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弘
冤案的認定和糾正往往面臨巨大阻力,如果通過聶樹斌案的再審確立了冤錯案件的異地再審制度,使聶樹斌案再審成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拐點,那也算該案為中國司法進步做出了貢獻
國人矚目的聶樹斌案終于又被“激活”了。在這個案件中,所謂的“真兇再現(xiàn)”已然九年,社會上有很多人都認為聶樹斌是被冤殺的,但是有關部門卻一直保持沉默,使該案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tài),成為我國司法機關背上的一個重負。如今,最高人民法院根據(jù)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申請和有關法律規(guī)定的精神,決定將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終審的聶樹斌故意殺人、強奸婦女一案指令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進行復查。雖然從理論上講,進行復查并不必然導致再審和改判,但是筆者認為,在這起社會影響重大的舊案中,公開決定復查就等于要啟動再審,也基本上等于要改判無罪。于是,這起已然在幕后復查了9年的“準冤案”,大概很快就要昭雪了。
冤案的認定和糾正往往面臨巨大阻力——特別是承認錯判就意味著當年那些直接或間接的辦案人員和決策人員必須承擔錯案責任,而且這些人可能已經晉升到更為重要的領導崗位。兩千多年前,中華大地上曾經出現(xiàn)過因下屬錯殺無辜而主動自刎贖過的司法官李離,但是當代人在經歷“物種進化”之后已經失去了先民的純樸與高尚。因此,要破解糾錯的阻力,就要改良我國的錯案再審制度,而異地審判就是一條很好的路徑。如果通過聶樹斌案的再審確立了冤錯案件的異地再審制度,那也算該案為中國的司法進步做出了一項貢獻。
不過,冤錯案件的糾正難主要體現(xiàn)在啟動再審的環(huán)節(jié)。如上所述,一旦有關法院公開作出了復查某案的決定,實際上就等于要啟動再審,而且一般都會導致改判。因此,要完善我國的錯案再審制度,最重要的是改良我國的錯案復查機制,要增加復查過程的透明度,而且最好能讓民眾代表參與決策過程。為此,筆者建議設立半官方性質的“冤錯案件復查委員會”。
當前,各級法院內部都設有審判監(jiān)督庭,其主要職能是對當事人的申訴進行審查和聽證,對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認為確有錯誤的,請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然后通過再審糾正錯案,保障司法公正。這項制度本應發(fā)揮錯案救濟的作用,但在現(xiàn)實中,由于沒有能夠真正做到“審監(jiān)分離”和“審判獨立”,所以這種內部審判監(jiān)督的效果差強人意。筆者認為,司法機關以適當?shù)姆绞揭朊耖g力量可以使這種狀況得到改善。
具體來說,在最高人民法院和各省市自治區(qū)的高級人民法院可以分別設立“冤錯案件復查委員會”,聘請30至60名品行端正且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法學教授、執(zhí)業(yè)律師、新聞記者、公眾代表為兼職復查委員,再為每個復查委員配備2名助理。助理可以由法律院系的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以實習的方式擔任。針對基層人民法院和中級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的申訴,由高級人民法院復查。針對高級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的申訴,由最高人民法院復查。法院的審判監(jiān)督庭仍然負責受理申訴、立案審查以及案卷管理等日常工作,但每個申訴案件的正式審查決定由三名復查委員組成的復查組作出。復查組在每個案件的復查過程中至少舉行一次公開的聽證會,并享有調查取證權。如果復查組認為該案可能為錯案,便提交再審。如果復查組認為申訴理由不能成立或者不符合啟動再審的條件,應作出駁回申訴的裁定并給出具體的理由。當事人對于駁回申訴的裁定享有一次申請復議的權利。復查委員會在接到復議申請之后應另外組成三人復查組進行復議。如果復議結果是維持原裁定,則該裁定為終局決定,該案永不再審。法院要保障復查委員會的工作條件和經費,包括復查委員及其助理的勞務報酬。最高人民法院應制定“上訪案件復查委員會”的工作細則,可以借鑒仲裁委員會的工作模式。
如果最高人民法院能夠借助聶樹斌案再審的影響力,推進審判監(jiān)督制度的改良,則可以化腐朽為力量,變包袱為良機,使聶樹斌案再審成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拐點。倘如此,聶樹斌或可含笑于九泉。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