,依據(jù)唐代劉禹錫《陋室銘》中的名句,分別取“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字和“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中的“廬”字,組成“馨廬”之號?!败啊奔础跋恪?,意指德行美好。馬步芳及其子馬繼援的字號中都帶有一“香”字。此名自然得到了馬氏的贊許,于是便特邀時任國民黨副主席的林森題額,用玉石鑲嵌于門楣,至今仍保存完好。
在前院通向中院之間的隔墻兩面,分別有一塊用玉石貼砌的墻面,各約5.5平方米,用不同顏色的玉石鑲嵌出復雜的圖案?;蛟S這兩幅圖案有一定的文化寓意,當然也不排除它僅僅只是一種裝飾圖案。即使如此,這兩面花墻亦可與現(xiàn)代家庭裝修最時尚的“文化墻”相媲美,將其視為超前意識的成果也是不為夸張的。
四、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注重實用性和安全性
馨廬整個建筑集住宅、辦公、倉儲、休閑為一體,院內(nèi)建有賓客接待廳、辦公室、警衛(wèi)樓、參謀樓,有包括馬步芳居室、馬繼援居室、夫人樓、繡樓等在內(nèi)的私人居家住房,有種植著奇花異草的后花園及大小伙房、倉房、馬廄、操場等,可謂功能齊全。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當時馬步芳父子及眷屬在公館居住的有5人,還有30多個傭人長住、一個警衛(wèi)連常駐。另外馬步芳正值勢傾西北之時,除與本省各界的交往外,經(jīng)常與國內(nèi)外政界、軍界、商界等一些重要人物來往頻繁。主與仆、內(nèi)與外、官與兵、男與女、尊與卑之間,以及不同民族之間自然存在諸多差別和不便。這就決定了他的宅邸建筑必須要適應其多方面的需求。
馨廬的設計正是適應了這一需求,在其整個布局、結(jié)構(gòu)中充分兼顧了各種因素,在龐大的建筑群中,進行了科學合理、周密細致、具有較高水平的設計,使這一建筑成為當時乃至目前西北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典范建筑。
馨廬是由六個四合院和一個后花園組成的完整的建筑整體,而它的每個院落又是各自相對獨立、完整的。馨廬前院分別建有玉石廳和貴賓廳,作為接待重要人物和民族賓客的場所,這顯然是出于方便的考慮。中院作為馬步芳父子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居于整個馨廬中心。馬步芳居室開有后門可直接通到警衛(wèi)樓及伙房,既方便又安全。南樓小院是女眷的居住區(qū),為四合院式結(jié)構(gòu),為了方便使用,二樓修有一道爬山式樓梯直通中院,樓上樓下均有外回廊。除院外西側(cè)設有一道爬山式樓梯外,院內(nèi)還設有三個樓梯可供上下,主仆各行其道以分尊卑,可見其設計之周密精細。
夫人樓系馬繼援之妻張訓芬女士的住處,這是一個角樓,面臨后花園,躺在二樓的臥榻上便可將花園內(nèi)的景色盡收眼底。為了方便,南樓小院留有一道便門,可直通后花園,其設計意圖由此可見一斑。
另外,參謀樓和警衛(wèi)樓分別設有二道樓梯和異型樓梯可供使用,特別是設在二樓盡頭的警衛(wèi)樓樓梯,其形狀呈梯形,分別可通往不同的房間,這樣設計不外乎出于兩種考慮:一是平時的使用方便,更重要的是,一旦發(fā)生緊急情況,警衛(wèi)人員可以做到快速反應,能夠從多個方向同時匯集到樓梯口,不至于因繞道而貽誤戰(zhàn)機。
當時的馬步芳面臨著多重危機:他既與國民黨保持著親密關(guān)系,力圖從蔣介石那里得到兵力、財力及勢力等方面的支持,又不能不防被他們的陰謀暗算。馬步芳家族統(tǒng)治青海四十年,特別是多次對很多地區(qū)的藏族群眾進行血腥鎮(zhèn)壓,早已激起人民群眾的憤慨和仇恨。馬家軍瘋狂反共、殘酷殺害西路紅軍,犯下了滔天罪行,就連自己內(nèi)部的兵營也不時有兵變發(fā)生。
諸多因素促使馨廬在修建時,必須考慮人身安全,其次還要考慮財產(chǎn)等方面的安全。所以,馨廬除了在建筑結(jié)構(gòu)布局中充分重點考慮了這一點外,還在院中修建了一些隱蔽的暗道及暗室。例如:在東邊參謀樓一樓的一個壁柜中修有與馬繼援居室相連接的地道。據(jù)一些老人講,馬繼援的習慣是輕易不走院子,每次開會或是別的事情要經(jīng)過院子時,他都要從地道通過,再從參謀樓出去。另外在西三號院距大伙房兩三米的地方和位于中院西面副官樓樓下,分別設有一個面積約30平方米和10平方米的暗室。根據(jù)其位置和大小推測,其中一個暗室應是為了安全保險起見,專門修建的金庫,用于存放大量資財。
“馬步芳通過牢固的政治控制手段來擴大軍事基礎,同時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鞏固他的政治勢力基地,并不斷從這個基地中獲取財力、人力以及其他需要的東西”他還直接參與經(jīng)濟活動,控制黃金開采,壟斷羊毛貿(mào)易市場,獨占鹿茸、麝香、狐皮銷售,建立包括湟中實業(yè)公司在內(nèi)的各類公司,其財富不計其數(shù)。據(jù)有關(guān)資料顯示,青海解放前夕,馬氏家族逃離時僅黃金就帶走了兩萬多兩,還有大量白銀、珠寶和貴重物品,這些財產(chǎn)必然需要有能夠確保其安全的地方妥善收藏。因此,除暗室外,馨廬還建有很多間用以存放奇珍異寶和放置禮品、雜物的庫房,如分別位于中院南、北方向面積各約為60平方米的南、北廂房等,均體現(xiàn)出其作為倉庫的方便性和安全性。
綜上所述,馨廬的建筑具有諸多特點,它與所有歷史遺跡一樣,凝聚著人民群眾的智慧和汗水??陀^地對馨廬進行調(diào)查、分析和總結(jié),是為了更好地借鑒、利用和保護這一歷史文化遺產(chǎn),使其更好地繼續(xù)為人類服務。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馨廬現(xiàn)存文字資料甚少,又受本人水平所限,僅就工作之便所聞所感談點粗淺認識,以祈前輩、師長賜教。
(作者單位:青海省馨廬文物管理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