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澳大利亞媒體涉華報道問題的歷史原因及對策

2015-01-05 09:26:29鄭小燕
文學教育 2015年1期
關鍵詞:媒體澳大利亞歷史

內容摘要:自上世紀70年代中澳正式建交,兩國在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日益頻繁,澳媒對中國的關注也日益加強。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澳媒對中國的爭議性報道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國家形象和利益。通過探討澳媒對華偏見的歷史根源,可以更好地了解澳大利亞的民眾心理,改進中國的對外傳播策略,減少澳媒涉華爭議性報道,樹立積極的國家形象。

關鍵詞:澳大利亞 媒體 涉華報道 歷史

一.背景介紹

20世紀70年代以來,亞太地區(qū)戰(zhàn)略環(huán)境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首先,“英聯邦特惠制”取消,縮減了澳大利亞對西歐的出口,與此同時,東亞經濟高速發(fā)展,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迅速崛起,一個新的廣闊市場產生了。盡管澳大利亞在歷史上一直被認為也自認為是歐洲的一部分,然而從地理位置來看,卻更加靠近亞洲,“國家的地理位置即使不是決定著,也是制約著國家的政治行為”。[1]作為東亞近鄰,澳大利亞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將外交政策的重心從歐美開始轉向了亞太地區(qū),加強了和亞洲國家的政治經濟合作,提出要“面向亞洲”、“融入亞洲”,并于1972年和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加大了和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合作。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隨著中澳關系的日益密切,澳媒也愈發(fā)關注有關中國的話題,時常把中國作為報道的焦點。但我們必須正視的是:中澳之間的交流合作并非是文化價值觀的融合,相反,這一過程恰恰充滿了的沖突和摩擦,[2]當“中國”一詞頻頻出現在澳大利亞媒體中時,我們卻常常強烈感受到來自異國的誤解和偏見。

現代新聞學認為客觀性和傾向性是新聞的共性,僅僅只有“客觀性是不可能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觀點和傾向性”。[3]在涉華新聞報道上,澳大利亞媒體往往沿襲西方媒體的一貫做法,懷著西方文化的優(yōu)越感,去解讀和報道中國,尤其是政治新聞事件報道上,澳大利亞媒體的意識形態(tài)傾向及宣傳功能尤為凸顯,不少新聞業(yè)者習慣渲染夸大中國人權問題、政治困境、經濟野心,這些報道又反過來激化了某些外交事件中中澳兩國的矛盾與沖突,損害了中國的國家形象和國家利益。新聞媒體作為一種有效的信息傳播工具,在改善國家形象與文化對外傳播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從某種程度來講,一國的國家形象的好壞與傳媒的長期的報道作用于人們頭腦中所形成的印象有很大關系。而國家形象對一個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也是一個國家在涉外交往中最大的無形資產,它往往關系國家在國際交往中的聲譽、影響力和吸引力,國家形象好,在處理與他國交往以及相關國家事務中容易贏得信任、支持、有更大的發(fā)言權,取得主動,反之亦反。[4]

在中國日益走向開放,加入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新世紀,如何積極有效地應對包括澳媒在內的西方媒體涉華報道中的負面看法和言論,塑造正面的國家形象也顯得越來越重要。探析澳媒涉華爭議性報道的歷史原因,形成對這類報道的一個清醒而理性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尋求途徑來打破這種“他塑”的不利的國家形象,改變我國在國際傳播中弱勢現狀,塑造真實、積極的國家形象。

二.歷史原因分析

1.澳大利亞文化起源。

澳大利亞在地理上屬于亞太地區(qū),然而它在文化和歷史上卻更加接近歐洲。對西方文明世界而言,澳大利亞最初只是一塊英國流放犯人的蠻荒之地,最初的白人開拓者正是來自英國的監(jiān)管人員和流放犯。1901年,澳大利亞做為英聯邦的附屬國正式建立,此后一直以英國馬首是瞻,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澳大利亞從英國衍生而來,在文化上也傳承自英國,因此,從文化上來說,澳大利亞仍然是一個歐洲國家,注重人權、平等、自我、法制等,這些與中國的文化價值觀中的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人情面子截然不同。盡管澳大利亞自70年代以來提出了“面向亞洲”和“融入亞洲”的口號,但這種“面向”和“融入”與其說是文化意義上的, 不如說是經濟意義上的。對處在歷史和地緣矛盾中而尋求一種歸屬感的澳大利亞來說, 經濟上與亞洲的融入已是大勢所趨, 而文化價值觀上與亞洲的磨合與沖突則還會長期存在,正如澳大利亞前外長加雷斯·埃文斯(Gareth Evans)所言:“認同的難題一直長久地構成澳大利亞和東南亞的爭論”。

