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伶俐 于永娟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學效果往往不令人滿意。究其原因,我們只滿足于課堂預設任務的完成,卻忽視了對課堂生成資源的重視,更沒有主動地促成課堂的有效生成。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也應發(fā)生質的變化。實施有效教學,不僅要關注課堂效率,更應關注教學效果,使語文課堂教學呈現(xiàn)多樣性、豐富性和隨機性。
一、讓學生在多元思考中生成自己的正確判斷
語文課堂教學不可能完全遵從教師當初的教學預設,特別是當學生的思維被充分激活,學生的靈感與多元思考會成為生成的重要資源,它或瞬間即逝充滿著鮮活與靈性,或含蓄潛在尚需教師去發(fā)掘。學生在與教師、同學的交往互動中不斷出現(xiàn)多元化的感悟和知識的個性化理解,不同的見解在課堂中時有閃現(xiàn),這一切都是新的教學生長點。教師要從中進行選擇和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信息,把潛在的或顯現(xiàn)靈動的課程資源激活,讓它爆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在學習《祝福》一課時,有學生不同意魯四老爺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之一的觀點。他認為魯四老爺是一位敦厚的長者,他不嫌棄祥林嫂是個寡婦,兩次收留她做事。尤其是第二次,祥林嫂嫁過兩個男人再次成為寡婦之后,仍然收留她,讓她有居身之所、飽腹之食。祥林嫂在魯家并沒有受到虐待,她在第一次到魯家后,面色紅潤、常帶笑容,說明他在魯家是快樂的。因此,魯四老爺不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這是課堂預設中沒有準備的,學生的觀點正確與否?我們應怎樣去把握這個教育時機?
還有學生對《水滸傳》中潘金蓮的人物形象有這樣的觀點:潘金蓮作為—個美貌能干的女子,不屈從權勢富貴,嫁給全城最丑陋、最無能的武大郎。他們夫妻十分不般配,所以潘金蓮去尋找自己的婚姻自由和幸福又何嘗不可呢?其實,從潘金蓮的身上也反映出在封建社會男女不平等,潘金蓮在遭受恥辱之后,反抗封建社會的壓迫,追求自己幸福的反抗精神。對于這樣的觀點是尊重還是否定?是批評還是表揚?該如何評價引導?
實際上這兩個案例反映了學生的價值判斷,正由世俗水平向道德判斷水平發(fā)展的一種茫然。教師要做的不是簡單的批評與表揚、肯定與否定,而是正確引導學生價值判斷的發(fā)展與提升。教師可以從魯四老爺不讓祥林嫂擺供品給她造成的心理壓力方面,引導學生自主分析祥林嫂的淪落與魯四老爺?shù)年P系。對于潘金蓮的人物形象,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潘金蓮追求一種畸形、變態(tài)的自由,為了自己所謂的自由而毒殺親夫的犯罪中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避免學生發(fā)生認識上的偏差和價值判斷的失當。生成正確的判斷力需要正確價值觀的引導,要引導學生看到社會的主流和發(fā)展趨勢,要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提升學生的人格與價值觀。
二、讓學生在課程參與中生成自己的獨特體驗
伽達默爾指出:“閱讀的理解并不是重復某些以往的東西,而是參與了—個當前的意義?!边@說明,語文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對所有的人來說并不是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解讀,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chuàng)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在這一過程中,只有引導學生憑著自己的知識與經(jīng)驗去實實在在地參與、領悟、發(fā)現(xiàn),才會生成自己獨特的體驗。
李商隱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隋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睂τ谶@首詩有人以為是愛國之篇,有人以為是悼念追懷亡妻之作,有人以為是自傷身世、自比文才之論,有人以為是抒寫思念待兒之筆。該詩抒發(fā)了作者愛情、理想破滅后的極度哀傷,潛蘊著哀傷之后的禪學頓悟。每—個人結合自身的經(jīng)歷形成自己獨特的體驗,這首詩也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呈現(xiàn)獨特的面目。
三、讓學生在問題探究中生成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
學生一味地接受,不可能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生成,只有學生憑著自己的知識與經(jīng)驗去實實在在地探究、體驗、發(fā)現(xiàn),才會真正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生成。而且要由教師的提問向學生的質疑轉變,由學生主動引發(fā)的問題和矛盾,比來自于教師的設問更有價值。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折射出其知識經(jīng)驗儲備與新學習材料之間的距離,由學生互動引發(fā)的問題對學生思維所產生的沖擊力,遠比教師人為地設問要強烈得多,也彌補了教師對學情與研究教材的不足,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在學習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個個性閱讀的問題:你最喜歡的意象是什么?你認為這個意象是怎樣表達作者感情的?這個問題我事先也預設了學生可能的回答。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遠遠超出了我的預設。學生交流的時候爭先恐后,都有充足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觀點。在這種情況下,及時肯定學生生成的智慧火花,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問題探究活動中并不強求結論的統(tǒng)一,但要求結論的合理性與自圓其說。一味地追求答案的統(tǒng)一與標準,會抹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泯滅了他們求知的天性。
四、讓學生在對話互動中生成自己的人生智慧
語文課堂中的對話互動教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相互啟發(fā)和討論,領會學習;二是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汲取他人營養(yǎng),生成自己的智慧。
《論語》是孔子與其學生在對話中生成的人生智慧??鬃拥慕虒W不是“獨白”而是“對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成就“門徒三千,賢者七十二”的美名。對話互動中,師生間、生生間有了充分的交往,在這樣的情境與氛圍下學生心態(tài)開放,個性張揚,互相借鑒、互相學習、互相補充,使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倡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對話”,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走進作品中人物的靈魂深處,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這一媒介和橋梁,與課文這一“文本”對話,實際上就是與大師對話,與經(jīng)典對話,分享他們的人生睿智和精神成果。通過對話,學生走進了經(jīng)典,走近甚至走進了大師的心靈世界;而大師也攜帶著經(jīng)典進駐學生的內心,成為打造堅實的“精神的底子”的“原料”,生成自己獨特的人生智慧。
三維教學目標要求語文課堂教學由灌輸方式發(fā)展為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需要教師更高的教育智慧。教師研究教材和研究學情是進行高效率教學、促進學生有效生成的前提,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有效生成的基礎,賞識性評價是有效生成的“助動器”。教師通過及時有效的對話,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抓住教育時機使?jié)撛诘纳勺兊悯r活而生動。
語文教學中關注課堂有效生成是對學生生命的關注,是對學生生命獨特的尊重。有效生成的課堂是—個生態(tài)、和諧、自由的課堂,更是一個激情燃燒、充滿著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課堂。只有讓語文課堂充滿有效生成,才能使它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責任編輯 羅登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