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女兒四五歲的時候,性格特別內(nèi)向,她對外面的世界有一種本能的懼怕。姥姥帶她出門兒,路上遇到熟人說話,她就害羞地捂起自己的小臉;在幼兒園里從不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更不會主動參與小伙伴的游戲;小伙伴們在一起玩兒,我提議每人唱一首兒歌,別的孩子都爭先恐后地唱,她卻扯起我的手要回家……
其實,孩子當(dāng)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性格特征,也是有原因的。我和先生工作忙,孩子平時都是奶奶帶。奶奶是一個退休醫(yī)生,對孩子呵護(hù)有加,生怕孩子磕了碰了,不會帶孩子去游樂場玩,也極少帶孩子串門兒,更不會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因為生活的圈子小,女兒變得靦腆、不愛說話,缺少同齡孩子一同玩耍的快樂,這對女兒的健康成長顯然是不利的。
我跟先生交流了一下這件事,先生也認(rèn)識到了事情的嚴(yán)重性。我們兩個人共同討論的結(jié)果是,必須著手改變孩子,讓孩子走向自信,成長為一個陽光快樂的女孩兒。從那天起,我和先生工作之外的時間,絕大多數(shù)是陪孩子一起度過的,我們倆攜起手來,開始了女兒的“改造計劃”。
我們利用閑暇時間帶女兒上超市、逛公園、參加聚會,盡可能讓女兒多接觸外面的世界,多創(chuàng)造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機會。先生是個孩子王,他在女兒的同學(xué)圈里組織了好多次活動,如小型運動會、背兒歌比賽,還帶孩子們一起去郊外摘草莓。這一切,其實都是為了讓女兒能夠多多體驗到與人交往的快樂,孩子也變得越來越活潑了,隔不了多久,她就會催著先生再組織小朋友們一起玩耍。
在家里,我們會輪流當(dāng)“老師”,其他兩個則是學(xué)生。我和先生做“學(xué)生”的時候,總是鼓勵做“老師”的女兒大膽提問,“老師”提問后,我們都會把手舉得高高的,大聲回答問題。這樣的游戲讓女兒很快學(xué)會了在課堂上應(yīng)該怎么回答老師的問題。幼兒園課堂里,她也會把小手舉得老高,有時候因為問題搶不到,還會不高興地嘟起小嘴。
女兒從小喜歡唱歌,沒有費太大勁,她就同意去學(xué)唱歌。在音樂教室里,女兒跟小朋友們一起唱歌,我則在一旁當(dāng)觀眾鼓勵女兒。最初她還是怯生生的,后來她開始敢張開口,大聲唱了。那時,先生自覺地充當(dāng)起了女兒的專職司機,孩子上聲樂課的時,他都會很準(zhǔn)時地接送,風(fēng)雨無阻,我和女兒都很感動。
女兒五歲半,我便開始帶她參加各種比賽和演出。為了準(zhǔn)備一個六一兒童節(jié)的演出,每天晚上我和先生下班回家,都會陪女兒一起練歌。我彈著琴,女兒站在我身邊,奶聲奶氣地唱,先生則會給我們打著節(jié)拍,一家人其樂融融。六一演出那天,女兒站在偌大的舞臺上,對著臺下滿滿的觀眾,唱了一首《我愛媽媽的眼睛》。我的寶貝兒,終于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我和先生都特別激動。
從那以后,不管演出大小,我都會帶女兒去參加,為的就是鍛煉女兒。我沒有時間的時候,先生會接過陪女兒化妝、演出的任務(wù),我們倆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孩子教育無小事,只要對孩子成長有益的事情,其他事都可以讓步。慢慢地,女兒越來越喜歡上舞臺了,她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陽光。
回首女兒的成長之路,我慶幸,面對孩子的性格缺陷,我們做父母的沒有“袖手旁觀”,也沒有“順其自然”,而是攜手并肩,共同打造女兒充滿自信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