2.澳大利亞民族心理形成。在整個19世紀,工業(yè)革命使得英國空前強盛,大英帝國瘋狂擴張,在全球建立了“日不落帝國”,英國人和源自英國血統(tǒng)的澳大利亞人產生了一種強烈的種族優(yōu)越感,蔑視其他白種人族,更不用說有色人種了。但同時,澳大利亞遠離歐洲,猶如被母親所遺棄的孩子,地理上的孤獨感和人口的稀少使澳大利亞缺乏安全感,長期保持著一種對入侵者的恐懼情緒。正是這種優(yōu)越感和恐懼情緒導致后來的“黃禍論”和“白澳政策”。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大量亞洲移民的到來以及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的覺醒使澳大利亞對亞洲產生了強烈的憂慮, 形成了以“黃禍論”為代表的亞洲觀。從20 世紀初開始,澳大利亞實施“白澳”政策,旨在抵制以華人為首的亞洲民族的“侵入”,保證澳大利亞血統(tǒng)的純正性。甚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時,“澳大利亞人經常慶賀自己99%的公民都具有英國血統(tǒng)”。[5]二戰(zhàn)后,澳大利亞意識到人力資源的重要性,然而,僅僅依賴英國移民或歐洲移民是遠遠不能解決人口的短缺問題,對亞洲移民的引入勢在必行。時至今日,從法律意義上而言,有色人種已經享有與白人平等的地位與權利,然而長久以來的民族優(yōu)越感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澳大利亞看待其他民族的態(tài)度,種族歧視仍不時在澳大利亞社會上沉渣泛起,在新聞評論方面,他們習慣于“西方中心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審視周圍的世界,而非以一種平等的心態(tài)去理解其他文化。

3.澳大利亞的排華傳統(tǒng)。澳大利亞是一個具有排華傳統(tǒng)的民族國家。[6]華人移民最早登上這片陸地可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澳大利亞掀起的淘金熱。當時的中國在清政府的統(tǒng)治下,民不聊生,南方許多沿海居民迫于生計,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尋求出路。他們中的一部分來到了澳大利亞。這些華人吃苦耐勞,受到雇主的好評,但卻威脅到了白人同行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嫉妒和仇視,同時,華人與當地白人在生活習慣、語言和價值觀方面都格格不入,并且缺乏溝通,導致各種誤解的產生。白人和華人之間的差異和摩擦日益增加, 最終釀成了白人用暴力驅趕華人的悲劇。澳洲白人對華人的排斥除經濟利益沖突外,“有時是基于生物上的根據, 有時則基于文化的根據”。當時的澳洲白人認為,“亞洲的宗教較基督教低下”,“中國人是沒有宗教觀點的異教徒”,“在19世紀人們普遍將疾病的流行歸結于亞洲移民。中國移民則被認為造成了麻瘋、天花等疾病的流行”。加上少數人有偷渡逃稅的行為,一些人染上了吸食鴉片和賭博的陋習,也加深了當地白人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7]而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根本無力保護本國在國外的僑民,使得澳大利亞的排華行為更加肆無忌憚。很難判定這種排華傳統(tǒng)沒有對今天的澳大利亞民眾在對待中國問題上造成潛在的影響。

當然,除了以上由來已久的歷史原因,對政治體制的不同,對中國崛起的擔憂等等也是造成澳媒涉華不利報道的重要原因,在此不再一一闡述。

三.對策

1.加深中國對西方文化價值觀的了解,從西方人的角度去看待和處理涉華爭議性報道。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分歧由來已久,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試著理解包容。西方文化崇尚挑戰(zhàn)權威、標新立異,任何現象、組織、個人都可能成為抨擊的對象,同時,西方人注重自我,不容易受到他人評論的影響,對待抨擊也不會過于激動。而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主張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不習慣對上級部門或人物提出批評,同時,中國文化注重人情面子,自我的構建在很大程度是依賴他人意見,在社會生活中會自覺不自覺地受他人看法的影響。這種差別造成了中西方對待爭議性報道上的不同反應。西方人認為中國政府防范意識有時過于強烈,中國政府認為對任何有爭議性的事件都必須表明態(tài)度。這樣的做法反而容易引發(fā)更多疑問,例如是否妨礙到言論自由?是否不尊重別人的看法?是否想隱瞞真相?可謂越描越黑。其實,對媒體批評不必過于敏感,理性客觀地闡述你的觀點和立場就好了,在某些情況下沉默是金,無聲反而勝有聲。西方媒體實行24小時滾動新聞制,需要海量資訊來填補時段空白。對新聞事件做出強烈回應只會讓媒體有了更多的炒作機會,面對媒體,保持低調或沉默有時反而更有利于事態(tài)的發(fā)展。

