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成雄 王四達
摘要: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通過一場深刻改革改變一個國家整體實力與社會面貌的成功范例。這次變法不僅為秦國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且為當代中國的改革者提供了一系列值得借鑒的寶貴經驗。
關鍵詞:商鞅變法;社會改革;現(xiàn)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398(2014) 04-0070-06
學術界一般認為,“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徹底的一場改革。習近平在參加十八屆三中全會小組討論時,特別提到“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等。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改革并非僅此兩次,但我們認為,值此中國面臨全面深化改革之際,總書記提到這兩次改革決不是在發(fā)思古之幽情,在時機的選擇和樣本的選擇上均包含借古喻今的深刻寓意。鑒于王安石變法不如商鞅變法成功,因此,本文擬就商鞅變法談談它對中國當代改革的啟示。
一習近平重提“商鞅變法”的特殊背景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在社會發(fā)展各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臨著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zhàn),理論界已形象地把它形容為“深水區(qū)”,“攻堅戰(zhàn)”。對此,“十八大”報告和習近平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均明確指出“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如:發(fā)展中的不平衡、不協(xié)調、不可持續(xù)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產業(yè)結構不合理,發(fā)展方式依然粗放,制約科學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任務艱巨,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yè)、社會保障、醫(yī)療、住房、生態(tài)環(huán)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zhí)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一些領域存在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xiàn)象,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突出,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xiàn)象易發(fā)多發(fā),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等等??倳涍€指出:“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深化改革。”[1]顯然,習近平是在這一特殊背景下提到商鞅變法的。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社會改革在人類歷史上從來就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是解決社會矛盾、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古希臘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是與梭倫改革、克利斯梯尼改革以及伯里克利改革等不斷的改革分不開的。在現(xiàn)代西方,曾進行過三次大的生產關系的改革和調整,才有了今天的經濟成果。在中國古代,一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可以說也是一部改革史,數(shù)千年歷史上曾有過許多次的改革,無論成功與失敗都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在當代,改革給中國社會發(fā)展帶來的巨變更是有目共睹。恩格斯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改革的社會”[2]443實踐發(fā)展無止境,社會改革也無止境。但歷史也告訴我們,任何一場改革都會涉及社會各種關系的變動和各種利益的重組,因此,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和舊觀念的抵制,難以一帆風順。但改革一旦沖破阻撓取得成功,又必然會為社會發(fā)展開辟出一片新天地。戰(zhàn)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就是地處中國西陲的秦國實現(xiàn)“強國夢”的歷史轉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所面臨的這個新的歷史轉折點上,回顧“商鞅變法”對我們今天追求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許能有所啟迪。
