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曲 廣西都安縣人民醫(yī)院藥劑科 530700
基層醫(yī)院臨床藥師46例會診病例分析
韋 曲 廣西都安縣人民醫(yī)院藥劑科 530700
目的:對基層醫(yī)院臨床藥師的院內會診病例進行有效總結,分析基層醫(yī)院臨床藥師會診工作的實施模式以及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0年7月-2014年7月本院46例臨床藥師院內會診病例,對其臨床資料開展回顧性分析,總結院內會診主要方法,探討會診工作效果。結果:本院約73.6%的臨床科室均對外發(fā)出會診請求,會診效果多屬于好轉,會診原因大部分是因為抗感染治療未取得明顯療效,會診建議多包括對抗菌藥物進行更換或者合理控制藥物使用劑量,進一步規(guī)范用藥方法等。結論:臨床藥師能夠在院內會診工作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協(xié)助臨床科室進行診斷以及治療,會診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必須要不斷完善會診模式和方法,提高會診工作質量。
基層醫(yī)院 臨床藥師 院內會診
根據《醫(y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guī)定》相關內容,醫(yī)院必須要設立臨床藥師,并對臨床藥師的職責進行明確,要想針對醫(yī)院臨床用藥進行合理指導,就必須要科學實施臨床藥師會診[1]。近幾年來,我國對于臨床藥學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臨床藥師對于院內會診的貢獻也越來越大,且在科室用藥會診中的作用日益增強。本文通過對近幾年本院臨床藥師46例會診病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希望能為基層醫(yī)院臨床藥師會診工作有效性的提高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7月-2014年7月本院46例臨床藥師院內會診病例作為本次觀察對象,46例患者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4~82歲,其中年齡超過60歲的占27%。
1.2 會診效果評價 本文主要參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對會診效果進行科學判定,通過檢查患者的血常規(guī)、檢測患者體溫狀況、對患者實施細菌培養(yǎng)以及影像學檢查等途徑,對患者的傷口愈合效果進行評價,將會診效果劃分為好轉、不明顯、死亡以及放棄治療四個類別[2]。
2.1 科室會診情況分析 本文中一共有14個專業(yè)科室進行會診申請的邀發(fā),邀發(fā)科室占本院總專業(yè)科室的73.6%。不同科室的會診情況見表1。
表1 科室會診情況分析
2.2 會診原因及建議分析 46例會診病例中因為感染參加會診44例,1例屬于用藥過敏會診,還有1例患者在采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后出現(xiàn)腹瀉癥狀并參加會診,臨床藥師綜合分析患者臨床生命體征,對其進行藥物試驗,提出有效的臨床建議。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會診原因及會診建議分析
46例院內會診病例出現(xiàn)病情好轉的有28例,占總人數的60.9%,由此可知,臨床藥師能針對抗感染治療工作充分發(fā)揮本職特長,協(xié)助醫(yī)生開展治療工作,完善治療方案,具有十分積極的影響。本文對象中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有10例,占總人數的21.7%,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患者經濟原因以及一些家庭因素導致的。46例病例中出現(xiàn)死亡2例,占總人數4.3%,其中1例為內四科患者,其HIV檢查顯示為陽性,另1例屬于內五科患者,主要是因為接受化療后導致免疫力下降,毛霉菌導致患者敗血癥,最終死亡。綜上所述,臨床藥師對于抗感染治療能夠發(fā)揮一定作用,但影響力不足,可能因為介入不及時或者事前用藥干預不到位造成。
