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布
行走在陳爐,身體就置身于一個陶瓷的世界——腳下踩著瓷,眼前掛著瓷,頭頂懸著瓷,左邊一摸是瓷,右邊一摸還是瓷,陜西陳爐古鎮(zhèn)的肌肉、骨骼、神經完全由瓷而構架。
源自唐代的“西域法拉利”生產線
眾所周知,在英文里“瓷器”與“中國”同為一詞。足見這項古老的發(fā)明是如何與中華文化息息相關。從唐代開始,對于西域的“高富帥”而言,一只優(yōu)質的中國瓷盤就大致相當于今天的一輛法拉利跑車。
爐火千年不絕的陳爐是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交界的一個鄉(xiāng)土小鎮(zhèn),也是中國北方最著名的民窯——耀州窯的延續(xù)者。所以不妨把陳爐理解為一條運轉了1400多年的“法拉利生產線”。陳爐的工匠們至今還仍用代代相襲的最原始工藝做著手中的“玩意兒”和土為坯,轉輪就制。
從陜西銅川的老城區(qū)出發(fā),順一條并不寬綽的公路繞著土塬盤旋而上,就一路開到了古鎮(zhèn)的中心。站在高處端詳,古鎮(zhèn)就坐落在四面環(huán)山的大山坳里,東、南、北三面高,西面低,像極了窯爐的形狀。除了西面沒有人居住外,其他三面都一層層、一排排地住滿了人家。
漫步在這樣一個渾身透著陶瓷智慧的古鎮(zhèn)里,到處能看到用廢棄陶罐壘起的院墻,四下都是用碎瓷鋪成的小路,院門前也總安放著瓷墩供人休憩。邊走邊拍,一不留神竟站在了誰家院頂,原來這就是陳爐典型的建筑風格——窯上疊窯。
“罐罐壘墻”也是陳爐的一絕,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用燒制瓷器廢棄了的“匣缽”或燒壞的瓷盆瓷罐,堆起院墻,甚至壘廁所。隨著陽光的角度變化,這些墻壁散射出不同的色彩光芒,儼然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行走在陳爐,身體就置身于一個陶瓷的世界——腳下踩著瓷,眼前掛著瓷,頭頂懸著瓷,左邊一摸是瓷,右邊一摸還是瓷,陳爐古鎮(zhèn)的肌肉、骨骼、神經完全由瓷而構架。鋪在路上的那些被無數(shù)雙鞋磨了一遍又一的瓷片正是中國千年陶瓷文化的寫照,在一條排水渠邊,上千年來堆積的瓷片從溝底溢到了溝上邊,陳爐人燒瓷的歷史一層一層一代一代一年一年安靜地堆放在這兒。
賈平凹對此曾寫道:“就這樣層層疊起來,可謂人上有人,巷上有巷,墻壁是瓷的,臺階是瓷的,水溝是瓷的,連地面也是瓷片兒豎著一頁一頁鋪成的。站在這里,一聲吶喊,響聲里便有了瓷的律音,空清而韻長,使人油然想起古羅馬的城堡。”
東方古陶瓷生產活化石
陳爐先民何時壘窯燒瓷無人得知,但據(jù)陳爐窯神廟的梁間板記載,陳爐地區(qū)燒制陶瓷的歷史可上溯到1400多年前的北周時期,后經唐宋至明、清連綿不斷。陳爐古鎮(zhèn)是宋元以后耀州窯唯一尚在制瓷的舊址,作為陜西乃至西北最大的制瓷窯場,它被譽為“東方古陶瓷生產活化石”。
這個千年古鎮(zhèn)幾乎家家戶戶都是世代制瓷高手,沒有蓋子的倒流壺、永遠倒不滿水的公道杯、千杯不醉的酒壺等一件件看似神秘離奇的青瓷物件,哪怕鎮(zhèn)上的小孩子都知道其中的奧妙。這里的人們有著樸素原始的審美觀念,能夠將自己的淳樸、厚道、聰慧的人性融入并滲透到制陶工藝中。電影《白鹿原》里讓人印象深的“大老碗”,就是陳爐出產的傳統(tǒng)青花瓷,當?shù)厝私凶鏊{花。上面繪制的寫意花鳥魚蟲簡練概括,無論是聊聊數(shù)筆的蘭花、苜?;ǎ€是纏枝牡丹,或一尾小魚,繪制在碗上立即就鮮活起來。
