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欣湖北鄂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 鄂州 436000
LTG與OXC單藥治療兒童部分性癲癇的療效和安全性對比
曹 欣
湖北鄂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 鄂州 436000
目的 對比在兒童部分性癲癇應用拉莫三嗪(LTG)與奧卡西平(OXC)單藥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60例兒童初診部分性癲癇患兒,隨機分為A組與B組,每組30例,分別給予LTG與OXC單藥治療,對比2組患兒治療1a后臨床療效、對腦電背景活動的影響、腦電圖間歇期癇性放電(IEA)改善情況及藥療安全性。結果 A組治療總有效率與IEA改善總有效率分別為83.33%、66.67%,略高于B組的80.00%、60.00%,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腦電背景活動α波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B組治療后的腦電背景活動θ波、δ波頻率均顯著升高,治療前后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兒治療期間所發(fā)生嚴重的不良反應均較輕微,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拉莫三嗪與奧卡西平治療兒童部分性癲癇患兒,均有確切的臨床療效,可有效改善腦電圖間歇期癇性放電,且藥療安全性相當,但LTG對患兒的認知功能、腦功能等影響更小。
部分性癲癇;兒童;拉莫三嗪;奧卡西平;安全性
癲癇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腦功能障礙疾病,約66.67%的癲癇患者為兒童,對其身心健康均造成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上治療兒童部分性癲癇患兒主要采用藥物治療法,在進行藥物選擇時,不僅需要分析治療效果、藥療對患兒認知功能的影響,包括對腦電背景活動的影響、腦電圖間歇期癇性放電(interictal epileptiform activity,IEA),還需要考慮藥療安全性。隨著新型抗癲癇藥的不斷研發(fā)與應用,兒童部分性癲癇患兒的藥療效果及用藥安全性均得到明顯的改善[2]。本研究對臨床上應用較廣的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與奧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單藥治療兒童部分性癲癇患兒的效果及安全性進行對比分析,旨在為臨床藥物的選擇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1-10-2013-10我院收療的60例兒童初診部分性癲癇患兒為研究對象,男35例,女25例;年齡6~14歲,平均(9.23±1.35)歲;部分性癲癇繼發(fā)全面強直-陣攣發(fā)作40例,復雜部分性癲癇11例,簡單部分性癲癇9例。納入標準:(1)符合國際抗癲癇聯(lián)盟1981年制定的癲癇發(fā)作的國際分類及1989年年制定的癲癇及癲癇綜合征的國際分類中關于兒童初診部分性癲癇的診斷標準;(2)發(fā)作次數(shù)≥2次,腦電圖診斷結果為局限性癇性放電;(3)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使用過抗癲癇藥物者;(2)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者。將60例患兒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組與B組,每組30例,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用藥方法 A組給予LTG(規(guī)格:50mg×30片)單藥治療,首先給予服用劑量0.3mg·kg-1·d-1,第3~4周,增加服用劑量至0.5mg·kg-1·d-1,隨后隔1~2周(增加劑量時間為8~12周)增加服用劑量0.5mg·kg-1·d-1,2次/d,直至患兒癲癇發(fā)作得到控制,目標服用劑量為2~5mg·kg-1·d-1。B組給予OXC(規(guī)格:150mg×50片)單藥治療,首先給予服用劑量8~10mg·kg-1·d-1,隨后每隔7~10d增加服用劑量8~10mg·kg-1·d-1,2次/d,直至患兒癲癇發(fā)作得到控制,目標服用劑量為20~30mg·kg-1·d-1。2組均治療1a。
1.3 腦電影響觀察及腦電圖描記方法 2組患兒均于治療前、治療后1a末進行視頻腦電圖檢查,參考電極為左、右乳突。采用人工計數(shù)法對患兒閉目、清醒、躺臥及安靜等狀態(tài)下腦電圖0.5h內癇樣放電的數(shù)量。以治療前0.5h內的癇樣放電數(shù)量為基數(shù),將治療后1a末的癇樣放電數(shù)量與基數(shù)進行比較。
1.4 觀察指標與評定方法 2組患兒治療1a后臨床療效、對腦電背景活動的影響、腦電圖間歇期癇性放電(IEA)改善情況及不良反應。其中,臨床療效的評定以癲癇發(fā)作頻度減少率作為評定標準[3],控制:癲癇發(fā)作停止;顯效:發(fā)作頻度減少>75%;有效:發(fā)作頻度減少50%~75%;無效:發(fā)作頻度減少<50%或出現(xiàn)增加。IEA改善療效評定以癲癇波減少程度作為評定標準[4],控制:癲癇樣放電完全停止;顯效:癲癇樣放電在75%以上;有效:癲癇樣放電在50%以上;無效:癲癇樣放電減少<50%或出現(xiàn)增加。對腦電背景活動的影響,以腦電背景活動α波(頻域范圍:8~12Hz)、θ波(頻域范圍:4~7.8Hz)、δ波(頻域范圍:0.5~3.8Hz)頻率變化作為觀察指標。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療效比較 A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3.33%,略高于B組的80.00%,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n(%)]
2.2 2組患兒IEA改善情況比較 A組IEA改善總有效率為66.67%,略高于B組的60.00%,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2組IEA改善情況比較 [n(%)]
