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濤 雷志峰 劉 遠
(黃陵礦業(yè)有限公司二號煤礦,陜西 延安727307)
黃陵二號煤礦是年生產(chǎn)能力700萬t的大型現(xiàn)代化礦井,井田為斜井、平硐聯(lián)合開拓,盤區(qū)布置。409綜采工作面位于二號井田四盤區(qū)左翼,工作面走向長度3000m,工作面長度260m。409輔運巷主要滿足于409綜采工作面的運輸、管線鋪設需要。巷道沿煤層頂板掘進(上預留300mm至500mm厚的煤層)。
409輔助運輸巷設計全長2535m,且先后為409、411兩個工作面服務,服用時間長,對圍巖變形要求高,受長期風化、淋水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大。輔助運輸巷與409綜采工作面之間留設30m煤柱,但巷道將受到409工作面回采的全過程影響,造成圍巖應力的重新分布并形成不均衡應力區(qū),導致巷道全斷面劇烈來壓,底板和煤柱幫的變形尤其嚴重,使巷道斷面急劇收縮,而在411工作面回采時又將經(jīng)受一次超前采動影響,對巷道支護體系的整體穩(wěn)定性要求非常高。為此,總結掘巷期間巷道表面變形規(guī)律及巷道破壞機理,為支護參數(shù)優(yōu)化提供科學依據(jù),并及時發(fā)現(xiàn)工程隱患,以保證安全高效掘進。
409輔運巷位于+700m水平,巷道總埋深為634.5m。巷道布置在2#煤層中,2#煤黑色、塊狀,以半亮型~半暗型煤為主,夾有薄層暗煤,條痕褐黑色,瀝青狀光澤,階梯狀斷口,條帶狀結構,塊狀構造,內(nèi)生裂隙,較為發(fā)育,部分被方解石充填,夾矸為泥巖,結構:4.9(0.25)0.46。巷道頂板圍巖主要以淺灰色粉砂巖為主,呈薄層狀,斷面較平整,含大量云母片,波狀交錯層理發(fā)育,巖芯完整,較致密,局部夾泥質(zhì)成分,泥、鈣質(zhì)膠結,厚13m~16.5m。巷道直接底,薄層狀泥巖,較為松軟,局部含煤的包裹體,厚度1m,粉砂巖泥巖細粒砂巖9.9m。巷道頂?shù)装逯鶢顖D見圖1。煤體:普氏系數(shù)f=1,抗壓強度Rc=10MPa,抗拉強度Rt=1.2MPa,抗剪強度τ=2.4MPa。粉砂巖:普氏系數(shù)f=7.3,抗壓強度Rc=73MPa,抗拉強度Rt=8.35MPa,抗剪強度τ=10MPa。泥巖:普氏系數(shù)f=5,抗壓強度Rc=50MPa,抗拉強度Rt=2MPa,抗剪強度τ=4.7MPa。
圖1 巷道頂?shù)装逯鶢顖D
2#煤層以半亮型~半暗型煤為主,階梯狀斷口,條帶狀結構,塊狀構造,內(nèi)生裂隙,較為發(fā)育,部分被方解石充填,夾矸為泥巖;巷道頂板圍巖主要以淺灰色粉砂巖為主,巖芯完整,較致密,局部夾泥質(zhì)成分,泥、鈣質(zhì)膠結;底板泥巖塊狀,較為松軟,含大量鋁質(zhì)鱗粒。煤層及底板巖層強度較低且底板泥巖具有膨脹性,是引起巷道變形破壞的主要原因。
在破碎軟巖支護中,巷道頂板—巷幫—底板圍巖作為有機統(tǒng)一的平衡體系,其破壞其破壞變形相互影響,即任一區(qū)域的破壞變形都會通過應力、應變傳遞的方式影響其它區(qū)域。
自穩(wěn)隱形拱是地下巷道穩(wěn)定的界面,并以此界面將頂部垂直應力轉向巷道兩幫。改變巷道頂角形狀或在頂板適當位置加裝預應力錨桿可以降低自穩(wěn)隱形拱的高度,取得較好的支護效果,兩幫底角圍巖是巷道受力最大的部位之一,是通過兩幫壁圍巖承受巷道頂板載荷的受力基礎,巷道兩幫同底角圍巖失去橫向支撐而向巷內(nèi)擠入,將直接造成巷道斷面的減少和底板鼓起[1-4]。
