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萍
基于文本特征的英語閱讀策略研究與實踐
胡娟萍
閱讀策略是英語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本特征是英語閱讀文本中常見的特征,利用文本特征可以幫助閱讀者提高閱讀效率。本文結合教學實例,介紹了基于文本特征的一些英語閱讀策略的運用,以及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掌握這些策略時可以嘗試的幾個步驟,旨在幫助學生自覺地運用閱讀策略,成為更加獨立的閱讀者。
文本特征;閱讀策略;策略培養(yǎng)
閱讀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如何使閱讀教學更加有效也是廣大一線教師一直在努力探索的主題。然而,很多教師困于閱讀教學課“語言第一,應試第一”的價值取向,往往在閱讀課上匆匆“過一下”閱讀文本,然后“踏踏實實”地講語言點(葛炳芳2013)。閱讀教學的過程不僅僅是在教師的指揮之下由學生回答幾個問題,完成教師預設好的任務。因為這樣看似熱鬧的課堂,其實并沒有太多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更多的是教師的秀場。
英語的閱讀過程是閱讀者的意義構建過程,這個過程需要閱讀者積極地參與其中。為了使這個過程更加有效,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閱讀策略指導。英語的閱讀策略就是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靈活運用一系列閱讀方法或技能的閱讀學習過程和調控閱讀環(huán)節(jié)的操作過程(王志兵2007)。研究表明,流利的閱讀者往往會使用一定的閱讀策略(Sara&Reinder 2013)。閱讀者應根據(jù)閱讀目的的不同和閱讀文本的不同來選擇合適的閱讀策略。本文主要論述基于文本特征的英語閱讀策略。
文本特征(text features)是指對印刷材料所作的改變,以提供與標準印刷體不同的視覺效果(Mary 2010)。任何不同于標準字體和字號的語言信息材料都是閱讀文本特征,其表現(xiàn)形式有標題、副標題、小標題、粗體、斜體、彩色字體、圖片、圖表、線條、邊框等等。文本特征是作者和編者為了突出重點使閱讀文本更加生動、有趣等而對文本所做的有目的的編輯。
文本特征在我們接觸的各種閱讀材料中比比皆是,比如報紙、雜志、網(wǎng)頁等等。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的閱讀文本幾乎都有一定的文本特征的體現(xiàn),高考閱讀理解中文本特征也非常常見。文本特征不僅可以吸引讀者的注意,更是作者和編者意圖的體現(xiàn)。研究表明,80%的英語閱讀理解過程是發(fā)生在讀前和讀中階段,是閱讀者利用標題、圖片、表格等文本特征以及文本自身來獲取意義的讀者和文本之間的交互過程(Mary 2010)。因此,利用好這些文本特征會使閱讀更加有效。
基于文本特征的閱讀策略是指閱讀者有意識地以文本特征作為工具和媒介的英語閱讀技巧。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擁有豐富的文本特征,如字體、字形、字號、字色、插圖、標題、小標題、圖表、邊框、項目符號等,這些文本特征不僅僅使我們的文本變得多姿多彩,還承載了很多的信息,為我們的閱讀提供很多外顯或者內隱的提示,體現(xiàn)作者和編者的一些意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文本特征達到更加高效的閱讀。
(一)利用文本特征激活背景知識
根據(jù)圖式理論(Scheme Theory)觀點,我們已有的知識會影響我們對新知識的習得。讀者對文章的理解是他們的語言知識和圖式指示相互作用的結果;讀者總是基于已有知識來理解新知識。任何形式的閱讀都離不開閱讀者的背景知識或圖式知識(王志兵2007)。因此,在閱讀進行之前利用視覺沖擊力明顯的文本特質激活閱讀者已有的背景知識,如相關的話題、體驗或者詞匯,可以使后面的閱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圖片是最能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眼球的文本特征,是在閱讀開始之前用來激活背景知識的最佳工具。以人教版必修1 Unit 1的閱讀課文Anne’s Best Friend為例。本文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描述了猶太女孩安妮一家在二戰(zhàn)時期不得不躲起來以躲避納粹迫害的故事。第二部分是一篇日記,描述了安妮在躲避了許久之后的心情。筆者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文中的兩幅插圖,設計了以下任務:
Look at Picture 1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圖1):
圖1
1.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At War)
2.Which war?(the Second World War,教師可以引導)
3.Who were these people?(Nazis and Jews)
4.How did they feel?(Possible answers:afraid,fear,frightened...)