二“商鞅變法”及其積極作用
春秋戰(zhàn)國之交是由奴隸制社會瓦解到封建制社會形成的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社會變革的主要標志是戰(zhàn)國初各國諸侯掀起的變法運動。主要有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以及趙烈侯、韓昭侯、齊威王、燕昭王的改革,其中以“商鞅變法”最著名。據(jù)《史記·秦本紀》載,商鞅變法前,“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孝公時秦面臨著內憂外患:內有“君臣廢法而服私,是以國亂,兵弱,主卑”;[3]108外有三晉攻奪秦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強烈的憂患意識使孝公決心奮發(fā)圖強,下令宣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商鞅遂以“強國之術”說君,勸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zhàn)死之賞罰,孝公善之?!盵4]203盡管遭到秦國舊貴族的激烈反對,但商鞅用雄辯駁倒了保守派(語見《商君書·更法》),使孝公“卒用鞅法”。
商鞅于公元前359年和350年分兩次進行變法。內容涵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民俗等方面。鑒于變法的具體內容史學界已有詳盡的研究,本文不再贅述。至于這場變法的精神,則可一言以蔽之,那就是:遵循功利原則,打破制度束縛,釋放社會活力。如政治上廢除舊世卿世祿制,重訂爵秩等次,以軍功授爵;打破領主封邑,設立中央集權的縣制等。經濟上廢井田,開阡陌實行土地私有制度;獎勵耕織,統(tǒng)一度量衡等。社會風俗上限制父權大家庭,實行分戶令,以激發(fā)小家庭的獨立自主和權利意識等。這些措施對秦國國力的增強均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表現(xiàn)在經濟上解放了生產力,使秦國出現(xiàn)了“家給人足”的局面。在政治上打擊了保守的舊貴族,造就了清明的吏治。從秦孝公到天下統(tǒng)一這一百多年間,張儀、范睢、蔡澤、甘羅、白起、王翦英才匯集于秦,為秦打造了一支優(yōu)質的執(zhí)政隊伍。在軍事上,由于推崇戰(zhàn)功,“秦人聞戰(zhàn), 頓足徒裼, 犯白刃, 蹈爐炭, 斷死于前者, 皆是也。是故秦軍戰(zhàn)未嘗不勝, 攻未嘗不取,所擋未嘗不破。”[5]3強大的軍力為秦的統(tǒng)一奠定了軍事基礎。蔡澤在總結商鞅變法時說:“夫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賞,有罪必罰,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yè),而一其俗,勸民耕農利土,一室無二事,力田稸積,習戰(zhàn)陳之事,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6]216據(jù)《史記·秦本紀》稱:商鞅變法之初,“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積極效果逐漸顯現(xiàn)。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备匾氖牵兎ú粌H實現(xiàn)了民富國強,而且改變了秦國的社會面貌和秦人的精神風貌。對此,親身游歷秦國的荀子有一個全面的評價:“入境, 觀其風俗, 其百姓樸, 其聲樂不流污, 其服不佻, 甚畏有司而順, 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 其百吏肅然, 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 古之吏也。入其國, 觀其士大夫, 出于其門, 入于公門, 出于公門, 歸于其家, 無有私事也; 不比周, 不朋黨, 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 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 其朝閑, 聽決百事不留, 恬然如無治者, 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 非幸也, 數(shù)也, 是所見也。故曰: 佚而治, 約而詳, 不煩而功, 治之至也。秦類之也。” [7]358李斯也指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至今治強?!盵8]2542荀子所謂“四世有勝”,李斯所謂“至今治強”,均非常強調秦后來的強大是商鞅變法奠定基礎的。
三商鞅變法對當代中國改革的啟示
商鞅變法雖然已屬遙遠的古代,也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但透過其具體的歷史內容我們仍可以看到抽象的“史鑒”意義。恩格斯曾批評近代歐洲“對中世紀殘余的斗爭限制了人們的視野”,沒有看到它的成就,“這樣一來,對偉大歷史聯(lián)系的合理看法就不可能產生”。[9]229中國悠久的歷史與輝煌的文化遠超西方中世紀,更不應該割斷“偉大的歷史聯(lián)系”。毛澤東提出“古為今用”就看到這種歷史聯(lián)系。黨中央指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备吹絺鹘y(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的偉大聯(lián)系。就“商鞅變法”而言,它給我們留下的啟示有如下幾方面:
