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杰
中國大陸游客購買力之強,令外人瞠目。據(jù)說,保守估計2014年的國慶僅在韓國就有大約八千萬美金的消費,折合人民幣接近五個億。所以近鄰韓國、日本,以及稍微遠一點的新加坡、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包括我們自己的臺灣和香港,都鉚足勁,備足貨,使出渾身解數(shù),迎接出手大方的大陸游客。
現(xiàn)在最為得意的是韓國人,趁著各種復雜關系尚未理順的當口,韓國成為中國大陸游客首選的旅游目的地。不知我們掌握的這個數(shù)字是否準確,2014年到韓國旅游的中國大陸游客很可能已超過一千萬人次。韓國總人口四千多萬,一下子涌進這么多人,吃喝拉撒睡,全是經濟和效益,商家賺個盆滿缽滿。
中國游客最喜歡光顧的樂天免稅店,前三個季度的銷售總量有53%是中國游客消費,去年是45%,增速之快令人瞠目。要知道現(xiàn)在國內大型的百貨商場日子并不好過,銷售量每況愈下,很多已經開不下去了。樂天百貨卻能逆市而上,靠著中國大陸游客的頻頻光顧,小日子過得十分瀟灑。
我也是一個瘋狂的海外購物者,無論到什么地方去,回來的行李一定是達到航空公司要求的最高限。我一直在想,買這么多東西干嘛,都是一些必需品,或者是自己喜歡的藝術品嗎?真不一定。
國人瘋狂購物的潛意識,其實還有不少陋習在作祟,比如從眾心理,你買我也買;攀比心理,你有我也得有。
2004年春天,我們一行20人到希臘考察雅典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籌備情況,之后又到了埃及和土耳其。這三個國家都是世界文明的發(fā)祥地,所以有很多帶著國家文化文明標志的紀念品。我喜歡收藏世界各地的紀念盤子,有瓷質的、銅質的、木質的,只要具有明顯的地域標志,都會買幾個。現(xiàn)在我已經有幾百個世界各地的紀念盤,家里弄得有點像一個微型的盤子博物館。
那次在希臘、埃及和土耳其,我總共買了22個形狀、故事、材質不同的盤子。我這一出手,跟著出手的弟兄們就多了,其中一位北京仁兄,開始是我買他也買,后來我不買了他還買,僅在埃及一地就買了十幾個盤子,數(shù)量遠比我多。
隔了幾年,我問他在國外買的盤子如何放置,這仁兄才恍然大悟,對了,我的那些盤子呢?回家翻箱倒柜,犄角旮旯都找了,問詢夫人,人家的回答是,看你也沒把這些盤子派上用場,我送朋友了。
還有廣州的一位朋友也是利用出國之際,帶回不少各國紀念盤,他聽說我收藏各國紀念盤子,就有意把自己的藏品送給我。他也是買了很多,開始還非常稀罕地掛在墻上,或是擺在書房、辦公室,后來越集越多,就沒地擺了,居然成了負擔。干脆收拾起來,買了幾個整理箱,讓這些當年好不容易從海外背回來的寶貝進了箱,成了真真正正的“收藏品”。如今,“收藏”也沒地方了,所以就尋思著找個喜歡的人送出去。
從眾心理,隨大流,別人怎么著我就怎么著,形成扎堆買東西,甚至搶購之熱潮。在一些機場的免稅店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旅行的時候沒有買很多東西,因為那時候大家的頭腦還是清醒的,無關緊要的東西盡量少買。但是到了機場免稅店,再不買就只能下次的念頭突然升騰,如果這個關鍵時刻有一個人當了“帶頭大哥”,其他人肯定毫不猶豫。而且你買什么他就買什么,你比我多買了,我回頭一定要補上。此時,東西本身的價值和實用性被沖動的頭腦沖得七零八落,買,必須買。于是,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出國凈買了一些沒用的東西回來,純粹浪費。
