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平 肖夢鏇
(西安外國語大學商學院,陜西省西安市,710128)
公眾風險感知與煤化工企業(yè)外部風險溝通模式優(yōu)化?
鄭海平 肖夢鏇
(西安外國語大學商學院,陜西省西安市,710128)
應用風險社會理念下風險溝通的基本理念和原則,結合煤化工項目特點,從社會公眾風險感知的視角,調查分析了企業(yè)風險溝通存在的一些問題,從溝通理念、流程制度、策略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煤化工企業(yè)外部風險溝通模式優(yōu)化建議,以促進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風險溝通,最終實現煤化工企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風險溝通 風險社會 煤化工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世界石油價格的大幅變化和國內煤化工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國內有越來越多企業(yè)涌入煤化工行業(yè)。與其它行業(yè)相比,煤化工不僅是資金技術密集型行業(yè),而且屬于環(huán)境高度敏感型行業(yè)。社會公眾出于對煤化工生產過程可能出現的環(huán)境污染對自身及環(huán)境影響的普遍憂慮與擔心,往往會出現“鄰避效應”。近年來,國內從廈門肇始,包括后來的大連、寧波、昆明等地,連續(xù)發(fā)生多起因社會公眾抵制與反對而導致PX項目下馬的社會事件,深刻反映出當下社會公眾面對可能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化工項目,不會再像過去那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用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政府高度警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利益訴求。對此,煤化工企業(yè)不能總是在危機時刻依賴于政府對公眾憤怒情緒的疏導和平息,而應高度關注和重視社會公眾對煤化工項目的風險感知,深刻檢討與反思自己與外部利益相關者進行風險溝通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一步優(yōu)化和改進外部風險溝通策略,這是煤化工企業(yè)自身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當務之急。
目前學者對風險溝通并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自20世紀70年代美國環(huán)保署首任署長威廉·盧克希斯(William·Ruckelshaus)最早提出風險溝通的概念之后,許多研究者都對風險溝通進行了研究,早前的一些學者將風險溝通作為信息從政府或其他權威組織到公眾的單向信息傳遞。1989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將風險溝通定義為在個體、群體和機構之間的信息和觀點的交互活動,不僅傳遞風險信息,還包括各方對風險的關注和反應,并發(fā)布官方在風險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這種定義將信息的單向傳遞改變?yōu)榱穗p向傳遞,拓寬了研究視角。1993年,風險溝通的鼻祖Peter Sandman認識到不同的主體(政府、專家、媒體、公眾)對風險的感知是不同的,為了降低風險,需要運用風險溝通同各個主體進行互動,統(tǒng)一對風險的認識。
理論上有兩種風險溝通基本理念,一種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技術理念,另一種是風險社會視域下的溝通理念。技術理念下,風險往往被視為由于不確定性而導致?lián)p失的概率,風險溝通是指在危機前后及其發(fā)生過程中,在政府部門、組織、媒體、公眾之間進行的信息交流過程,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將風險告知公眾,并強迫公眾接受風險。顯然該理念下的風險溝通主導模式是以教育公眾為目的的一種信息傳輸,溝通的關鍵就是將風險發(fā)生概率及其影響的相關信息從承載者通過媒介最大程度地傳遞給另一方。
然而,公眾在風險溝通過程中并非只是被動的風險信息接收者,他們可以主觀地感知風險、反映風險和表達風險。1986年學者貝克曾提出風險社會這一概念來描述這種情況。風險社會視域下的風險是預測和控制人類活動的未來結果,即幾近現代化的各種各樣、不可預測的后果的現代手段,是一種拓殖未來的企圖,一種認識的圖譜。風險社會理念下,風險溝通不再以教育公眾為目的,而是希望能通過與外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雙向溝通來重塑風險社會的社會關系。