(一)改革要立足于對內外環(huán)境的準確判斷
近代研究商鞅變法的學者麥孟華說:“自古偉人從政治國, 必先審度內外之大勢, 以確立偉大之目的, 此后一切政策法令皆迂回曲折以達其目的”[10]5。商鞅變法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他能準確地把握時代的脈搏,善于審時度勢。他看到戰(zhàn)國是一個“強國事兼并,弱國務力守”的時代,這一客觀形勢“世主莫之能廢”[11]81,因此只有“富國強兵”才是保全自己戰(zhàn)勝別國的不二之道。但這首先要立足于本國國情,正視自身的不足,揚己之長而避己之短。秦的農業(yè)經濟雖然長期落后于中原。但商鞅看到八百里秦川宜于發(fā)展農業(yè), 他不但推行重農國策,而且從三晉招徠無地農民,刺激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為國家發(fā)展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在地理位置上,秦地處關中, 東有淆、函之固, 前可進,退可守,有利的地形易守難攻。秦民戎俗, 長期與西戎等少數(shù)民族作戰(zhàn),強悍尚武,具有豐富的實戰(zhàn)經驗,可以打造強大的軍事力量。由于長期以來,久居西隅, 是在長期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斗爭中崛起的,文化上與其他六國相比比較落后,一直被東方六國鄙視為戎狄之邦, 恥與之會盟。而東方六個諸侯國為了強國富民,紛紛進行改革, 出現(xiàn)了新氣象, 如魏、韓、齊、趙、楚等國, 給秦人以前所未有的壓力。秦自簡公始, 也嘗試一些改革, 如 “初租禾”“令吏初帶劍”“止從死”“為戶籍相伍”等。但到孝公時諸侯仍鄙視秦, 秦痛感丑莫大焉!而激發(fā)起圖強的渴望。但國內政權操在貴族手中,新舊兩派長期斗爭,政局紛亂動蕩?!皣覂葢n,未遑外事”。當時變法已成為一股潮流席卷中原大地,商鞅善于根據(jù)本國國情對他國變法加以總結提高。商鞅充分借鑒了魏國李悝變法的輕罪重罰和楚國吳起變革法的廢除世卿和軍功制。正如馬非百先生所說:“商鞅變法的重要內容,在東方各國,本已早為推行,商鞅不過攜帶東方之新空氣,使西方人迎頭趕上一步。而結果后來居上,新制度之創(chuàng)建,惟秦為最有功焉?!盵12]144
(二)改革者要樹立遠大的目光和大無畏的精神
商鞅欲變法之初阻力很大,連孝公也“恐天下議我”而疑慮未決。商鞅勸說孝公曰:“疑行無成,疑事無功”,“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以此二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盵13]5正是他的高瞻遠矚打消了孝公的疑慮,毅然變法。但改革又意味著原有的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由于商鞅變法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引起他們的不滿和對抗,太子帶頭犯法,商鞅認為“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彼臁靶唐涓倒域?, 黔其師公孫賈”[14]2231如此敢作敢為必然使自己身陷危境。孝公二十三年冬,趙良往見商鞅,稱“君之危若朝露”,“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亡可翹足而待?!彼麆裆眺睔w還受封之邑,到鄙野之地去灌園種菜,過隱居生活。商鞅不為所動,直到為變法獻出生命。值得指出的是,孝公死后商鞅雖然被殺,但“秦法未敗”,而是延續(xù)下來。這就說明只要是符合國家根本利益的改革,它就能贏得民心而難以逆轉,否則將遭遇“其人亡其政則息”的命運。
(三)改革一定要正視客觀人性才能因“性”利導
中國古代在人性問題上以儒家的“性善”論占主導地位,由于對人性的陰暗面估計不足,導致片面鼓吹道德教化而不重視權力制約。商鞅則認為人性有追逐利益的自發(fā)沖動,“名利之所湊,則民道之。”“故名辱而身危,猶不止者,利也”。[15]67但人性也有趨利避害的本能:“萬民皆知所避就,避禍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終治之,故天下大治也?!盵16]207因此,商鞅既善用激勵機制,重獎勵耕戰(zhàn)以刺激生產提高戰(zhàn)力。同時又采用威懾措施,用嚴刑重罰來制止犯法貪瀆。更重要的是,商鞅并非只治民不治官,他指出“夫不待法令繩墨而無不正者,千萬之一也。”[16]207為官者同樣不是無私欲而能自正的,他看到有些官吏“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國之所以危也?!盵17]124故必須依靠“繩墨”約束。其中有三點很值得注意:一、要在民眾中普及法令,如果“吏明知道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倍?、他認為官與官如果利益相同,讓他們相互監(jiān)督就會失效;只有利益不同官員才能互相監(jiān)督。三、僅靠官員監(jiān)督官員,只是“僅存之治”,“通數(shù)者則不然,別其勢,難其道。故曰其勢難,匿者雖跖,不為非焉?!敝鲝堄糜行У闹贫仍O計使官吏不能貪不敢貪。由此可見,秦國變法后政治比較清明并非其人性與別國有什么不同,而在于制度的威力。
