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無理由離婚”時代的來臨,離婚變得異常簡單,我的婚姻我做主,這不啻為社會的一大進步。
然而,婚姻非兒戲,不是一家人,不走一家門,婚姻的神圣感不亞于生兒育女。雖說結婚、離婚自由被寫入憲法,但過去國人離婚比結婚難多了,想離得經過單位層層調解,許多人怕丟人,只好將錯就錯湊合著過。實在過不下去了,也得弄個頭破血流,砸得鍋損碗碎,最好制造幾起家庭暴力,如此組織才肯出面給你開據(jù)一紙調解無效的離婚證明,從此天各一方,老死不相往來。
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山下鄉(xiāng)那會兒,離婚雖然難,但離婚率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個小高峰。中國自古受累于政策,但也從未放棄過鉆政策的空子。上山下鄉(xiāng)中后期,出臺過一項“身邊留一個” 的政策,即所謂獨子可以不下鄉(xiāng),和抓壯丁時期一樣,獨子可以免充軍。不少家庭便開始琢磨如何應對這項“惠民政策”。惟有離婚,孩子每人帶一個,這樣就可以合理逃避被發(fā)配到廣闊天地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下離婚容易得連筷子都不用摔就可以當天了結。據(jù)《北京青年報》報道,4月18日是南京市規(guī)定的小升初跨區(qū)借讀生回原籍登記的第一天,在不允許跨區(qū)擇公辦學校的嚴規(guī)下,名校云集的鼓樓區(qū),報名的人特別多。不少家長拿出了近期才辦的離婚證,有的還是登記前一天才離的婚,帶著孩子遷回住在名校學區(qū)房的父母家。這是有意在可憐天下父母心呢?還是無意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短缺?著實說不清,道不明。
資源的短缺和失衡,以及各項政策的隨機性,導致人們放棄尊嚴,離婚不離家地鉆政策的空子。為了合理避稅,以離婚來應對,將名下的房一拆為二;為了出國而不影響另一方的仕途,以離婚來應對,你做你的官,我出我的國。國人在對付政策上無所不用其極,失去底線的婚姻走到這份上,有如一貼狗皮膏藥,哪里需要往哪貼。
最讓人困惑的是,如今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偉大,什么是無恥?什么是奉獻,什么是無奈?已經失去衡量的標準,我們萬事逐利的惡劣秉性已然滲透到了子孫后代的血液中,卻沾沾自喜地自以為是。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