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在內(nèi)地拍青春電影片真的太容易賺錢了。去年推出了《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之后,光線嘗到了甜頭,今年的《同桌的你》小成本拿下4億的票房,而《匆匆那年》上映三天就破了兩億。暢銷小說,彭于晏和倪妮這樣的人氣青春組合,王菲演唱主題曲,外加上比電影本身更像一部電影的宣傳策略,每一步精準的操作投放特定人群,幾乎拷貝《同桌的你》的操作手法帶來高票房并不使人意外。
我們?yōu)槭裁匆础扒啻弘娪啊?,多半是為了懷舊。青春電影無論中外怎么拍都逃不出一個內(nèi)核,就是給觀眾以代入感。但不管是《致青春》《同桌的你》,還是現(xiàn)在的《匆匆那年》都有一個共通的缺陷,那就是只在皮毛上作功夫。眼界的窄小,格局的有限,帶來的是標簽式的青春符號。幾首耳熟能詳?shù)睦细杓由习滓r衫和校服,小清新空鏡頭濫用成災,這些都并沒有給電影加分多少,反之帶來的是故事的空洞。
名字不一樣的主人公,卻有著狗血度相似的青春故事:打架、墮胎,在互相辜負中感慨青春的殘酷。創(chuàng)作者們對做人流、出國留學有著近乎偏執(zhí)的迷戀,這種莫名的疼痛近乎發(fā)生在平行時空當中,讓內(nèi)地一部部跟風的青春電影沉浸在未過濾好的矯情里。裝嫩無比讓人出戲的主角們喊著青春的口號,將對懵懂的性以及青春期里對世界的不滿儀式般地呈現(xiàn)出來。主角們是書里的那些角色的影像化,卻絕不是一個個血肉立體的人;青春是書里藝術加工堆砌投機的時代符號,卻不是我們熟悉的青春場景。
與國內(nèi)青春片相對比的亞洲同類型電影卻剛好有著完全不一樣的面貌。早年間有韓國的《陽光姐妹淘》,去年日本的《橫道世之介》被各大電影刊物評為年度電影,甚至連泰國都逐漸將青春片拍出了自己的風格來。不說教,不唯成功論,沒有動輒就大喊的口號,青春就是你我一般所經(jīng)過的那樣,灰頭土臉磕磕碰碰中平凡成長起來。
當然,觀眾為之買單的并非這些面孔相似的狗血青春故事,高票房的出現(xiàn)多半是觀眾對于類型片的一種剛性需求,需要的只是青春類型片所給予的大型青春回憶,一些回憶錄式的影評在《致青春》用過之后甚至完全可以再用在《匆匆那年》上。鮑德里亞在《幻覺的終結》里早已闡述過懷舊電影的意義,那就是“對過去幻象的再現(xiàn)”。類型片給予情緒的宣泄比起內(nèi)容顯然來得更為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