隨著底板強度降低,零位移點、零應變點均向底板深部發(fā)展,圍巖強度越小,底鼓量越大。底鼓控制需重點加固破碎底板,增大其峰后強度及殘余強度,盡量減小底板自由面積,控制水平應力對底鼓的影響[4-5]。
通過以上分析,破碎軟巖巷道的破壞變形具有整體性,底板作為巷道支承的基礎,其破壞變形將影響巷道幫部圍巖的穩(wěn)定性,而幫部圍巖的破壞變形將影響頂板圍巖的穩(wěn)定,造成巷道壓力增大,進一步加劇圍巖破壞,造成巷道整體失穩(wěn)。巷道兩幫頂、底角及巷道圍巖體系中的軟弱部位應重點加強支護。
409輔助運輸巷布置在2#煤層中,2#煤破碎軟弱,且底板泥巖強度較低,底板及幫部圍巖的破壞變形是巷道破壞變形的主要原因。
自穩(wěn)隱形拱理論認為[1-3]:達到塑性破壞后即便是松散的圍巖都具有一定的支承能力,而那些處于受拉應力的圍巖被列入預防和支護的對象。在巷道兩幫無支護狀態(tài)下,巷道垮落片幫的極限深度最大值為hw/2(hw為巷幫高度),當其發(fā)展到此程度時,自穩(wěn)隱形拱也將會變至最大,這時的自穩(wěn)隱形拱稱為極限自穩(wěn)隱形拱。不穩(wěn)定危害巖體區(qū)劃分見圖2。采用矩形斷面時,錨桿架設于垮落拱內(nèi),將導致只有錨索起作用的危險局面,大大降低了錨網(wǎng)的支護效果,錨桿形成的有效加固范圍大大減小。
在平面應變問題中,頂板內(nèi)拉應力為零的單元連線為橢圓曲線,稱為自穩(wěn)隱形拱,其方程如下:
式中w0——巷道原始寬度;
p0——原巖應力;
σt抗拉強度。
圖2 無支護巷道圍巖的不穩(wěn)定區(qū)劃分[1]
巷道設計斷面4.6m×3.8m。頂板支護:頂板采用6根Φ22mm×2800mm左旋螺紋鋼錨桿配合M型托盤及M5鋼帶壓網(wǎng)支護,錨桿間距800mm、排距800mm。同時針對頂板進行“3-2-3”布置方式的錨索強化支護。幫部支護:采用5根Φ20mm×2500mm左旋螺紋鋼錨桿配合M5鋼帶分段搭接,錨桿間距1000mm、排距1000mm。由自穩(wěn)平衡拱理論驗證:頂、幫補支護已基本滿足支護要求。原支護方案下巷道破壞變形的主要原因:未治好“兩幫腳”。原設計忽視了“兩幫腳”的支護,是導致巷道變形的主要原因。
為了得到破碎軟煤巖巷道的變性特點與規(guī)律,本次在409輔助運輸巷道選取50m典型支護段4個斷面布置4個觀測站進行礦壓觀測,具體包括頂板下沉量及下沉速度、底鼓量及底鼓速度、兩幫移近量及移近速度。截至現(xiàn)場觀測第一天,已施工990m左右,日進尺可達11m。測站布置于掘進迎頭。
4.2.1 巷道兩幫位移規(guī)律
表1 巷道變形值mm
從表1看出,巷道變形底臌量最大,兩幫移近量次之,頂板下沉量最小,其中底臌量占頂?shù)装逡平?5.6%,由于該礦區(qū)煤系地層中大部分煤層底板附近為砂質(zhì)泥巖,強度較低,而且節(jié)理較發(fā)育,極易破碎失去承載能力,底板破壞向巷道中部移動,帶動兩幫移近,巷道底板與兩幫的失穩(wěn)將最終導致頂板破壞失穩(wěn)。
圖3 表面位移幫部變形量曲線
對四組表面位移測站采用多斷面觀測法共觀測21天,兩幫移近量為27.75mm,單幫變形量14mm;兩幫變形速度最大為10mm/d。
通過圖3~4可以看出,兩幫變形速度在巷道掘出9天內(nèi)速度降至1mm/d以下,巷道掘出12天后,巷道兩幫變形速度降至0.25mm/d以下。即可以認為在測點附近頂板巖性及現(xiàn)有支護參數(shù)情況下,巷道掘出后兩幫變形劇烈期為9天左右,12天后趨于穩(wěn)定,掘巷迎頭應力影響范圍為100m左右。
4.2.2 巷道頂?shù)装逦灰埔?guī)律
在觀測期間,頂?shù)装逡平繛?38.5mm,其中頂板下沉量20mm,底鼓量118.5mm,底鼓占85.6%;頂板下沉速度最大為6mm/d,底鼓速度最大為25mm/d。
