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
據(jù)《玉篇》對“項”字的解釋,其一是指脖子的后部。此外,項還可表肥大、種類、古國名、古姓氏諸義。其中用為古國名者,如《春秋.僖公十七年》:“夏,滅項?!边@里的古項國,位于今河南省項城市東北。古項國被滅后,后世子孫以國為氏。春秋時有項橐,秦末有項籍與項伯等。
項子國是西周時一個小諸侯國,雖然國不大,但輩分不低。項子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季轂。據(jù)說季轂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伐紂時擔任虎賁中郎一職?;①S是周國的精銳部隊,能在這樣一支部隊任職,說明季轂的軍事素養(yǎng)很高。武王死后,成王繼位,因為季轂在牧野之戰(zhàn)立下大功,所以將其分封到了今天的項城一帶。
按照《禮記》記載的周代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祿者,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項子國君在史料中被稱作“項子”,顯示為第四等的小國,盡管季轂源于姬姓。不過季轂的后世子孫以邑為姓,據(jù)說這也是后世項姓的起源。項城,其名源于此。
南頓百姓的劉秀情結(jié)
春秋戰(zhàn)國,群雄并起,五霸爭強,七雄一統(tǒng)。
嬴政滅掉六國后,在全國設立郡縣制,不過項地并不在此列。項地歸屬于潁川郡,只有項地名而無項郡或項縣之名。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在這一帶一下子設立了兩個縣:項縣(治所在今沈丘縣槐店鎮(zhèn))和南頓縣(治所在今項城市南頓鎮(zhèn)),都隸屬于潁川郡。
漢高祖設立了南頓縣,但和南頓歷史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是東漢的光武帝劉秀。
雖然古籍史料確鑿地告訴我們,南頓城建于春秋時期,但南頓百姓更相信,南頓城是劉秀時修的。
據(jù)說“昆陽大戰(zhàn)”后,王莽軍大敗。劉秀率兵乘勝西征,在途中遇王莽增援大軍,因寡不敵眾,劉秀兵敗而逃,王莽命人馬追趕,并下令五更前一定捉住劉秀。因劉秀是真龍?zhí)熳?,遭此劫難驚動了太白金星。于是太白金星駕臨南頓上空,命土地爺帶領(lǐng)手下三千小鬼繞劉秀宿營地修建城池,一夜之間修筑了一座城池。等王莽趕到時,見平地突起一座堅固的城池。王莽大驚失色,連忙退兵,劉秀得以逃脫。
這一充滿了封建迷信色彩的傳說,顯然不足為信。“王莽追劉秀”是個異常經(jīng)典的故事,經(jīng)典得整個北中國地區(qū)都流傳著類似“王莽追啊追,劉秀逃啊逃,神仙鬼怪來幫忙”的故事。當然這些故事基本都經(jīng)不起推敲,不過劉秀和南頓的故事有些倒是有史可查的。劉秀的父親劉欽當年做過南頓縣令,并在此迎娶了劉秀的母親樊嫻都。
或許因為幼年在南頓生活過的緣故,劉秀稱帝后,曾于公元43年來到南頓,下令免除南頓縣兩年田賦。南頓的老百姓非常高興,就修建了一座光武廟,以示紀念。雖然現(xiàn)在的光武廟是今人所建,但足以反映出南頓百姓對光武帝劉秀的偏愛。
出項城市區(qū)往西南不過十余里,老遠就能望見一道土夯城墻,這就是南頓故城遺址。根據(jù)《太平寰宇記》的描述:“南頓,古頓子國,后逼于陳南徙,故號南頓,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筑。黃土夯就的城垣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洪水沖刷、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僅保留下北城垣一段,高7米左右,長200多米,最寬的地方不過10米?!?/p>
據(jù)考古發(fā)掘,城垣分為上中下三層:最下層屬商代時期;中層有清晰的夯土層,屬于東西周時期;上層含大量秦漢時期的粗繩紋板瓦和筒瓦等建筑材料,夯層十分明顯。正因為此,南頓故城備受關(guān)注,1986年就被省政府批準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安七子” 應玚