2.3 2組對腦電背景活動的影響情況比較 2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腦電背景活動α波頻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B組治療后的腦電背景活動θ波、δ波頻率均顯著升高,治療前后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兒對腦電背景活動的影響情況對比(±s,Hz)
表3 2組患兒對腦電背景活動的影響情況對比(±s,Hz)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θ波nα波 δ波2.25 9.783.42 B組 30 10.181.32 9.821.22 14.675.31 18.695.12#8.072.30 9.763.3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組 30 10.091.44 9.921.38 14.015.21 15.106.20 8.81 #
2.4 安全性對比 A組2例出現(xiàn)嗜睡,1例皮疹,1例手麻,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3.33%;B組2例出現(xiàn)記憶力下降,1例皮疹,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0%;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不良反應均較輕微,持續(xù)0.5~2個月后,未給予特殊處理,癥狀自行消失,未中斷治療。
癲癇是一種的短暫性腦部功能失調疾病,是常見的一種兒童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一般持續(xù)時間可達1h以上,以部分性發(fā)作最常見。在傳統(tǒng)治療兒童部分性癲癇中,卡馬西平被認為是首選治療藥物,其療效顯著,大部分該類疾病新診斷患兒單用該藥物治療后,均能停止癲癇發(fā)作,但卡馬西平仍存在對腦電背景活動影響大、治療窗窄、不良反應多等弊端[5]。隨著新型抗癲癇藥物的不斷研發(fā)與推廣,藥療有效性、耐受性均得到更好地保證,兒童部分性癲癇患兒的治療有了更多的選擇。
LTG與OXC均是新型抗癲癇藥物,LTG是葉酸拮抗劑,既可添加其他藥物治療癲癇,亦可以單藥治療。有研究[6]發(fā)現(xiàn),采用LTG治療兒童部分性癲癇患兒比卡馬西平的療效更顯著,減輕了對患者肝腎功能的影響,且可促進患者認知功能的提高。而OXC是一種卡馬西平的10-酮基衍生物,可對鈉離子通道產生阻斷性作用[7],進而達到抗驚厥效果。已經有研究[8]證實,采用OXC單藥治療癲癇的療效可與丙戊酸鈉、卡馬西平等藥物相當,但治療耐受性優(yōu)于卡馬西平。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A、B 2組在治療總有效率、IEA改善總有效率等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LTG與OXC治療兒童部分性癲癇患兒的療效相當。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認為,患兒的認知功能、腦功能與腦電背景活動的變化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因此,抗癲癇藥物對患者腦電背景活動的影響情況逐漸得到學者的關注。本研究發(fā)現(xiàn),B組治療后的腦電背景活動θ波、δ波頻率均顯著升高,治療前后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A組治療前后的α波、θ波、δ波頻率均無顯著的改變,這在顧教偉等[9]研究中得到了證實,提示,LTG 比OXC對患兒的認知功能、腦功能等的影響更小。從藥療安全性方面分析,2組患兒治療期間所發(fā)生嚴重的不良反應均較輕微,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差異不顯著,說明LTG與OXC的用藥安全性均較高。
總之,采用拉莫三嗪與奧卡西平治療兒童部分性癲癇患兒,均有確切的臨床療效、有效改善腦電圖間歇期癇性放電,且藥療安全性相當,但LTG對患兒的認知功能、腦功能等的影響更小。
[1]魏一芳,龍瑞芳,張渺,等.特發(fā)性癲癇兒童有無癇性放電與認知功能的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21):73-75.
[2]王鋒,于靜.奧卡西平治療兒童癲癇部分性發(fā)作的臨床效果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4,12(4):450-452.
[3]朱軍,葉興榮,王愛茹,等.奧卡西平與左乙拉西坦治療新診斷部分性發(fā)作癲癇患兒的療效分析[J].安徽醫(yī)學,2012,33(11):1 468-1 470.
[4]Klem GH,Luders HO,Jasper HH,et al.The ten-twenty electrode system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J].Electroencephalogr Clin Neurophysiol Suppl,1999,52(1):3-6.
[5]楊理明,陳波,寧澤淑,等.常規(guī)治療聯(lián)合拉莫三嗪對兒童難治性癲癇生活質量的影響[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4,12(2):287-289.
[6]Hwang H,KimH,KimS H,et al.Long-termeffectiveness of ethosuximide,valproic acid,andlamotrigine in childhood absence epilepsy[J].Brain Dev,2012,34(5):344-348.
[7]王勇,顧教偉,王大斌,等.拉莫三嗪與奧卡西平單藥治療學齡期兒童原發(fā)性部分性癲癇對腦電活動的影響[J].湖北醫(yī)藥學院學報,2012,31(6):475-477.
[8]張瑞曉.奧卡西平治療兒童癲癇64例[J].山東醫(yī)藥,2014,54(8):104-105.
[9]顧教偉,王大斌,王勇,等.LTG與OXC單藥治療兒童部分性癲癇的療效和安全性[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3,24(3):332-334.
(收稿2015-02-12)
R742.1
A
1673-5110(2015)21-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