圖5 表面位移頂?shù)鬃冃瘟壳€
圖6 表面位移頂?shù)鬃冃嗡俣惹€
圖5~6表明,巷道掘出后,測點頂板下沉速度較小,在巷道掘出5天以后,速度降至1mm/d以下,8天后,頂板下沉速度穩(wěn)定在0.25mm/d以下,迎頭應力對頂板影響范圍為90m左右;底鼓速度較快,剛開始為25mm/d,15天后,頂板下沉速度降至1mm/d,19天后,底鼓速度降至0.5mm/d,基本趨于穩(wěn)定,迎頭應力對底板影響范圍為200m左右。
通過現(xiàn)場實測的結果可以看出,巷道破壞程度與所處巖性、埋藏深度、支護形式及支護參數(shù)關系很大,其破壞規(guī)律及原因分析如下:
(1)掘進初期巷道變形量大,變形速度快。原因是由于巷道埋深大,造成地應力增大,加上采動影響,使巷道圍巖處于破裂狀態(tài)并造成較大的破裂范圍,從而產(chǎn)生較大的變形量。這與開采深度、巖石力學性質(zhì)、支護方式等有關。409輔運巷的現(xiàn)場觀測表明,現(xiàn)有支護條件下,破碎軟巖巷道剛開挖時的變形速度可達25mm/d以上,5d的變形量就達到其變形總量的62%~64%,8d后該比例上升到82%~86%。巷道收縮變形主要是由于巷道幫、底破碎軟圍巖破壞變形的結果。
(2)在破碎軟巖支護中,巷道頂板—巷幫—底板圍巖作為有機統(tǒng)一的平衡體系,其破壞其破壞變形相互影響,巷道兩幫頂、底角及巷道圍巖體系中的軟弱部位應重點加強支護。
(3)從實測結果可以看出,409輔運巷底臌量約占頂?shù)装逡平冃慰偭康?5.6%。這是因為巷道兩幫和頂板進行過支護,阻礙了相應部位圍巖的繼續(xù)變形和圍巖應力的進一步調(diào)整,此時底板成為最薄弱的臨空面,于是應力釋放和巖體擴容變形向底板轉移,而底板泥巖強度有較為軟弱,導致底板變形嚴重。巷道底臌增加了巷道礦壓控制難度,使支護復雜化。所以應采用合理的支護形式及支護參數(shù)防治底臌。
[1]黃慶享,冉隆明,等.構造破碎帶大巷復修的支護理論與實踐[J].煤炭科學技術,2008,06:15-18.
[2]惠興田,韋正范,等.自穩(wěn)隱形拱的研究與應用[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06,12:38-40.
[3]康紅普.巷道圍巖的關鍵圈理論[J].力學與實踐,1997,01:34-36.
[4]柏建彪,李文峰,等.采動巷道底鼓機理與控制技術[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1,03:01-05.
[5]楊生彬,何滿潮,等.底角錨桿在深部軟巖巷道底臌控制中的機制及應用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06:2913-2919.
[6]卓知權,黃慶,等.古敘礦區(qū)“三軟”煤層巷道支護技術設計及應用[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3,06:84-91.
[7]王金喜,張曉康,等.深埋破碎軟巖巷道變形破壞研究[J].煤炭工程,2007,03:76-77.
[8]蔡洪都,劉剛,等.淺埋薄基巖三軟煤巷支護方式數(shù)值模擬[J].煤礦安全,2009,05:49-50.
[9]單仁亮,孔祥松,等.煤巷強幫支護理論與應用[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3,07:1304-1314.
[10]劉泉聲,肖虎,等.高地應力破碎軟巖巷道底臌特性及綜合控制對策研究[J].巖土力學,2012,06:1703-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