2.幫助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國,理解中國的做法和言論。由于對中國歷史、文化、語言、社會現狀認識不足,澳大利亞記者更傾向于從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出發(fā),對中國事務做出報道與評論,從而難免報道失實,誤導受眾,或者人云亦云,跟隨其它西方媒體,對中國進行模式化的報道。國家形象的塑造離不開文化的對外傳播和說明。撒切爾夫人在2002年出版的《治國方略——應對變化中的世界》中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盵8]英國把歐洲文化和英語推向全世界;美國憑借其強大的通俗文化輸出意識形態(tài),澳大利亞提供各種基金鼓勵對澳研究,中國也不能只出口電視機,而不出口電視機播放的內容。約瑟夫·奈伊( Joseph S.Nye,Jr.)指出,在當今世界,倘若一個國家的文化處于中心地位,他國就會自動地向它靠攏;倘若一個國家的價值觀支配了國際政治秩序,它就必然在國際社會中居于領導地位。[9]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不應僅僅關注茶葉、絲綢、京劇這些老祖宗的東西,或者為迎合西方人的獵奇心理去宣揚裹腳、納妾、哄搶這些陰暗面,這僅僅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淺薄的表現或者扭曲。另外,應該向西方展現一個發(fā)展中的中國。要承認自己的不足,更要讓西方了解中國的進步。例如,許多西方媒體對中國貧困人口的生活感興趣,但僅僅報道這種困苦不免有失偏頗,要引導他們了解中國的起點,中國的人口基數,了解在短短幾十年提高全球12億多人口的生活水平絕非易事??傊?,我們應該通過影視、廣告、旅游等各種途徑,以“潤物細無聲”方式,把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的思想理念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看到一個正面的中國。

四.結論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新聞媒體已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傳播工具,它對各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發(fā)揮著重大的影響力,創(chuàng)造有利于中國的輿論環(huán)境是提升我國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盡管中國社會和經濟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包括澳媒在內的西方媒體對中國的爭議性報道仍屢見不鮮。媒體是澳大利亞人認識中國的主要渠道,是決定澳大利亞人民和政府對待中國態(tài)度的重要影響力。澳大利亞看重中國廣闊的市場和潛力,隨著中澳兩國之間有效交流途徑的建立以及多領域合作的不斷加強,其主流媒體對中國的報道面已經明顯拓寬,但由于歷史影響及其他原因,其涉華報道始終存在著不和諧的聲音。中國必須“爭取國際上的話語權。它不是簡單的發(fā)言權,這個話語要有分量,要有影響,要能夠讓大家信任,同時要能夠及時傳播”。[10]

注 釋

[1]詹姆斯·多爾蒂,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M].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64.

[2]張秋生.20世紀末澳大利亞“脫歐入亞”提法的辨析[J].學海,2008,05: 166-169.

[3]羅伯特·哈克特,趙月枝.維系民主?:西方政治與新聞客觀性[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39.

[4]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48-153.

[5]Adam Jamrozik. Social Change and Culture Transformation in Australi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94.

[6]王宇博.19世紀后半期澳大利亞排華運動探析[J].學術研究,2001,06: 136-140.

[7]黃秋生.澳大利亞人的亞洲觀及澳亞關系[J].世界歷史,2000,05:13-24.

[8]Margaret Thatcher. Statecraft: Strategies for a Changing World[M].U.K.:HarperCollinsPublishers,2002.178

-179.

[9]洪麗.政府、媒體與文化合力下的公共外交[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 2012,05:45-48.

[10]趙啟正,約翰·奈斯比特、多麗絲·奈斯比特.對話:中國模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154.

項目基金:澳大利亞研究平臺項目(szjj2014-093);西華大學重點學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成果之一。

(作者介紹:鄭小燕,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外國文學和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媒體澳大利亞歷史
澳大利亞RaeRae五口之家
現代裝飾(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8
澳大利亞將嚴格限制2,4-滴的使用
當實時信息反饋成為一種網絡藝術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大學生在新型社交媒體上的行為習慣及引導策略研究
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中“三農”媒體的使命與擔當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05:42
如何通過媒體提高英語聽力水平
考試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20:59
在澳大利亞騎行
華人時刊(2016年1期)2016-04-05 05:56:17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沁阳市| 南召县| 井冈山市| 论坛| 洞头县| 尼勒克县| 宁强县| 洱源县| 富锦市| 延安市| 双江| 玛沁县| 淮安市| 淮阳县| 上饶市| 乐平市| 华安县| 高唐县| 滨海县| 通辽市| 敦煌市| 波密县| 商河县| 深泽县| 潼南县| 长海县| 古蔺县| 静乐县| 沅江市| 漳浦县| 江达县| 南召县| 嘉黎县| 郎溪县| 靖西县| 水城县| 酉阳| 温州市| 巴林左旗| 庆元县| 舒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