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老泉州人的記憶里,泉州是這樣小小的一方土地:往南到聚寶街,往北到現(xiàn)在的朝天門附近,出了西街靠近西郊的地方就是最西邊,往東就到東門頭。老泉州人會習慣以“東南西北”四個古城門來形容在泉州的方位。而在這方小小的市區(qū)里,過去基本上沒有高于六層樓的建筑,紅磚厝、石頭房子構(gòu)成了這座城市的主體。人們習慣在小巷里穿梭,在不超出四車道的市區(qū)主干道里,慢悠悠地匯入往來的車流之中。
“海絲”文化對于泉州建筑的影響,有不少便體現(xiàn)在這老城區(qū)里的紅磚厝和石頭房中。關(guān)于采用紅磚建造房子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是“海上絲綢之路”引進了紅磚文化,因為泉州紅磚的尺碼與古羅馬、古波斯傳統(tǒng)建筑上的紅磚規(guī)格十分相似。蔡永輝教授最早從晉江搬來泉州時,他還是個懵懂的少年。他對于閩南建筑的看法,除了作為一名畫家對建筑的審美以外,談到更多的是留存在記憶中濃濃的人情。當時蔡永輝一家租住在聚寶街的基督教聚寶堂對面,他們所居住的房子是南洋華僑回鄉(xiāng)蓋起來的紅磚厝,也就是泉州俗稱的“番客樓“,因為都是租戶,房客與房客之間的關(guān)系親切而緊密。在搬離聚寶街之后,蔡永輝還時常回憶起童年住在老厝中的時光。
除了紅磚厝,在現(xiàn)在已經(jīng)并入豐澤區(qū)的蟳浦村里,隨處可見的蚵殼厝同樣是海絲遺留下的見證。相傳當時的商船出海時總是會滿載貨物,返程時因為物品銷售一空,船身重量減輕,不利于遠洋航行,當時的船員便用海蠣殼來填充船身,增加船的重量以便應對在海上發(fā)生的各種突發(fā)狀況。回到泉州之后,這些被帶回來的海蠣殼又被用于房屋的建筑。有不少蚵殼厝同時結(jié)合了民間建筑的特點,在同一棟房屋中,既有“出磚入石”的建筑手法,又有紅磚厝的痕跡,星星點點的海蠣殼點綴其中,即便放在世界建筑史中都獨樹一幟?,F(xiàn)在到蟳浦村中去,還有大片的蚵殼厝,有不少老人因為一生都居住在蚵殼厝,反而不習慣搬入現(xiàn)代商品房中。
海上通商貿(mào)易對于建筑的影響,不僅僅體現(xiàn)在民居上。位于泉州與惠安交界的洛陽橋,以及位于晉江安海的安平橋,同樣是橋梁建筑的體現(xiàn)。為適應貨物轉(zhuǎn)運、商民往來的需要,公元11至13世紀出現(xiàn)修建石橋高潮。據(jù)乾隆《泉州府志》記載,泉州歷代造橋260座,宋代就有105座,其中就包括了安平橋與洛陽橋。
然而對于蔡永輝來說,建筑之美更多地有賴于人的氣息,同樣是被海絲文化所影響的建筑,與洛陽橋、安平橋相比起來,他更喜歡帶有濃濃人情味的老建筑。在他看來,存在于市井之中的建筑是有生命力的。在他所創(chuàng)作的《惠女阿芳》系列漫畫中,也出現(xiàn)了老建筑的身影。他時常來到西街,看看他所喜歡的紅磚厝,畫畫他喜歡的“番客樓”,在川流不息的人潮與車流中,一站就是許久。他說,歷史是孤立的,只有摻雜了人情的建筑才是活的。正如同“海絲”不是死的,而是一種情感的鏈接,因為建筑有人居住,于是這段歷史也成為了日常的一部分,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中自然地傳承下去。
洛陽橋
洛陽橋古稱“萬安橋”,位于鯉城區(qū)城東鄉(xiāng)橋南村與惠安縣洛陽鎮(zhèn)交界處的洛陽江上。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至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蔡襄兩知泉州時主持興建,歷時6年零8個月。洛陽橋創(chuàng)造了“筏形基礎”、“種蝸固基”和“浮運架梁”等先進技術(shù),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由于海外貿(mào)易的興盛,陸地貨物的運輸也變得日益重要。自從洛陽橋建成之后,南來北往的官紳商賈運輸貨物,再也不用受制于湍急的洛陽江。
由于洛陽江邊現(xiàn)在廣泛種植紅樹林以調(diào)節(jié)生態(tài),河道變窄,江水也遠不如之前的湍急,現(xiàn)在的洛陽橋便成了周邊居民納涼散步的好去處。每逢夏夜,橋邊巨型蔡襄石像下大排檔便漸次亮起燈光,骰子互相撞擊的聲音夾雜著閩南話的猜拳聲,構(gòu)成了一幅閩南生活的市井圖像。
安平橋
安平橋位于晉江縣安海鎮(zhèn)西畔與南安水頭鎮(zhèn)交界處。因為橋長約五華里,又被稱為“五里橋”。安平橋修建于南宋紹興八年,耗時十四年才建筑完成。
作為中世紀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安平橋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中,承擔著陸地運輸?shù)闹匾饔谩V型な涕郝?lián)“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說明了安平橋的雄壯與偉大。據(jù)明代《安海志》稱,古時安海人善于漂洋過海發(fā)展海上貿(mào)易,宋元時期,“商則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這都說明了宋時安海海外通商之繁榮景況。安平橋的興起更是當時海外交通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繁榮的實物標志,同時也能從中看出泉州勞動人民的建筑智慧。
蚵殼厝
蚵殼厝即用蚵殼建造的房屋,是泉州最為特殊的建筑之一,在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帶均有分布。蚵殼厝也是“海絲”文化遺存的最佳見證。相傳古時商船出海,所攜帶的貨物販賣一空之后,為了防止遠洋航運中因為船體較輕而遇到突發(fā)事件,便從當?shù)厝眚職ぴ黾迂撝亍6\輸回來的蚵殼則用于當?shù)胤课莸慕ㄖ?,既?jié)省原材料又美觀大方。
當?shù)厝耸膀職ぐ韬D嘀荻樱ㄆ鹨蛔尿職へ?,是我國東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貝飾古民居。蚵殼厝的建筑技巧,結(jié)合了閩南傳統(tǒng)建筑的多種元素,其建筑的巧妙與精湛,是東南沿海甚至在內(nèi)地都絕無僅有的一種建筑形式。前些年,許多位于東海法石村的蚵殼厝在拆遷中消亡,現(xiàn)在只能在蟳埔看到蚵殼厝的蹤影。雖然村子里新蓋起了許多現(xiàn)代的小洋樓,但是老式的蚵殼厝依然居住著許多當?shù)卮迕?,尤其是在蚵殼厝里居住了一輩子的老人家,對于他們來說,蚵殼厝是他們生活里永遠的寄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