本文46例會診病例中,44例患者接受抗感染治療后未取得明顯效果。44例患者中,83.0%的患者出現(xiàn)反復發(fā)熱、WBC高等臨床癥狀,這些患者均接受臨床藥師的會診,因為細菌以及真菌培養(yǎng)陽性率相對較低,此類患者大部分接受過廣譜抗生素治療,部分患者使用過第三代頭孢菌素,還有患者采用復合酶抑制劑實施臨床治療,沒有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的患者很少,大部分沒有良好的病原學支持,需要依靠個人經驗開展治療工作,臨床藥師可以充分利用藥學相關知識以及專業(yè)技能,綜合分析藥物藥動、藥效學相關知識,科學選用有效藥物,對藥物使用劑量進行合理調整,規(guī)范用藥方法。其次,因為微生物檢查結果顯示為陽性,臨床藥師必須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技能,科學調整藥物使用量。臨床治療醫(yī)生一般工作都比較繁忙,他們對于微生物學分類以及藥物敏感性試驗、抗菌藥物的了解不夠全面,認識不夠深入,臨床藥師能夠提出相關專業(yè)意見,協(xié)助其進行藥敏結果研究分析,完善藥物治療方案。
臨床藥師會診病例中,需要綜合分析可能引發(fā)疾病的病菌,研究抗菌藥物的抗菌譜,大部分需要同時使用兩種抗菌藥物進行治療,真菌感染患者數量較多,需要通過抗真菌藥物實施臨床治療。
綜合分析藥敏試驗結果,適當更換抗菌藥物,臨床藥師應深入研究用藥情況,了解患者過去的用藥效果,全面分析藥物的主要功效以及藥動力學特點,主動與臨床醫(yī)師進行溝通交流,科學掌握患者真實病情,為臨床醫(yī)師的診斷治療提出相關改進建議,共同促進臨床治療方案的完善,提高臨床療效[3]。例如,1例支氣管擴張并發(fā)咯血患者進行細菌培養(yǎng),屬于黏液性銅綠假單胞菌,選擇哌拉西林鈉或者他唑巴坦實施治療取得的效果較差,藥師會診之后,提出在原來的基礎上另外使用阿奇霉毒進行治療,對銅綠假單胞菌進行有效破壞,并建議調整藥物使用劑量,按照4.5g/次、1次/6h使用哌拉西林鈉或者他唑巴坦,有效控制感染狀況,患者經過12d的治療,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緩解并順利出院。
實時監(jiān)測患者在使用抗菌藥物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對抗菌藥物用法用量進行科學調整。針對外三科1例顱腦損傷患者,采用克林霉素開展臨床治療,用藥第3天,患者在臨床上出現(xiàn)了全身皮疹反應,經過臨床藥師會診后,對皮疹的引發(fā)因素進行了討論,考慮患者的皮疹是由克林霉素的使用造成,藥師提出暫停使用該藥物的建議,并以頭孢呋辛鈉代替克林霉素實施治療,另外加用頭孢美唑鈉,堅持治療3d后,患者皮疹現(xiàn)象徹底消失,經過1個月的治療順利康復并出院。
針對已經按照療程使用量用足抗生素的患者,如其體溫處于正常范圍,未出現(xiàn)WBC高以及傷口愈合不良現(xiàn)象,建議及時通用抗生素[4]。本文對外三科1例患者進行傷口細菌培養(yǎng),結果培養(yǎng)出中耐藥菌,按照8h/次、2.25g/次采用哌拉西林鈉或者他唑巴坦開展治療工作,連續(xù)接受10d抗感染治療,患者血象以及體溫沒有出現(xiàn)異常,傷口沒有出現(xiàn)膿性反應,主管醫(yī)生未能盡早停用抗生素,導致患者于3d后出現(xiàn)轉氨酶增高現(xiàn)象,患者血小板降低,經臨床藥師會診,懷疑是因為使用哌拉西林鈉或者他唑巴坦造成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建議立即停止使用,停用3d后患者逐漸恢復正常。
本文46例會診病例中,針對部分患者的病情掌握不夠全面,造成治療效果不如人意,例如,內五科1例腫瘤患者經過化療之后發(fā)生感染,并伴隨發(fā)生低血壓、寒戰(zhàn)等臨床癥狀,藥師會診懷疑患者出現(xiàn)敗血癥,建議患者接搜血液細菌培養(yǎng),選擇哌拉西林鈉以及他唑巴坦開展抗感染治療,用藥第2天患者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改為采用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以及阿米卡星同時開展治療,第3天患者治療無效死亡,第四天血液細菌培養(yǎng)結果顯示屬于毛霉菌感染。針對該患者,臨床藥師未能意識到化療患者的免疫力相對較弱,容易感染真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采用細菌涂片以及真菌涂片,提高用藥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1]張強,鄭繼海.臨床藥師256例會診病例分析〔J〕.中國現(xiàn)代應用藥學,2010,11(12):87-88.
[2]韓敏珍,嚴進紅,劉紅艷.63例臨床藥師參與全院會診的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2,14(5):69-70.
[3]吳海燕,張曉曼.藥師參與臨床會診病例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14(12):65-66.
[4]李鐘勇,何清華.臨床藥師參與感染性疾病會診的思路與技巧〔J〕.中國藥師,2010,17(8):147-148.
(編輯楊陽)
R97
B
1001-7585(2015)22-3130-03
2015-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