(四)改革要通過“法治”推行,借助“勢治”鞏固
商鞅是“法治”的倡導者,變法之初他就指出“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彼吹健胺ㄖ巍钡膬?yōu)越性在于它的客觀性,《商君書·修權》指出:“釋權衡而斷輕重,廢尺寸而意長短,雖察,商賈不用,為其不必也?!枪氏韧踔宰h譽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賞之,毀公者誅之?!币虼怂麖娬{:“明王之治天下也,緣法而治?!盵18]185“能領其國者,不可以須臾忘于法?!备少F的是,他還看到“法治”的不足之處?!渡叹龝ぎ嫴摺分赋觯骸皣畞y也,非其法亂也,非法不用也。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國皆有禁奸邪刑盜賊之法,而無使奸邪盜賊必得之法,為奸邪盜賊不止者,不必得?!盵19]152既然所有國家都有法,但有的亂有的治,這就說明僅有法是不夠的,還要有“使法必行之法”,才能造成法“必行”奸邪“必得”(落網(wǎng)受懲)之勢。因此《畫策》篇又說:“故善為治者,使跖可信,而況伯夷乎?不能治者,使伯夷可疑,而況跖乎?勢不能為奸,雖跖可信也;勢得為奸,雖伯夷可疑也?!边@個“勢”其實就是“法治”的制度環(huán)境,也是法的執(zhí)行力如何的客觀條件,它能對人們產生行為導向:如果這個制度環(huán)境是誘惡的,那么連伯夷這樣的君子也有可能與眾人一起沉淪;如果這個制度環(huán)境是導善的,那么連盜跖這樣的壞人也不得不收斂。所以《商君書·禁使》又說:“得勢之至,不參官而潔,陳數(shù)而物當?!碑斨贫拳h(huán)境達到最合理的境界,不必參劾官吏他們也能潔身自好,有效的規(guī)范擺在那里,事物自然井井有條。這就是“勢治”。
“法治”是“勢治”的前提,“勢治”決定“法治”的成敗。因此商鞅在推行變法時采取了“以法治,以勢行”的方式。他首先使君主“知道”而“恃勢”,“凡知道者,勢數(shù)也。故先王不恃其強而恃其勢,不恃其信而恃其數(shù)。今夫飛蓬,飄風而行千里,乘風之勢也;探淵者,知千仞之深,縣繩之數(shù)也?!眲輸?shù)是道的體現(xiàn),“勢”不同于君主之“術”不同于君主之“強”,只要“托勢”“守數(shù)”,則效果必佳。商鞅看到“國之亂也,非法其亂也,非法不用也。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國皆有禁奸邪刑盜賊之法,而無使奸邪盜賊必得之法,為奸邪盜賊不止者,不必得?!币辜樾熬鸵斐煞ū匦斜氐弥畡荨R虼?,太子帶頭犯法,刑其傅公子虔, 黔其師公孫賈”,對非議新法,被商鞅看作是“亂法之民”的人,“盡遷之于邊城”,強迫他們遷到邊城去。對公開反對新法之人則處之以酷刑。據(jù)后來劉向所述,一次在渭水河邊就處斬了七百余人,“渭水盡赤,哭號之聲動于天地”?!?徹底打擊了國內貴族勢力的抵抗,其后民莫敢議令”。
民國初麥孟華指出:(商君)“奉一‘法律萬能之主義,舉凡軍事、生計、風俗、制度,無一不齊之以法;定一公布之法,凡一國之平民貴族,治者被治者,靡不受制于同一法律之下?!屍鋰駷榉e極之進取,遂以興國勢,定霸業(yè)。后世因用其法,卒成統(tǒng)一之偉功?!边@是一個通過深刻的社會改革改變國家命運的典型范例,它留給我們許多歷史的沉思?;厥赘母镩_放的偉大征程,我們看到以鄧小平為首的黨中央抓住“冷戰(zhàn)”后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機遇,實現(xiàn)了國家發(fā)展的巨大跨越。國家的經濟總量、市場規(guī)模、國防力量、大國影響力(特別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均是我們的優(yōu)勢所在。但仍不能盲目樂觀,因為這些年來,世情、國情、黨情已發(fā)生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風險亦前所未有。在國內,我國已進入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前進道路上的問題和風險增多。在國外,經濟危機的陰影尚未完全消除,國際競爭空前激烈,敵對勢力千方百計對我國進行圍堵遏制,這些都給我們帶來挑戰(zhàn)。中國要在改革中繼續(xù)前進,就必須對當前國內外形勢有清晰的認識,在國際上要以非凡的膽識與狼共舞,在博弈中壯大自己;在國內要通過推進社會公平正義來避開“中等收入陷阱”,堅決解決那些多年延宕的改革難題。
[JP1]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年來由于利益主體的分化與利益格局的變化,我國已進入了矛盾凸顯期;由于既得利益集團綁架國家利益,阻滯國家發(fā)展,這也是一些艱難的改革不斷延后的原因。由于這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形成既是舊體制的產物,又是新改革的阻力,因此有的理論家把體制改革比作拿刀割自己的肉。[JP2]商鞅變法告訴我們,改革是要付出代價的,改革者要敢于迎難而上,要有超越古人的遠大目光和無畏精神,敢于啃硬骨頭,只有真正打贏這一仗,改革事業(yè)才能迎了一片艷陽天。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上講過:“改革之路從無坦途,無論發(fā)達成員還是發(fā)展中成員,都要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準備。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20][JP1]