5.Why were these people afraid?
(這些問題可以讓學生了解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幫助學生提取二戰(zhàn)中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歷史,使學生在閱讀第一部分故事背景的時候更加流暢。)
Look at Picture 2 and describe it,tak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to consideration(圖2):
圖2
1.Environment(key words:thunder,lightning,storm...)
2.Activities(key words:writing;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
3.Feelings(key words:frightened,feared,surprised...)
(學生對圖片的描述可能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能抓住這些關鍵詞。這一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第二部分安妮寫日記的背景,也在詞匯上做了一定的準備,如對天氣和情緒的描述。)
除了圖片之外,字體、字號、標題等也是激活背景知識的有效手段。
(二)利用文本特征進行預測
預測是最為常用的閱讀策略之一。利用文本特征對文本進行預測是指利用標題、插圖、圖表等文本特征對文本進行有根據(jù)的推測。預測活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愿望,帶著求證的心情進行閱讀,讓閱讀有更明確的目的;同時,科學的預測也能幫助學生進行閱讀理解。利用文本特征對閱讀文本的預測可以是多方面的。
1.對文章內容的預測
標題和圖片等都可以幫助閱讀者對閱讀內容進行有效的預測。標題往往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把標題作為閱讀的起點,引導學生讀懂標題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以必修2 Unit 1的閱讀課文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為例,筆者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前設計了以下頭腦風暴任務:
At the sight of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what questions come to your mind?
(學生提出的問題基本上圍繞兩個點“in search of”和“the amber room”展開,如:What was the amber room like?Who built it?When was it built? Why was it built?Why and how was the amber room lost?Did someone steal it?Has it been found?...)
此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本文可能會討論的內容。不論預測與實際的文本內容相符、相悖還是偏離,都可以啟動學生的思考,形成閱讀期待,帶著驗證的愿望進行閱讀,使后續(xù)的閱讀更加積極主動。
2.對文章體裁的預測
文本特征有時候還隱含了關于文章體裁的信息。文章體裁不同,相應的文章結構、寫作目的、表現(xiàn)手法以及語言特點等也會有所不同(陳玉松,2013)。讀者可以借助相對比較直觀的標題和插圖對文章體裁進行預測。如看到Journey down the Mekong,Sightseeing in London,A trip on the True North等標題再結合文章中出現(xiàn)的地圖、風景圖,我們不難預測此類文章為游記類文章。游記類文章往往以時間或者地點為順序,我們要關注的是“誰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以及所見所聞”。
閱讀First Aid for Burns,F(xiàn)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A few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等標題,結合文章的插圖,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基本上為說明描述類文章。此類文章語言準確,條理清晰,結構層次分明,讀者要關注的基本問題就是“是什么、怎么樣”。
Elias’Story,A sad love story,John Snow defeats“King Cholera”等屬于講故事的記敘文。我們要解決的是“Who,When,Where,What,How”這幾個問題。
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A pioneer for all,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r等標題配合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圖,我們可以預測這些都是描述人物的文章。閱讀這樣的文章,我們往往要抓住人物的中心特點以及圍繞這個中心展開的支持信息。
能識別不同的文章體裁也是高中英語新課標對讀的要求之一。如果能在閱讀之前識別閱讀文本的體裁,就更容易找到閱讀的入手點。
3.對作者態(tài)度的預測
作者的態(tài)度有時候也可以體現(xiàn)在文章的文本特征中,特別是文章的標題之中。忽視作者的態(tài)度會使我們的解讀產(chǎn)生偏離,不能抓住文章的主線。對文本的解讀是閱讀教學的起點(葛炳芳2013)。因此,正確理解作者的態(tài)度是至關重要的。
例如,必修4 Unit5的閱讀文本Theme Parksfun and more than fun是一篇介紹主題公園的文章。通過標題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通過本文想要傳達的不僅僅是“fun”,而是“more than fun”。也就是說,主題公園的教育意義才是作者想要強調的主題公園不同于一般公園的主要特征。因此,筆者在讀前可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How do you understand“fun and more than fun”?(因為有warming up部分的活動為基礎,學生基本上都能理解標題的含義:Theme parts are not only to entertain but also to educate.)