為調查煤化工企業(yè)集中區(qū)域內社會公眾對煤化工項目的風險感知,進而分析煤化工企業(yè)外部風險溝通策略,我們選擇了煤化工項目集中的陜西省神木縣作為主要調查區(qū)域。神木縣作為中國新興煤都,煤炭資源得天獨厚,已探明儲量超過500億t,境內煤炭年產量2012年突破了2億t,是中國第一產煤大縣。依托豐富的煤炭資源,神木縣大力發(fā)展煤化工行業(yè),目前形成了煤制油、煤制甲醇、煤焦油等為主要產品的煤化工產業(yè)。我們選擇在煤化工企業(yè)周圍的居民為調查對象,采取隨機入戶、填寫問卷的調查方式。調查對象涵蓋了農民、企事單位、個體工商戶、在校學生等不同職業(yè),共填寫和回收問卷162份,剔除不合格問卷10份后,最終得到152份有效問卷。
2.1 社會公眾對煤化工項目環(huán)境風險保持高度關注,風險感知水平較高
煤化工屬于環(huán)境高度敏感型行業(yè),生產運營極易對周邊自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較大的影響,產生廢水、廢氣、廢渣、工業(yè)噪音等方面的環(huán)境風險。公眾對煤化工項目可能引起環(huán)境風險的認知見表1。問卷調查顯示,社會公眾對煤化工項目所可能引起的環(huán)境污染風險普遍保持高度關注,尤其是對有可能引起大氣污染、水污染等方面關注的均值都在4 (即“同意”)以上,同時社會公眾對此類環(huán)境風險的治理普遍抱有較高的期望值,希望政府和企業(yè)能將已經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真正治理好。
表1 公眾對煤化工項目可能引起環(huán)境風險的認知
此外,社會公眾對煤化工項目風險感知水平較高。按照學者斯拉維克等人的研究,公眾風險感知水平一般可從風險的陌生性、不確定性和風險后果的嚴重性3個方面描述。調查顯示,除了風險的陌生性外,社會公眾對煤化工項目的環(huán)境風險感知水平普遍較高,尤其是對環(huán)境污染有可能引起身體健康等方面的影響普遍抱以深深的憂慮,見表2。
2.2 社會公眾對相關風險溝通主體信任有限
公眾對煤化工項目風險治理的信任調查見表3。社會公眾對于相關風險溝通主體的信任有限,“相信政府”、“相信專家”、“相信社會組織”的回答均值都小于4(近似“很難說”),說明社會公眾對包括政府在內的溝通主體信任度并不高。尤其在風險溝通上對企業(yè)的信任,均值不到3,介于“不太信任”和“很難說”之間,屬于信任度最低的一個主體。對于企業(yè)來說,能夠與外部利益相關者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是實現有效的風險溝通的前提條件,然而目前卻恰恰缺少這種信任。在一種相互提防互不信任的環(huán)境下,企業(yè)很難進行有效的風險溝通。
表2 公眾對煤化工項目風險感知
表3 公眾對煤化工項目風險治理的信任
2.3 社會公眾了解風險信息渠道有限
調查結果顯示,社會公眾了解風險信息渠道主要依靠政府公告、網站信息、電視信息和親朋好友的口耳相傳,而來自煤化工企業(yè)的風險信息則非常有限。多數煤化工企業(yè)平時不屑于與社會公眾保持溝通,相關風險信息不愿也不敢向社會公眾披露。此外,一些企業(yè)缺乏風險溝通的制度與流程,不知道應該和誰溝通、什么時間溝通和如何溝通。當大規(guī)模社會沖突發(fā)生了,風險變成了現實,企業(yè)才采取滯后措施以亡羊補牢,造成工作上很大的被動性。
3.1 建立相互信任、吸收各方參與互動是關鍵
(1)建立與外部主體之間的相互信任關系。煤化工企業(yè)進行外部風險溝通的最大障礙就是信任缺失。根據負面情緒心理模型,社會公眾作為接受方在接受信息時,如果其負面情緒帶有壓倒性優(yōu)勢時,他們會對企業(yè)公布的信息表現出強烈的質疑。因此煤化工企業(yè)要想方設法建立與社會公眾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如主動向外界公布風險信息,充分履行企業(yè)社會責任,營造企業(yè)是一個負責任、可信任的社會形象。
(2)煤化工企業(yè)要建立與社會公眾之間的伙伴關系,讓包括社會公眾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能積極參與到項目風險決策當中,主動構筑起信息交流互動的平臺,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伙伴關系,共同承擔風險責任。如在項目申報審批之前企業(yè)就應該開始相關的風險溝通工作,將相關的信息通過媒體、網絡、政府部門等渠道進行披露,廣泛征集各方主體的意見。這樣一方面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改變了公共決策的神秘感,提高了決策過程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專家理性和社會理性的交流,進而減少了決策失誤概率,有利于風險決策的科學化。
3.2 建立風險溝通流程制度是保障
(1)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煤化工企業(yè)作為信息的發(fā)布方對公布信息的質量必須有嚴格的要求。真實是首先要具備的條件。不能為了項目的順利通過而向社會公眾公布一些虛假或隱瞞的信息。另外公布的信息要全面。不能只公布不重要的、不會引起爭議的信息。最后,信息的公布要注意時效性,要及時將有關信息傳遞給社會公眾。