隨意走進一家窯場打望,就看到幾位頭帶手帕、腰系圍裙的女工正專注地在泥坯上刻畫精細的花紋。我蹲在一個女工身邊仔細觀看,她手中的刻刀快似閃電,一刀一點,一刀一線,毫不拖泥帶水。而旁邊一個正在土坯上用鉛筆畫圖案的女工同樣駕輕就熟,飛筆走蛇,眨眼間一幅圖案就出手了。
另一間大屋子里一排排等待燒制的泥坯已經擺滿了鐵架。眼前一個看上去40有余的漢子正用傳統(tǒng)的石輪車手工拉坯,但見他抓了一團泥放在轉盤上讓其飛速旋轉,左手伸過去穩(wěn)住泥,右手的大拇指側旁施壓,須臾之間便鼓搗出一只花瓶來。中國的瓷文化就是這樣從一雙一雙粗糙的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些匠人們才是陳爐古鎮(zhèn)的靈魂。
陳爐窯,不論碗、盤、碟、盅、盞、甕、壇、壺、盂、枕,千年來都是這樣以手拉坯,晾干后再進行上彩、剔花、裝窯、點火、燒窯、開窯等一套完整工序。這位姓趙的師傅告訴我們,這里的大部分窯戶從挖泥、淘洗、成型到彩繪、燒成,所有工序都能自己完成,怎教人不心生佩服。
陳爐古鎮(zhèn)看點
文化層:陳爐燒窯廢棄的瓷器多年傾倒形成了瓷瓦山(考古學上的文化層)。文化層里堆積瓷片越往底下年代越久,越往上越接近于現(xiàn)代。
瓷片鋪路:陳爐地處山坡,鎮(zhèn)民來往道路長年被雨水沖刷破壞,需要補修。冬季積雪,坡陡路滑,也需要鋪墊防滑,于是,這些廢棄瓷片便派上了用場,成為防沖、防滑的上乘材料。
罐罐墻:陳爐人用廢棄的匣缽和殘缸摞起“罐罐墻”,又在最上面一層罐罐里植樹種花,將院落掩映起來,當?shù)厝擞谩皩佣村e雜苑花城”來形容。
千百年來爐火相延,傳統(tǒng)的制瓷手藝一代代手口相傳。但如今鎮(zhèn)上的年輕人耐不下性子學,大都選擇外出打工?!罢媸呛ε逻@么多年的手藝到我們這代失傳了?!崩叩内w師傅抽了口旱煙,不無憂心地念叨。史料記載,陳爐曾經一度有8000戶,瓷戶專營拉坯,窯戶專營燒制,行戶即是批發(fā)商,足見熙熙攘攘之氣象。如今的陳爐古鎮(zhèn)已然坐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之美譽,可這4塊金字招牌可否成為千年爐火的護身符?可否讓趙師傅的憂心化為杞人憂天?恐怕無從知曉。
陳爐古鎮(zhèn):
位于陜西省銅川市印臺區(qū)東南20多公里的山巔上。據(jù)史書記載,陳爐因“陶爐陳列”而得名。陳爐也是目前唯一遺存的規(guī)模最為龐大耀州瓷基地,“爐火千年不絕”,堪稱東方古瓷鎮(zhèn)活化石。陳爐古鎮(zhèn)陶瓷文化沉淀深厚,千百年來遺存下來的古窯場、古瓷殘片俯拾皆是,罐罐壘墻隨處可見。
耀州窯:
耀州窯始于唐代,北宋末為鼎盛期。耀州窯在宋時北方的青瓷窯場中最負盛名,與定窯、鈞窯、磁州窯合稱“北方四大窯系”。唐代開始燒制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和白釉綠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為主。北宋時期為朝廷燒造“貢瓷”。金、元時期后,耀州窯的中心從黃堡轉到了東邊十幾公里的陳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