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代杰 錢秀萍]
人類是如何發(fā)現(xiàn)和認識細菌的
[文/陳代杰 錢秀萍]
在生機盎然的自然界,你觀賞過神態(tài)各異的動物、絢爛多姿的植物,但是,還有一種個體非常微小、以至于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的神秘群體,你了解嗎?那就是微生物。微生物一般指體型在 0.1毫米以下的小生物。微生物種類繁多,人們經(jīng)常聽到、看到和接觸到的微生物有病毒、霉菌、酵母和細菌等。這里主要給大家介紹微生物世界中的一員——細菌。
細菌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三十五億年前地球上已經(jīng)有了它的蹤跡,而人類的出現(xiàn)只有幾百萬年的歷史。
盡管人們在生活實踐中早就知道某些東西可使食物腐敗變質,并利用鹽腌、糖漬、煙熏、風干等方法防止食物變質和增加風味,但是,人類與細菌一直是“相遇而不相識”,直到荷蘭科學家列文·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菌,才為人們揭示了微妙的細菌世界,而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和德國科學家科赫的工作真正掀開了人類認識細菌的歷史。
1632年,列文·虎克出生在荷蘭東部一個名叫代夫特的小城市,他沒有受過高等教育, 16歲便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布店當學徒,后來他回到代夫特開了家小布店。當時人們經(jīng)常用放大鏡檢查紡織品的質量,但列文·虎克不滿足于用現(xiàn)有的放大鏡檢查他的布匹,因此他開始學著自己用玻璃磨制放大鏡。
1660年,列文·虎克謀到了一個新的職業(yè),那就是代夫特市政府管理員的差事,這是一個很清閑的工作,所以他有很多時間用來磨制放大鏡,而且放大倍數(shù)越來越高。因為放大倍數(shù)越高,透鏡就越小,為了用起來方便,他用兩個金屬片夾住透鏡,再在透鏡前面安上一根帶尖的金屬棒,把要觀察的東西放在尖上觀察,用一個螺旋鈕調(diào)節(jié)焦距。列文·虎克先后制作了五百多架顯微鏡,盡管這些顯微鏡還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顯微鏡,充其量是放大倍數(shù)極高的放大鏡,但是,列文·虎克用這些顯微鏡觀察雨水、污水、血液、辣椒水、腐敗了的物質、酒、黃油、頭發(fā)、精液、肌肉和牙垢等許多物質,而且第一個觀察到了被他稱為“微小生物”的微生物世界。
列文·虎克先后寫了三百多封信給荷蘭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其中有些信由他的朋友格拉夫翻譯。格拉夫認為列文·虎克的工作應該讓更多的人知曉,于是他催促列文·虎克同英國皇家學會聯(lián)系。1676年,列文·虎克以冗長的書信形式向英國皇家學會秘書通報了自己二十多年來的觀察結果,并附有圖畫記錄了一類從前沒有人看到過的微小生命——球形、桿狀和螺旋形的細菌和原生動物。列文·虎克的發(fā)現(xiàn)引起了轟動,他以荷蘭語書寫的信件被翻譯成英文和拉丁文連續(xù)刊登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上。列文·虎克共給英國皇家學會寫了190封信件,捐贈了26臺顯微鏡。
1680年,他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699年被任命為巴黎科學院通訊員, 1716年被魯汶大學授予銀獎。
列文·虎克是細菌學的開山鼻祖。但是,在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細菌后差不多過了二百年,人們對細菌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形態(tài)描述上,直到用放大倍數(shù)更高的顯微鏡重新觀察列文·虎克描述的形形色色的“微小生物”,并知道細菌會引起人類嚴重疾病和產(chǎn)生許多有用物質時,才真正認識到列文·虎克的偉大貢獻。
摘自化學工業(yè)出版社《細菌簡史——與人類的永恒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