沖動是魔鬼,出國購物同樣受到沖動的驅使。很多人不是手里有多少錢,而是亂花錢。我就親眼所見,一位大爺本來已經買了不少紀念品,當看到同伴在買洋酒時,自己的手癢癢了,別人買了兩瓶酒他也選了兩瓶。其實老人囊中羞澀,掂量著酒,摸索著口袋,最后還是讓導游替他付了錢,嘴里還直嘟囔,回去讓我孩子還你錢。問是否知道這是什么牌子的酒,哪里生產的,老人只是憨憨地笑:“一塊來的買,我就買了”。
從眾心理導致亂花錢,而有些人買東西則是一種攀比的心理,甚至有虛榮和炫富的動機在其中。有一種人是盲目的崇洋媚外,老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只要不是made in china,什么都是好的。還有一種是認為自己占了便宜,只是聽人家說這個東西比在國內便宜,覺得不買就吃虧。
我們一直倡導理性消費,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就是有用就買,沒有用就不買。
這方面外國人做得更加理性,實用性是他們的第一選擇,一般情況下既不看是哪里制造的,也不太注重牌子。像女性喜歡的裝飾品,項鏈、手鏈、耳環(huán)、戒指,在我們這里材質首先被重視,黃金要看含金量,玉石翡翠之類又分A貨和B貨。國外的消費者則更看中樣式,是不是適合自己。
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的媳婦希拉里,是一位很有男人緣的女強人,對自己的著裝和裝飾品也十分講究。在希拉里任美國國務卿期間,她身上的那些飾品引起了大眾的猜測,到底是真品還是仿品,如果是真品又價值幾何。后來希拉里知道了大家的心思,在一個非正式場合解開了這個謎底:全是一般材質的裝飾品,價格最高的也就是三十多美金,折合人民幣200塊錢左右。如此呼風喚雨的希拉里戴的飾品都是好看而已,沒什么經濟價值,可一點也沒有降低這位偉大女性的品格。相反,很多人穿金戴銀,腰上別著價值不菲的和田玉,手上纏著頂級翡翠,戒指、耳環(huán)鑲嵌藍寶石、紅寶石,給人的感覺卻是俗不可耐。
出國旅行已經成為中國人說走就走的平常事,近幾年出境人次的增長率都保持在兩位數(shù)以上。與此同時,龐大的旅游團隊也成為強大的消費群體,從世界頂級的奢飾品到價格低廉的澳大利亞羊油,都是中國游客的掃貨目標。
羅瓦涅米是一個坐落在北極圈上只有三萬人的芬蘭小城,有號稱世界上最北端的麥當勞店,當然最為出名的還是距離這里只有三十多公里的北極村。傳說圣誕老人就是誕生在這里。所以每到圣誕節(jié),全世界各地的人都會涌進北極村,與圣誕老人一起狂歡。
我們到達北極村的時間是四月底,距前一年的圣誕節(jié)過去很長時間了。但是,圣誕節(jié)時制作的巧克力還有部分沒有賣出去。
過期商品打折是國外商家的常態(tài),北極村的巧克力也是在不斷地被打折,那時候已經到了一大盒兩歐元,折合人民幣不到二十元。據(jù)知情者說這一大盒在國內,至少要二百元人民幣,即使在機場免稅店也要十歐元。在經過了分析動員以及短暫的猶豫之后,一股強大的瘋購開始了。你一盒他兩盒,此起彼伏,直到服務人員非常抱歉地做出已經沒有的樣子,大家才十分遺憾地,也是十分滿意地提著從北極村購買的圣誕巧克力,打道回府。
想想,這樣便宜的東西帶回國送人,那是十分劃算和體面的事,何樂而不為。
中國人的“禮尚往來”,也是國人瘋狂購物的一個原因,雖說出國不再像先前那樣受人關注。但畢竟是出了一趟遠門,同事和親朋好友見面免不了問候一番。此時,送一個大老遠帶回的小禮品,理所當然。
本人亦如此,每次出去除了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還得數(shù)著人頭帶些拿得出手的紀念品。像巴西的國家足球隊隊服,新西蘭的兒童奶粉,阿根廷的馬黛茶,我都是成打地帶。
現(xiàn)在想,真是要推崇老外的消費習慣,有用的買,沒用的盡量不買,自己喜歡的買,不喜歡的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