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益大
(一)
去年3月,在上海迎來莫奈畫展的時候,我寫了《等待梵高》,有意讓兩位印象派大師在我筆下會面。
較之梵高的一生窮困潦倒,莫奈是幸運的;較之莫奈的長壽,梵高的早逝更顯悲哀。正是兩個同時代藝術巨匠的不同遭遇,使人對他們各自的命運充滿好奇。
我對梵高的偏愛是顯而易見的。關于梵高的兩本傳紀,在我書柜里已經放了31年。多年來,我經常會無端想起梵高那些怪異的畫,有事沒事找來端詳一番,但至今未能解開其中的奧秘。
梵高是荷蘭人??珊商m明亮的天空,阿姆斯特丹街頭色彩絢麗的建筑,還有和風吹拂下水量充沛的運河,都無法與梵高陰沉灰暗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
荷蘭人的身高馬大,也與梵高的瘦弱矮小形成鮮明反差,或許只有他那雙對色彩格外敏感的藍眼睛,與后世同胞堪有一比。
我多次探訪阿姆斯特丹,流連忘返于古跡遍布的大街小巷,卻始終未有機會造訪梵高博物館。毗鄰市中心廣場的餐飲街總是人頭濟濟,隨便走進哪家餐廳永遠食客盈門,盡管那里的瓶裝水貴得驚人。這種場景與梵高當年食不果腹的窘境相去何遠。唯有花街紅燈區(qū)昏暗的燈光,依稀可以聯(lián)想起畫家在妓院消磨時的落魄樣子。
(二)
如同我此前說過的那樣,梵高始終是個與周圍世界格格不入的另類。并非他不想融入世界,實是世界不愿接納他。梵高短暫一生留下了數(shù)以千計的信件和數(shù)量可觀的畫作,結果卻是留下越多,謎團越甚。
深入探討研究梵高需要解謎之人。蘇格蘭作家兼記者肯·威爾基無意間成為解謎者之一,他以一本題為《我們有一樣的孤獨:梵高的愛與秘密》的著作,向世人揭開了天才畫家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跟著這位有著“藝術偵探”美譽的探秘者前行,我們終于找到了苦苦折磨梵高心靈的東西。
(三)
在所有關于研究梵高的文獻中,梵高通常被描寫為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憂傷”,這種氣質稟賦,顯然與其家族血緣息息相關。
威爾基的調查發(fā)現(xiàn),文森特·梵高有一個早夭的同名同姓哥哥。潛意識里,“梵高認為自己是那個悲傷的孩子的替代品”。據美國兒童精神病學專家研究,“那些被認為是一個死去孩子的替代品的人,猶如文森特,會過早地有死亡、疾病和自殘等傾向”,而且傾向于相信他們會在很年輕的時候死去。
更糟糕的是,梵高“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無情地剝奪了所有母愛的元素”。母愛的缺失,對他造成了莫大的傷害,阻礙他日后形成穩(wěn)定的性格。事實上,梵高自幼就是個內向、嚴肅、憂郁、不易相處的孩子。“他感到自己卑賤、孤獨、不受人喜歡且極端敏感”, “而被拒絕則導致他一直持續(xù)到成年期的抑郁性格”。
這種分析,也被梵高特立獨行的言行所證實。他不止一次地在信中訴說,“我的青春期陰霾、冷冽且了無生氣”,這促使他不斷地渴求被人愛,在屢試屢敗之后,加劇了梵高的精神危機。
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梵高對墓地有著近乎著迷的興趣,習慣性地把墓地當作旅行的目的地。從他的信中可以看到,梵高常會選擇墓地作為重聚之地,似乎“墓園不是一個尸體腐爛、埋葬的地方,而是生命從大地萌生的美麗之所”。
一張至今清晰可辨的人像照片顯示,鏡頭前13歲的梵高神情緊張,嘴唇緊閉,眼神焦慮不安。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幾乎是梵高日后一系列自畫像中,反復出現(xiàn)的驚恐、焦躁、呆滯面容的早期版。
(四)
與為數(shù)眾多的天才藝術家一樣,梵高一生備受病痛折磨。