項城出現(xiàn)過東漢學者應劭、詩人應玚、清代女詩人高梅閣、王轍、書法家麻坦等著名文人。而其中應玚的名聲最響,史稱“建安七子”。
應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為丞相掾?qū)?,后轉(zhuǎn)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玚為將軍府文學(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賦數(shù)十篇。詩歌亦見長。玚處于漢、魏戰(zhàn)亂時期,對人民的災難深感同情,在他的《靈河賦》《愍驥賦》《征賦》和《公宴賦》等作品中都有較深刻的反映。其傳世之作不多,原有集,今散佚。明人輯有《應德璉集》。
同為“建安七子”的曹植曾有《送應氏詩二首》(“步登北邙坂”和“清時難屢得”),就是送給應玚和應璩兄弟的。應玚的筆下,常表現(xiàn)出一種漂泊流離的感嘆,行文委婉和柔而缺少豪放,這可能與他飽經(jīng)世故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guān)。 建安二十二年,應玚與同為“建安七子”的徐干、劉楨、陳琳同期死于瘟疫,歸葬于項。高寺鎮(zhèn)今存“應?!保菫閼`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曹丕《與吳質(zhì)書》說:“德璉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學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也”。原有作品集五卷,已佚,明人輯有《應德璉集》,僅存詩六首?!度龂尽酚袀鳌?/p>
其代表性詩作為《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此詩并不長:“朝雁鳴云中,音響一何哀。問子游何鄉(xiāng),戢翼正徘徊。言我塞門來,將就衡陽棲。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遠行蒙霜雪,毛羽日摧頹。??謧」牵黼E沉黃泥。簡珠墮沙石,何能中自諧。欲因云雨會,濯羽陵高梯。良遇不可值,伸眉路何階。公子敬愛客,樂飲不知疲。和顏既以暢,乃肯顧細微。贈詩見存慰,小子非所宜。為且極讙情,不醉其無歸。凡百敬爾位,以副饑渴懷?!?/p>
此詩上半篇以鳴雁自喻,暗示自己過去窮困憂愁的生活。詩人借用了《詩.小雅.鴛鴦》的“鴛鴦在梁,戢其羽翼”之句。但鴛鴦戢翼,只是為了休息;而此處鴻雁戢翼,卻充滿了迷茫之感。即此一端,亦可以見出詩人的善于翻舊出新。下面是雁兒的回答。這幾句借鴻雁遷徙的規(guī)律,比喻自己往昔飄泊的生涯。漢末中原大亂,士人為逃避戰(zhàn)禍,四處流竄,大多是寄身于戰(zhàn)亂較少的南方。如王粲、繁欽等,都曾逃往荊州,應玚看來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
此詩主題是希冀得到曹丕的恩遇,但這點只在前半篇借雁“濯羽陵高梯”中暗透出來,而后半篇正面敘述時卻不著一字。這固然是因為應玚此時與曹丕初交,不便明言;但更是因為他為人自重身份,不卑不亢,所以立言得體,藝術(shù)上也顯得含蓄蘊藉。全詩音節(jié)響亮,風格清麗,不愧為“建安”詩中之佳作。
膽識過人的楊烈氏
在一份項城名人錄的榜單里,位列第四的是唐朝時期保家衛(wèi)國的李侃、楊烈夫婦。唐代李翱的《李文公集》中曾專門有篇文章為他們立傳——《楊烈婦傳 》。
