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博
內(nèi)容摘要:由林語堂先生所作的《中國人》一書,深刻洞見了中國封建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及原因,說明傳統(tǒng)女性的地位自有其歷史背景及合理性。
關鍵詞:林語堂 《中國人》 傳統(tǒng)女性 注解
林語堂先生看到了在封建社會中婦女處于從屬地位,婦女是男性的財產(chǎn),被緊鎖閨房。儒家學說強調(diào)女子要遵守女德,如文靜、順從、優(yōu)雅、整潔、勤勞、能織布、會烹調(diào)、尊敬公公婆婆、友愛丈夫的兄弟、禮遇丈夫的朋友等等所有從男性觀點出發(fā),認為是值得提倡的道德。林語堂認為從根本上講這些道德說教并沒有什么錯。因為儒家意識到男女地位、分工的不同有益于社會的和諧,但作為母親的女性仍然會受到尊敬。這說明男女的差異和限制并不意味著對婦女的束縛,而是意味著關系的和諧。
由于中華民族一直是求實的民族,所以在婦女的貞潔理論方面,他們也并不反對一女多嫁,只是要求官家、大富人家的婦女要從一而終,對平常婦女卻沒有特殊要求。唐代韓愈的女兒曾嫁過兩次。在唐代皇家公主中,22位再婚,4位結過3次婚。只有宋代的學者強迫婦女生活在禁閉的世界里,指責寡婦再嫁。甚至起火時寡婦也不下堂,到了苛刻的地步。明代,這種貞潔守寡的教條成了官方的一項制度。
男性控制著一家的經(jīng)濟命脈,具有權威性。男人有時會將新生女嬰溺死,因為他們承擔不起女兒出嫁時的龐大費用,并且只有男孩能夠為家里提供勞動力。同時許多官吏與富豪在自己家里卻供養(yǎng)許多舞女。婦女成了男人的玩物。作一個合格的玩物會得到獎賞,這便成為中國婦女墮落的原因。
傳統(tǒng)女性的存在,直接影響了人們在理想的美、理想女性、女兒的教育、戀愛與求婚的形式等問題上的觀點。
在西方,女性的肉體被看作是靈感的來源,是完美與和諧的最高形式;中國的藝術則認為女性的肉體魅力來源于自然界本身的和諧。中國人看到一個女人的塑像,高高地聳立在紐約港,供所有進出這個國家的人們玩賞,他認為沒有比這個事實更使人感到驚奇的了。讓一個女性裸露人前,這簡直是不文明到了極點。林語堂說,在德萊斯頓藝術畫廊展出的某些美術名作顯然與中國人的觀念相反,而那些向西方人學習的中國畫家也只能適當?shù)卣f明藝術本質,卻不敢說所有藝術的根源都是要激發(fā)人們的美感,但是,歐洲大陸的藝術家們卻都坦白承認裸體女性圖像的美感,毫不掩飾這一點。
但是,中國人也有性欲,只不過表達形式不同就是了。婦女的服裝設計并不是為了顯示體形,而是為了模仿自然?!瓔D女形象的設計則是以垂柳的優(yōu)美姿態(tài)為模特的,這就是為什么婦女的肩膀總是低垂的。她長著一雙杏核眼,彎彎的眉毛,眼光像平靜的秋水。她有著像石榴一般的明牙皓齒,像垂柳一般的軟細腰肢,像春筍一般尖尖的十指,像彎月一般的纏足。這樣詩一般的描寫在西方并非一概沒有,然而中國藝術的整個精神,特別是中國婦女服裝的式樣,說明中國人在做這些描述時是認認真真的。事實上,服裝的這些變化并不重要。婦女的裝束會有變化,然而只要這些裝束在女人身上,男人們就會喜歡。而只要男人們認為這些服裝是漂亮的,女人們就會穿用。這些變化所造成的唯一結果是使男人高興。
中國人理想的婚戀對象是“賢妻良母”。在婦女所有的權利中,最大的權利是做一個母親,孔子曾經(jīng)指出,理想的社會是人人都結婚的社會。在中國人眼中,西方社會最大的罪惡是有許多未曾婚配的婦女,她們的追求和要求都太偏離實際,因為只有成為母親,她們才會更偉大。這些也都是林語堂先生自己所稱贊的,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也是那些聰明、溫柔、堅定的母親。然而擁有再好的賢妻良母,許多男青年因為失去再次浪漫的機會而感到不滿足,便出現(xiàn)歌伎這一特殊行業(yè),他們是需要別人浪漫追求的,這便可以給了男人浪漫的機會。于是有才能的妓女經(jīng)常被納為姬妾或娶為正房,很多時候男人給出的理由是為家族增添一個男孩,于是納妾制度在中國盛行起來,明朝的法律也允許此舉。而西方人則顧及體面,不談此類事。
林語堂認為在中國納妾制度還是有好處的,可以代替西方的離婚制。因為結婚是婦女保護自己最安全的辦法,離婚后受苦的會是女人例如40多歲離婚了的男人會比那個40多歲的女人具有更多的再婚優(yōu)勢。所以林語堂認為在封建社會里,對于經(jīng)濟上無法獨立的女性來說,納妾制度要好過離婚。
總之,林語堂老先生認為在封建社會中女性卑微的地位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傳統(tǒng)女性只有隨著社會的進步、女性經(jīng)濟的獨立才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