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科研經費的增加,不少人把科研經費當作“唐僧肉”,“跑冒滴漏”嚴重,甚至有人想方設法中飽私囊,最終鋃鐺入獄。
虛列勞務費用——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曾任北京郵電大學軟件學院院長的宋茂強在擔任北京郵電大學“面向新型網絡應用模式的網絡化操作系統(tǒng)”子課題的團隊負責人期間,利用審批和分配科研資金的職務便利,伙同他人,以虛列勞務人員名單的方式,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央財政資金68萬元私吞,被法院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0年6個月。
收集發(fā)票沖賬——原山東財政學院“微山旅游規(guī)劃”和“傅村鎮(zhèn)旅游規(guī)劃研究”課題組,以差旅費名義分37次報銷各地到佳木斯的單程火車票1505張,金額28.36萬元,占2008年至2011年該項目撥入經費57萬元的49.75%。
借殼套現——原浙江大學水環(huán)境研究院院長陳英旭,利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苕溪課題”總負責人的職務便利,采用編制虛假預算、虛假發(fā)票沖賬,編制虛假賬目等手段,將國撥科研經費900余萬元沖賬,劃撥到自己實際控制的“殼公司”賬戶上。
面對觸目驚心的科研經費貪腐案例,不少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認為,一方面是科研經費在監(jiān)管上存在漏洞,另一方面則是體制滯后迫使科研人員不得不違規(guī)操作。
浙江大學一名教授說,學校對科研資金的管理態(tài)度,基本上是誰搞到的資金由誰負責。拿到科研資金之后,學校提取一部分管理費,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科研項目負責人說了算。
至于科研資金怎么花,雖然也有規(guī)定,但這些規(guī)定基本形同虛設。比如,這位教授說,他曾做試驗需要用到一種壓縮機,因為一些特殊的要求,只能找廠家進行特殊改造,費用4萬多元,比普通的價格高4倍。去報賬不能過關,最后只好另外找一些發(fā)票才解決。
山東省科學院一名材料學專家說:“發(fā)達國家對科研資金的管理更注重結果管理,也就是說提出一個科研目標,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具體怎么花錢,科學家有很大的自由度。而我們國家對科研資金的管理屬于過程管理,在申請項目的時候,就定下來錢怎么花。只要花錢過程中不出問題就行,至于出沒出成果,反而沒人真正關心?!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