無疑,梵高從一開始就是個情緒不穩(wěn)定的人,隨著職業(yè)安排和感情生活的波折與日俱增,他變得愈加不能行為自控。性情暴戾、舉止反常,在周圍人的眼里,他已然精神失常。在從早先一段黑暗的宗教歲月里掙脫出來后,他提出要與一個妓女結婚,父親震驚之余,甚至試圖把他送進精神病院隔離起來。
人生的不如意,常使梵高產生受迫害的幻覺,他最終決意到繪畫中去圓夢的選擇,既是這個走投無路的無業(yè)青年對藝術理想的癡迷,也是對俗世環(huán)境的逃避。而病魔加心魔的雙重糾纏,終于過早地結束了這個脆弱的生命。
(五)
在這個艱難掙扎的墜落中,有兩樣東西促使梵高偏離正常的軌道越走越遠,其一是苦艾酒,其二為梅毒。
流行于十九世紀法國的一種以苦艾草為原料釀成的苦艾酒,后來被證明會導致人的視神經錯亂,并造成大腦精神問題。梵高嗜酒成性,只要有可能總以苦艾酒消愁解悶。威爾基在書中認為,正是嚴重的酒精中毒,加劇了梵高后期的癲狂狀態(tài),不但因此與好友高更爆吵至不歡而散,還在瘋狂中割掉了自己半個耳朵。
我不會喝酒,從未體驗過醉酒時的半真半幻是一種什么感覺。如果苦艾酒果真毒害了梵高的神經,那么醉眼朦朧中的星空、云彩、麥田、烏鴉、荒野、柏樹、向日葵、咖啡屋等等,是否都會扭曲變形成為“死亡的符號”,乃至幻化為常人難以理解的天堂或者墳墓?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從梵高留下的諸多畫面中,確實聞到了死亡的氣息。
苦艾酒在法國早被禁止,而梵高在奧維爾麥田里那顆射向自己的子彈,卻再也無法挽回一個天才的離去。
(六)
與苦艾酒相比,梅毒纏身一直是梵高難以啟齒的致命疾患,其命運的跌宕劇變也由此而起。
在給胞弟提奧的無數(shù)信件中,梵高經常抱怨健康不佳,卻從未提及過自己染上梅毒。這在以道德評判這種疾?。ê荛L時間里,梅毒被烙上了罪惡和恥辱的印記)的當時是不難理解的。在后來梵高家族為尊者諱的遮遮掩掩中,威爾基通過一系列周密的考查,確信梵高飽受梅毒之苦由來已久,其作品中揮之不去的死亡魅影與此休戚相關。
威爾基認為,梵高在安特衛(wèi)普時性格上的改變,他第一次以自畫像形式突然出現(xiàn)的內省,他對死亡的關注,恐怖的骷髏畫的出現(xiàn),以及他對提奧表達的害怕在自己才華被認可之前就變瘋或死掉的恐懼,“這一切一定跟他發(fā)現(xiàn)自己得了梅毒——以及這種病最終會影響他的大腦有關”。
(七)
在青霉素發(fā)明之前,梅毒是一種不治之癥,由梅毒引發(fā)的精神崩潰致幻致瘋致命。根據《我們有一樣的孤獨》提供的資料,我感覺,梵高最后的自戕,既包含著對人生失意的絕望表達,更是瞬時精神妄想癥發(fā)作的結果。
不可思議的是,威爾基的披露使我第一次搞明白,梵高在奧維爾的田野上向自己開槍后,居然獨自走回下榻的旅館,而且在回答旅館老板詢問時表示,“我對自己開了槍,希望我沒有搞砸”,還說“我有自由對我的身體做任何事情”。顯示梵高在彌留之際,神智清醒,且坦然接受既成事實。
該書最震撼人心的發(fā)現(xiàn),莫過于梵高家族是一個有著遺傳性精神不穩(wěn)定癥狀的家族。其后果十分可怕,如醫(yī)學專家所言,“在這位病人身上發(fā)生的事情,將會持續(xù)發(fā)生在他家族的部分成員身上”。
梵高自殺身亡后,其弟弟提奧在半年后也因梅毒引發(fā)的麻痹性癡呆而離世;他最小的弟弟科爾,后來在南非戰(zhàn)場上自殺;梵高最愛的妹妹薇兒因強烈的自殺傾向被送進療養(yǎng)院,從此未走出那里,直至39年后死于其中;梵高的姨媽是名癲癇病患者。梵高家族中的其他成員,還有很多精神困擾的先例。
藝術家個體的生理和心理之疾,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其藝術創(chuàng)作?這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而今天我們能對梵高隱秘的人生有新的了解,這是不能不感謝威爾基的辛勞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