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蘭老師:
我兒子樂樂是個三歲半的小男孩,他有個特點讓我感到很憂心,那就是——特別小氣。特別小的時候,他就不舍得把東西給別人吃,食物再多,他也只能一個人享用。如果看見大人吃東西,甚至會伸手從人家嘴里往外摳。前些天,姥姥拿出半個西瓜,切成十多塊。貝貝不肯讓家里人吃,我說要吃一塊,他也不舍得給。我覺得,他這么小氣,將來怎么跟人打交道?!就堅持要他分我一塊。相持好長時間后,他妥協(xié)了,同意讓我吃一塊小的。但比較來比較去,他覺得哪一塊都不小!我對他這樣的行為很生氣,就強行拿走了一塊,可沒想到把樂樂急得直掉眼淚!最后,除了我拿走的那一塊,樂樂把所有的西瓜都吃掉了,把自己肚子撐得很難受。
唉!看著樂樂這個樣子,我心里也很難受。我該怎樣引導他跟別人分享東西呢?
樂樂媽媽
孩子“護食”,要不要管?
父母大多希望自己的孩子慷慨大方、樂于分享。但是在不同年齡段,分享對孩子有不同的意義,培養(yǎng)方法也不盡相同??傮w而言,在學前階段,年齡較大的孩子會顯得比較慷慨,樂于分享。那么,多大年齡的孩子,才會有自發(fā)性的分享行為呢?
在兩歲到四歲期間,幼兒的分享行為較之嬰幼階段會很明顯減少,“我的”簡直是他們的口頭禪。即便是他們現(xiàn)在不玩的玩具,也決不讓別的孩子碰。孩子的這些表現(xiàn),經(jīng)常讓父母感到不解,以前那個樂于分享的孩子怎么變自私了?這其實并不是因為孩子變自私了,而是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開始意識到自我和別人之間的界限。孩子的自我是通過屬于自己的東西建立的,可以說,他的玩具、食物都等同于他自己,怎么能隨便給別人呢?
只有明白什么是“自己的”和什么是“自己”,孩子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分享行為:把屬于自己的、珍視的東西分給其他人。另一方面,三歲左右的孩子還不能準確理解他人的情感、態(tài)度,也不能理解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后果,他們的認知水平也局限了他們分享行為的發(fā)展。
到了四歲左右,孩子開始意識到分享的重要意義,但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常常是出于現(xiàn)實的考慮,例如:“我分給她,是因為如果我不這樣做,她就不和我玩”;而且他們的分享還缺乏平等觀念,例如“我可以給她一張卡片,但大部分是我的,因為我年齡大些?!笨犊姆窒硇袨樵谖辶鶜q時出現(xiàn)飛躍,并且開始有了公平分享的意識,在八歲左右,孩子的仁愛之心才開始初現(xiàn)端倪。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意識?
分享讓兒童能夠親近其他人,與他人交流、合作;樂于分享的孩子,也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幫助。就像樂樂媽媽那樣,大多數(shù)的父母都意識到分享的重要性,也在努力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意識。
在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意識時,家長如果能結(jié)合孩子的年齡,考慮到孩子的心理發(fā)育階段和能力,做起來就會輕松一些。不滿一歲的小嬰兒,可能就會樂于把自己手里的東西遞給其他人。如果寶寶把自己手里的食物遞給媽媽,媽媽可以接過他遞過來的餅干,跟他說:“謝謝你分享給我的餅干,真好吃?!边@些肯定和贊賞的語氣,能正強化小嬰兒的分享行為;而實際的行為也告訴了孩子分享行為的結(jié)果是什么。如果在這個時候,媽媽總是說:“啊,你真是個好寶寶,我不吃,你吃吧?!焙⒆勇蜁詾?,分享食物的行為很沒必要,反正還是自己吃。
兩三歲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物權(quán)意識很強,以自我為中心,不太愿意分享。但在成年人的帶領下,在玩假裝游戲的時候,他們樂于表現(xiàn)分享。父母可以在游戲中,輪流與孩子扮演分享者與受助者,鼓勵孩子分享,肯定他的表現(xiàn)。
在四歲以后,孩子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語言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提升孩子的分享意愿:
第一步:描述現(xiàn)象
把當時的場景描述給孩子,比如說:“你有三輛玩具車,牛牛一輛也沒有,他也很想有一輛玩具車玩。”
第二步:提供備選的解決方案
對我們來說顯而易見的解決辦法,對孩子來說可能未必如此,所以我們要給他一些方法?!耙话氵@個時候,人們會分享一輛自己的玩具車給牛牛玩,這樣會顯得很友好。而且呢,兩個小朋友可以一起玩車,會更開心。你會怎么做呢?”
第三步:給孩子思考的時間,讓他去體會和理解別人的感受,做出自己的選擇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要言行一致。這句話有雙重含義,其一是,教孩子分享,自己也要做一個分享的好榜樣。另一層意思是,如果希望孩子分享,在家也盡量不要給孩子吃獨食。不少家長,尤其是老人,非常疼愛孩子,有什么好吃的、稀少的東西,都只給孩子吃,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吃獨食是應該的,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意識。
孩子“護食”怎么辦?
回到樂樂的問題,如果父母已經(jīng)感到孩子不愿意分享,很“護食“,該怎么辦?
在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時候,尤其跟媽媽也不愿意分享時,父母很容易感到失望和氣憤,即便如此,我們也盡量避免給孩子“定罪”,不要斥責他:“你這孩子,太小氣了!”。這么做反而會強化了孩子的不分享行為。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觀察:
孩子什么時候最不愿意分享?什么場所?對什么人?不愿意分享的是什么?以及孩子什么時候愿意分享,在什么情況下?對什么人?愿意分享的是什么?
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從孩子愿意分享的東西和愿意分享的對象入手,耐心地引導孩子的行為。二是,如果某個東西,孩子非常不愿意分享,比如樂樂非常不愿意分享食物,我們需要去想一想,這個東西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么?很可能對樂樂來說食物實在非常重要,對有些孩子來說他的玩具車非常重要。我們不能不合理地要求孩子對什么東西都一視同仁地分享。將心比心,我們自己也無法做到分享所有的心愛之物。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感受能力有限,有時候他們用行動向我們傳遞一些信息。我們盡量嘗試通過日常的觀察和思考,理解孩子傳遞的這些信息。
還需要提醒父母注意的是,兒童的分享行為會受他們的情緒的影響,心情好的時候,快樂的時候,孩子更樂于分享。所以,當孩子心情不好,在孩子挫折、憤怒、傷心、難過的時候,不要勉強孩子做出分享行為。那樣只會加劇孩子的惡劣心境,引起親子之間的沖突。
(江蘭 中科院心理所臨床心理學碩士,二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