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偉大時代的記錄者—紀念愛潑斯坦先生誕辰100周年
1944年,中外記者團訪問延安時,毛澤東接見了愛潑斯坦(前排右二)和其他外國記者
出席全國政協(xié)六屆會議的中國籍外國血統(tǒng)委員在一起(左起:李莎、陳必娣、愛潑斯坦、葉華、魏璐詩)
愛潑斯坦為新中國的對外英文刊物《中國建設》寫稿
愛潑斯坦在山西采訪當?shù)氐拿旱V工人
1、1985年4月20日,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祝賀愛潑斯坦70壽辰 圖/周幼馬2、1994年,愛潑斯坦與外國專家柯魯克(中)沙博理(右)在深圳參觀世界公園3、愛潑斯坦與保盟中央委員的后代,鄧文釗的兒子鄧廣殷、廖夢醒的女兒李湄、廖承志的女兒廖娟在香港為英籍保盟成員法朗斯掃墓
伊斯雷爾·愛潑斯坦(Israel Epstein)又名艾培,1915年出生于波蘭,自幼隨父母定居中國。1931年起在《京津泰晤士報》從事新聞工作。1937年任美國聯(lián)合社記者。
1938年愛潑斯坦應宋慶齡邀請參加了致力于爭取國際支持中國抗戰(zhàn)的組織—保衛(wèi)中國同盟,主持“保盟”對外宣傳刊物《新聞通訊》的工作,開辟了讓外國友人了解中國的新的傳播渠道。
1944年,愛潑斯坦參加了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突破國民黨的重重封鎖訪問了延安。他實地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和邊區(qū)軍民,寫下了幾十篇關于紅色中國的文章并在美英等國報刊發(fā)表,預言家式地向世界指出延安是未來中國的希望。
1951年應宋慶齡特別邀請,愛潑斯坦夫婦從美國重返中國,共同創(chuàng)辦英文刊物《中國建設》(現(xiàn)《今日中國》),以打破帝國主義的輿論封鎖,向世界介紹新中國的真實情況,爭取國際友人對中國的了解和支持。1979年以后,他擔任雜志的總編輯,1985年起擔任名譽總編輯直至逝世。愛潑斯坦對這份雜志傾注了大量心血,使之成為有著較大國際影響力的對外傳播品牌雜志,并首開中國外宣期刊本土化先河,成為首個落地對象國出版發(fā)行的中國期刊。
作為國際知名記者,愛潑斯坦一生都在努力向世界說明中國,他的著作《從鴉片戰(zhàn)爭到解放》、《人民之戰(zhàn)》、《未完成的革命》、《西藏的變遷》、《見證中國—愛潑斯坦回憶錄》等,忠實地記錄了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程,受到了國內(nèi)外的重視和好評,為溝通中外人民的了解和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