2.What does the author mainly want to convey in the passage—“fun”or“more than fun”?(通過這一問題讓學生知道主題公園的教育意義是作者想要強調的最大特點,也是我們閱讀的著眼點。)
簡單的兩個問題使我們的閱讀回歸正途。
(三)利用文本特征把握文章結構
崔剛、孔憲遂指出:讀者對語篇結構的熟悉程度,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語篇知識就是圖式理論中的形式圖示,可以有助于閱讀理解。對文章結構的把握可以幫我們更加清晰地梳理文章的脈絡,更加精確地定位文章的信息,幫助我們完成尋讀的任務。文本特征中的小標題、項目符號、背景色、邊框以及文字的各種變化都可以給閱讀者提供與文章結構相關的信息。
文本中的小標題和項目符號是幫助閱讀者把握文章結構最有效的工具。小標題往往概括了文本中每部分的主要內容,在人教版教材中也是比較常見的文本特征,特別是一些說明類的文章中。例如,必修3 Unit 1閱讀課文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由四個小標題和與之分開一行的首段和末段組成篇章,仔細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文章為總—分—總結構:首段、中間四種并列的節(jié)日、結束段。
除了小標題,其他的文本特征,如顏色、字體、線條等排版形式也可以讓我們對文章的結構一目了然。必修1 Unit 1閱讀文本Anne’s best friend通過明顯的排版把課文分成了兩個獨立的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第二部分為日記節(jié)選。必修5 Unit 5閱讀課文First aid for burns則是利用了字形(粗體、斜體)、字體顏色、字形大小、小標題、項目符號、編號等多種文本特征展現(xiàn)了文章的多層次結構。
(四)利用文本特征具體化抽象內容
文字的描述有時候顯得復雜而抽象,而圖片、圖表等能幫助閱讀者更加具體地感知文本的內容,使文字內容更加直觀,更易于理解。翻開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我們幾乎可以在每一篇課文中都能發(fā)現(xiàn)一些圖片,有人物圖、動物圖、風景圖、物體圖、情景圖、示意圖、地圖和數(shù)據(jù)圖等。這些圖片承載了大量與文本相關的信息,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尤其是對一些專業(yè)性強、學生比較生疏和抽象的話題的理解。
例如,必修5 Unit 1 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有一段關于John Snow對霍亂的傳播途徑進行調查的描述。由于對具體過程和結果的細節(jié)描寫較多,很多學生很難整體上把握文字表述的內容,所以編者很貼心地給我們配了一幅示意圖(圖3)。結合圖片,大部分同學都能很好地把握文本內容,并能根據(jù)圖片對實驗結果進行簡單的復述。
圖3
圖4
圖5
圖6
(五)利用文本特征關注文章重難點
文本特征是編者有目的的行為,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體現(xiàn)了作者想要強調的重點和難點。關注文本特征有時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讀文章的重難點。在人教版教材中,最明顯的用來強調文本特征的就是文本中的重點詞匯,它們都被設置成了黑體,引起學生對詞匯和詞匯使用語境的關注。對這些詞匯的關注已經(jīng)成為大多數(shù)學生的自覺行為。但是對于與閱讀理解相關的文本特征我們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夠的。例如,讀者在閱讀必修1 Unit 3 Journey down the Mekong的文章時會發(fā)現(xiàn)編者有意地將其中一個單詞變成了斜體:“The best way is always her way.”但是,很多老師對此采取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筆者認為,編者在此故意將“her”設置成斜體,顯然是有其意圖的。于是抓住這一文本特征,筆者設計了以下問題:
1.Who does“her”refer to?
2.Why do you suppose the editor uses the capitalized word“her”?
(讓學生注意到這一文本特征,明白其指代意義,并思考其作用。)
3.What does the author mean by“The best way is always her way”?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通過這一文本特征想要讀者關注的隱含意義。作者是要用這句話,特別是“her”這個詞來佐證上文提到的My cousin,WangWei,can be very stubborn.)