建中四年,項城為叛軍困??h令李侃,不知所為。其妻楊氏日:“君,縣令也??苤廉斒兀涣Σ蛔?,死焉,職也。君如逃,則人誰肯固矣!”侃日:“兵與財皆無,將若何?”曰:“如不守,縣為賊所得矣,倉廩皆其積也,府庫皆其財也,百姓皆其戰(zhàn)士也,國家何有?奪賊之財而食其食,重賞以令死士,其必濟!”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揚氏言曰:“縣令,誠主也;雖然,歲滿則罷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墳墓存焉,宜相與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為賊之人耶?”眾皆泣。得數(shù)百人,侃率之以乘城。項城,小邑也,無長戟勁弩、高城深溝之固。賊氣吞焉,將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賊者,中其帥,墜馬死。賊失勢,遂散走,項城之人無傷焉。
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著又將掠奪項城縣??h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楊氏極力勸說他要死守項城,并提出“奪取賊兵的財物,吃他們的糧食,重賞鼓勵敢死的士兵”的辦法。對于胥吏百姓,楊氏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縣官,確實是一城之主,雖然如此,任期滿了就離職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樣。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墳在這里,應該相互出力死守這個縣城,怎能忍心喪失自身而成為叛賊俘虜呢?”眾人聽了都流淚答應了。于是楊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磚瓦石塊擊中賊人的,獎賞他千錢;用刀箭兵器之類擊中敵人的,獎賞他萬錢?!钡玫綌?shù)百人,李侃帶領(lǐng)他們登上了城墻。楊氏親自為他們煮飯讓他們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顧周到均勻,楊氏讓李侃對敵人通話:“項城父老,守義而決不從賊,都全力死守不怕犧牲,即使得到我們的城也不能顯示你們的軍威,不如趕快離去,白白地失利,沒有什么好處?!迸匈\都笑了。這時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傷而歸。楊氏責備他說:“你不在,那么誰能固守陣地!即使死在城上,豈不比死在家里有意義嗎?”李侃就忍著傷痛,又登上了城墻。項城是小地方,沒有長戟勁弩精良武器,沒有高城深溝來固守。判賊氣焰囂張,率領(lǐng)他們的士兵將要跳 過城墻而攻下項城。此時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賊人,射中了他們的統(tǒng)帥,落馬而死。他們的統(tǒng)帥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賊失勢了,接著全都逃跑了。項城的人沒有傷亡。刺史把李侃的功勞上報了,上級下命令調(diào)李侃任絳州太平(今山西臨汾)縣令。
一個縣令之妻,卻有男人般剛強的意志和臨危不亂的智慧,實屬難得。而她的事跡在文人生動的筆墨下也流傳至今。
李自成對項城念念不忘
三國時期,項地一帶為項縣,不過由于在曹魏統(tǒng)轄范圍內(nèi),項縣隸屬于陳國。南北朝時,戰(zhàn)爭頻繁,東討西伐,南征北戰(zhàn),潁、淮流域歸屬經(jīng)常變化,項縣隸屬州郡也隨著不斷更迭,縣的名稱也是這樣。
到了唐代,公元623年,南頓縣被撤銷,并入項城縣。公元627年,將附近的潁東縣并入項城縣。公元695年,項城縣西部一帶劃入光武縣(后改名為南頓縣)。
到了元代,公元1336年,項城縣被廢,但不久重新復設,隸屬于陳州。
明代時期,公元1368年,南頓縣被撤銷,并入項城縣,項城縣隸屬開封府陳州。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建國號大順,下令將項城縣改為項州。