然而,在我們改革開放的道路上一個最嚴峻的挑戰(zhàn)就是腐敗的威脅。其實,腐敗問題在改革開放之初即已顯露,反腐30年之所以效果不彰,顯然與我們對人性缺乏深刻的認識、導致制度缺乏有效的制約有關。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總是從善良的愿望出發(fā),希望君臣們都能夠“自正”,做“愛民如子”的明君賢臣;但如果君臣們不“自正”而要“自利”,圣人便束手無策了。由于傳統(tǒng)文化會積淀為一個民族的潛意識,在無形中起作用,這使我們過去總是比較強調思想道德教育,[JP2]希望黨的干部自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做人民的好公仆,但對監(jiān)督制約權力的制度建設則重視不夠。商鞅等法家先賢告訴我們,人性之惡是無法繞過去的一個現(xiàn)實,能“自正”的千萬人中也許只有一個,但治國必須建立在千萬人的基礎上,而不能把它寄托在能道德自覺的君子圣人身上。我們如果要堅決徹底地反腐敗,正視人性的弱點是一個重要的課題。[JP]
古代的“法治”與現(xiàn)代的“法治”雖然有著本質的不同,但在技術思路還是具有相似之處的?,F(xiàn)在我們經常說的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等,商鞅早就有這方面的主張。他說:“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18]187當法成為唯一的準繩之后,它就排斥了無端的毀譽,“以法相治,以數(shù)相舉者,不能相益;訾言者不能相損”,“使吏非法無以守,則雖巧不得為奸。”[21]197“雖有賢良辯慧,不能開一言以枉法;雖有千金,不能用一銖(以枉法)”。[16]204這樣,依法行政的剛性才能得到體現(xiàn)。更重要的是,商鞅還敏銳地看到“法”必須與“勢”相輔相成,如果僅僅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勢”,那么人們就會把它視為“紙老虎”而藐視它;如果人們明白這個法是“真老虎”,那就不敢碰它,久而久之,守法就成為習慣,化為習俗。因此,借鑒商鞅的“勢治”思想,重視制度環(huán)境的導向,可以為我們改造社會生態(tài)提供新的視角。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余年之記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22]1在今天,中國面臨的問題比以往更為敏感和復雜,任務更加艱巨而繁重。但只要我們善于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國外優(yōu)秀文化中吸取營養(yǎng),認真分析當前所處形勢,正視問題,統(tǒng)籌兼顧、協(xié)同推進,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就一定能夠把改革事業(yè)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EB/OL].(2013-11-15)[2014-05-06].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_132892939.htm.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韓非.韓非子·奸劫弒臣[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司馬遷.史記·秦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韓非.韓非子·初見秦[M].北京:中華書局,2013.
[6]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荀卿.荀子·強國[M].北京:中華書局,2013.
[8]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麥孟華.商君評傳[M].上海:世界書局,1935.
[11]商君書·開塞[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2]馬非百.秦集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3]商君書·更法[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4]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5]商君書·算地[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6]商君書·定分[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7]商君書·修權[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8]商君書·君臣[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9]商君書·畫策[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0]習近平.改革之路從無坦途[N].南方都市報,2013-10-08.
[21]商君書·慎法[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2]毛澤東.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