因此,關注與閱讀理解相關的文本特征會幫助我們的閱讀理解。除了設置斜體字,有時候編者還會對文本做出另外的改變來強調文本內容,突出一些重難點,比如排版、字體、字號、線條等。
以上是筆者在閱讀教學時利用文本特征實踐的閱讀技巧和策略。當然,對于文本特征的利用還可以體現(xiàn)在更多的方面,比如,文本特征可以幫助綜合文本內容(如,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一文中的圖片向我們綜合展示了文中所表述的生命發(fā)展的若干階段,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提供補充信息(如,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一文中的兩個圖表為文中的文字提供了更為具體的補充信息)等等。閱讀者如果能將這些文本特征在閱讀時好好利用起來,一定會使閱讀更加高效和流暢。
如何能讓學生自覺地去利用這些策略呢?我們注意到,當用母語進行閱讀時,我們都能自覺地利用文本特征幫助我們閱讀。但是根據(jù)轉移假說(Transfer hypothesis),由于語言能力的限制,母語的閱讀技巧并不一定能直接地轉移到外語的閱讀中去;特別是對于中、低程度的英語學習者,這種轉移更是艱難(David 2003)。因此,老師應對學生的閱讀策略進行一定的指導。研究表明,有效閱讀策略是可以教授的,并且學生也能從這種策略指導中受益(Thomas 2012)。
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要培養(yǎng)學生基于文本特征的閱讀策略可以嘗試以下的步驟:
1.識別(Identification)。教師幫助學生知道文本特征“是什么”。對文本特征的辨識是利用文本特征的起點。教師可以通過選取文本特征明顯和密集的閱讀材料,通過定義和舉例等方式向學生展示文本特征,在初始階段設計一些識別的任務,提供一些思維工具(thinking tools),如設計工作單(workcards/worksheets)。總之,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特征意識(awareness)。
2.認可(Recognition)。教師要讓學生明確“為什么”要利用文本特征,即基于文本特征的閱讀策略的重要性和對閱讀具體的幫助體現(xiàn)在哪里。學生只有認可了文本特征在閱讀中的重要性才能使他們的策略學習更具有目的性。
3.示范(Modeling)。教師要向學生展示如何利用文本特征進行有效的閱讀,這是讓學生掌握基于文本特征的閱讀策略時最為關鍵的一步。出聲思維(think aloud)示范策略是一種有效的示范方法(Mary,2010;Thomas,2012),即由教師或者同伴將使用這種策略時的思維過程具體地描述出來,讓學生明白“如何用,何時用”。
4.體驗(Experience)。體驗是閱讀策略培養(yǎng)的關鍵(葛炳芳2013)。任何策略的培養(yǎng)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要有意識地在平時的教學中督促學生使用策略,通過精心解讀文本,設計任務引導學生使用這些策略,給學生機會去感受和領悟策略,以達到鞏固和內化的目的,讓學生“常常用,習慣用”這個策略。
高中英語課程總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閱讀策略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如何有意識地使用閱讀策略是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方面,而文本特征是有效并且能夠利用起來的閱讀工具。利用好文本特征可以幫助閱讀者加強對文章結構的把握,提高他們的預測能力,激活更多的背景知識等,并進而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綜合閱讀能力,提高閱讀的流暢性。因此,基于文本特征的閱讀策略是廣大教師應該注意,并且要引導學生去注意的一種有效的英語閱讀策略。
引用文獻
陳玉松.2012.基于文本體裁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實踐[J].學周刊,(6):4-5.
陳永芳,龔曉靈,陳小燕,孫志成.2013.英語閱讀教學中的策略培養(yǎng):體驗與提升[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葛炳芳.2012.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改進策略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94-99.
葛炳芳.2013.英語閱讀教學的綜合視野:內容、思維和語言[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李紅梅.2011.重視閱讀策略培養(yǎng),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以高考題為例[J].英語教師,(9):11-16.
梁美珍.2014.基于課例的閱讀課教學有效性分析[J].中小學外語教學,(1):12-18.
王志兵.2007.關于運用閱讀策略培養(yǎng)高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教學行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
王澤鳳.2012.利用閱讀文本特征提升高中生閱讀課前預習能力[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12):42-43,55.
楊謝友.2012.巧用課文標題,優(yōu)化閱讀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8):16-19.
David,N.2003.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Mary,L.F.2010.Text Features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Sara,C.&Reinders,H.2013.Learner Strategies:a guide for teachers[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Thomas S.C.Farrell.2012.Planning Lessons for Reading Classes[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信息:314500,浙江省桐鄉(xiāng)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