李自成遠在北京,對項城念念不忘,大概和當年的項城之戰(zhàn)有關(guān)。眾所周知,李自成大軍崛起的轉(zhuǎn)折點就在河南。公元1641年9月,李自成大軍與陜西總督傅宗龍在項城一帶展開決戰(zhàn),經(jīng)過苦戰(zhàn),李自成大獲全勝。隨后,李自成大軍頻頻告捷,項城、襄城、朱仙鎮(zhèn)、郟縣、汝寧五次戰(zhàn)役的勝利,不僅擊敗了傅宗龍、汪喬年、楊文岳、孫傳庭等明軍主力,而且控制了河南全省,部眾發(fā)展到近百萬人,一躍成為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的主力。史書記載,李自成在項城遣精兵于途中伏擊明軍,致明軍陣亂敗逃,執(zhí)殺明總督傅宗龍于項城。這大概就是李自成將項城由縣升格為州的原因所在吧。
袁項城的生地與死地
古時中國人愛把某人的原籍當成其別稱,至清代,此風尤甚,如叫左宗棠為左湘陰、李鴻章為李合肥、張之洞為張南皮、康有為是康南海。如此,袁世凱也就被叫成袁項城了。不光朝中的袞袞諸公這樣叫他,連皇帝也如此稱他——有野史稱,光緒皇帝在被囚禁以后,曾“日書項城名以志其憤”——天天在紙上寫著袁世凱的名字以泄心頭大恨。
袁世凱的誕生地就在項城的袁寨。袁寨,因清朝咸豐年間的1857年袁氏家族看中這塊風水寶地,花巨資買下并在此建寨修府而得名。至于袁氏家族如何看中這塊寶地,繼而遷往這里,還要從頭說起。
袁氏家族早先并非富豪。后來,袁世凱的叔父袁甲三于1835年中舉后步步高升,后因赫赫戰(zhàn)功屢受朝廷嘉獎而賞戴花翎,穿黃馬褂。之后袁甲三兄弟也都先后做官。袁甲三這桿大旗,使袁家聲威大振,官運亨通。到清咸豐年間,袁家食一品俸祿的6人,二品俸祿的3人,四品俸祿的1人,七品俸祿的3人?!肮匐A步步升高,錢財滾滾而來”,此時袁家也“日進斗金”,漸成巨富。
清道光年間,袁家丁壯繁衍,在項城已成旺族,全家已近百口人之多,舊宅無法容納,招待鄉(xiāng)紳尤顯寒酸。于是,清咸豐年間,袁家便改四世同堂為各立門戶。
袁氏族人先后多次研討《易經(jīng)》,又請環(huán)境地理學高手實地考察,最后看中了當時叫石腰莊的這塊寶地(今袁寨村),就花巨資買下石腰莊及周圍田產(chǎn),為避捻軍襲擊,還在這里修筑了寨堡。袁氏家族在原石姓財主的舊宅基上建袁府,先后建房248間,舊居整體按中、東、西三軸線布局,分東、西三級縱深院落,且院落幽曲相連,形成一片完整且別具風格的建筑群。建筑群由傳統(tǒng)磚瓦、木材、白灰等建筑材料構(gòu)成,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筑特色。房屋頂脊之處,皆有獅、虎、豹、馬、猴等磚雕,四角挑檐高聳,飾有龍紋獸尖、直指蒼穹,氣勢恢宏。
袁寨于1857年開始修寨建府,1858年落成。同年12月袁家遷入寨內(nèi),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降生在這里。
而到1916年袁世凱逝世后,他卻并未葬在自己的故鄉(xiāng),而是葬在了安陽的洹上村?!绊棾恰辈换仨棾堑脑?,到底是為何呢?
在袁的三女兒袁叔楨在《我的父親袁世凱》一文中,她終于道出了其中的前因后果:“我父親的兄弟姐妹,一共九人。除了我的大伯世敦是嫡出的以外,其余兄弟五人、姐妹三人都是庶出。我父親的生母是劉氏(亦即生父之妾)……后來,我祖母劉氏死在天津。當時我父親任直隸總督。他請了假,搬運靈柩回轉(zhuǎn)項城安葬。但是我的大伯世敦,認為劉氏不過是一位庶母,所以不準入祖墳正穴,可是我父親卻和他爭執(zhí)了很多次,由于大伯堅決不答應,最后只得另買了新墳地安葬。從這以后,我父親和大伯世敦就不再往來。還由于這個原因,以后就定居在彰德的洹上村,不再回項城老家,直到我父親做了總統(tǒng),他們老兄弟倆還是不相聞問的?!?/p>
袁世凱并非其父袁保中的正妻所生,所以,他的母親死后便沒有資格進入袁家祖塋正穴。袁世凱因生母未被尊重而憤然遷籍,從此一去不回……
項城歷史上的名人還有很多,如南北朝《千字文》的作者周興嗣、民國四公子中的張伯駒、袁克文,等等。在他們身上都留有一個千年古城的印記,而他們的作為又豐富了這個古城的歷史文本?!班l(xiāng)音捎我故鄉(xiāng)回,欲沐清風項國來。憶起城西扳倒井,欣登丘北望星臺。曉鐘敲響軍糧閣,暮鼓催還佛寺埃。潁水東流門里過,好將南海說蓬萊?!睔v史長河余音裊裊,似乎仍在訴說著動人心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