(2)建立風險聯(lián)系制度。企業(yè)的職責不僅僅是將信息發(fā)布出去,這只是風險溝通的第一步。外部利益相關者收到信息都會對信息做出相應的反應。不論是支持還是反對的意見,企業(yè)都要定期主動地與外部利益相關者進行聯(lián)系,定期更新發(fā)布信息,滿足社會公眾最想知道的、最有價值的信息。
3.3 優(yōu)化風險溝通策略是基礎
(1)優(yōu)化溝通信息策略。
由于信息不對稱,外部利益相關者無法完全得知企業(yè)信息,企業(yè)無法完全知道外部利益者信息,雖然這種信息不對稱是一種客觀現象,但是企業(yè)作為信息發(fā)布者,應該主動從社會和公眾的需求出發(fā),發(fā)布對外部利益者有價值的信息,進而獲取對方的信任。
(2)優(yōu)化溝通聯(lián)動策略。建立風險溝通政府、企業(yè)、媒體和社會公眾的四方聯(lián)動平臺,社會公眾既可以從煤化工企業(yè)得到信息,也可以從政府部門和媒體得到相關信息。同時,政府、企業(yè)和媒體保持常態(tài)的溝通聯(lián)系制度,保證各個主體之間的溝通交流都是雙向、無障的,確保風險溝通內容的有效性和及時性。
(3)優(yōu)化公眾管理策略。企業(yè)在評估風險危害程度時不僅要考慮風險本身的危害,還要考慮到公眾對風險的感知。對公眾的風險管理要考慮到不同的“危害”和“憤怒”組合。對于“高危害/低憤怒”組合,可采取預防管理溝通策略,對那些缺乏警惕的或者是對風險事件漠不關心的人們進行風險預警;對于“低危害/高憤怒”組合,可采取憤怒管理溝通策略,安撫那些反映強烈、過于不安的人們;對于“高危害/高憤怒”組合,可采取預防危機溝通策略,幫助他們一起應對,共度難關;對于“低危害/低憤怒”組合,可采取預防利益相關者溝通策略,尋找對風險事件感興趣的人與他們一同探討重要而并不緊急的風險,詢問他們對風險的看法。
[1] 林愛珺,李轉轉.風險溝通研究評述[J].現代傳播,2011(3)
[2] 杜銘華.我國煤化工產業(yè)概況及其發(fā)展趨勢[J].中國煤炭,2002(10)
[3] 王東.企業(yè)風險管理中的風險溝通機制研究[J].保險研究,2011(4)
[4] 唐鈞.風險溝通的管理視角[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5)
[5] 強月新,余建清.風險溝通:研究譜系與模型重構[J].武漢大學學報,2008(4)
[6] 黃鮮華.風險社會視野中的信息溝通與協(xié)商民主——以“廈門PX事件”為例[J].東南傳播, 2009(5)
[7] 李光榮.基于全面風險管理的大型國有煤炭集團風險識別因素體系研究[J].中國煤炭,2013(8)
[8] 張俊霞.基于企業(yè)戰(zhàn)略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構建研究[J].管理論壇,2012(6)
[9] 烏爾里?!へ惪?世界風險社會[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0] 吳道蓉.發(fā)展新型煤化工產業(yè)的深層次探討[J].中國煤炭,2006(9)
Public risk perception and coal chemical industry external risk communication model
Zheng Haiping,Xiao Mengxuan
(School of Business,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128,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public risk perception,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some problems of the enterprise risk communication,puts forward strategies and methods such as chemical enterprise external risk communication optimization strategy,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isk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stakeholders,eventually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al chemical industry enterprises.
risk communication,risks society,coal chemical industry
TD-9
A
鄭海平(1967-),男,漢族,浙江瑞安人,西安外國語大學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企業(yè)戰(zhàn)略與風險管理。
(責任編輯 張大鵬)
陜西省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計劃資助項目(2012JM9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