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紅梅,黃學文
(1.呼和浩特市園林科研所,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2.呼倫貝爾學院 生命科學與化學學院, 內(nèi)蒙古 海拉爾 021008)
鰭薊—適合沙地綠化的本土植物資源
崔紅梅1,黃學文2*
(1.呼和浩特市園林科研所,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2.呼倫貝爾學院 生命科學與化學學院, 內(nèi)蒙古 海拉爾 021008)
園林綠化中開發(fā)本土植物是符合生物安全和合理利用植物資源的有效途徑。鰭薊頭狀花序大而艷麗、軸根型多年生草本、葉尖葉緣具針刺的形態(tài)特征,旱生喜沙、長冠毛的果實隨風飄散、自然生長地為本土分布的生態(tài)特征,決定了鰭薊是適合沙地綠化的優(yōu)良本土植物資源,具有良好的潛在價值和應用前景。
鰭薊;沙地植物;本土資源
野生植物既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是重要的生態(tài)資源,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開發(fā)野生植物對于促進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隨著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質、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漲,特別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公路網(wǎng)建設的提速,開發(fā)利用野生植物資源用于園林綠化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且許多鄉(xiāng)土植物適應性強,如在較適宜條件下進行人工栽培和馴化,生長會更佳[2,3]。保護和合理開發(fā)利用這些本土野生植物資源,將為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提供巨大的物質基礎和發(fā)展?jié)摿?。本文主要論述鰭薊這一野生本土植物資源在沙地綠化方面的潛在價值及應用前景。
鰭薊[Olgaealeucophylla(Turcz.) Iljin],別名白山薊、白背、火媒草,蒙語名洪克拉朱拉,菊科鰭薊屬植物,多年生草本。
株高30~70 cm,莖粗壯,密被白色綿毛,不分枝或上部少分枝,基部被褐色枯葉柄纖維。葉互生;葉片矩圓狀披針形,長5~25 cm,寬3~4 cm,先端具長針刺,基部沿莖下延成翅。邊緣具不規(guī)則的疏齒或為羽狀淺裂,裂片、齒端及葉緣均具不等長的針刺,上面綠色,下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氈毛。頭狀花序多數(shù)或少數(shù)生于枝端,直徑3~5 cm,單生枝端或有時在枝端具側生的較小頭狀花序1~2枚;總苞片多層,披針形,先端具長刺尖,外層綠色,質硬而外彎,內(nèi)層紫紅色,開展或直立,先端具微毛;管狀花粉紅色,檐部5裂,花藥無毛,瘦果矩圓形,蒼白色,具隆起縱紋和褐斑,冠毛密生,粗糙,黃褐色,刺毛狀,向內(nèi)層漸長,基部結合。花果期5~10月[4]。
2.1 生態(tài)特征
鰭薊為軸根型植物。主根粗壯,側根量少,一級側根多數(shù),細弱;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萌發(fā),6月下旬若水分條件正常則進入開花期,花期較長,可延至8月上、中旬,至9月中、下旬進入結果期,具有較長冠毛的果實陸續(xù)脫離植株,隨風飄散。鰭薊為旱生喜沙植物,散生于干草原,荒漠草原帶,也進入草原化荒漠地帶,習生于海拔750~1 730 m的固定、半固定沙地,也見于礫石質坡地、覆沙草地,為沙地植物群落常見的伴生成分。生長地土壤為沙質、沙壤質的栗鈣上、棕鈣土、灰鈣土、淡灰鈣土,灰棕荒漠土[4]。
2.2 地理分布
鰭薊由半干旱區(qū)到干旱區(qū),為亞洲中部特有種。見于呼錫高原、興安南部、遼河平原、科爾沁、赤峰丘陵、嶺西、烏蘭察布、陰南丘陵、鄂爾多斯、東西阿拉善等州。分布于我國東北、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寧夏等省區(qū);蒙古也有[4]。
到目前為止,內(nèi)蒙古各地從境內(nèi)的陰山山脈、大興安嶺、燕山山脈等開發(fā)的野生花卉種類已然很多,但至今未能找到適合沙地綠化的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該類植物資源有限,可供選擇的種類少;沙地基質易風蝕變動,不易固定保持;園林綠化多關注中生植物,沙生種類未采用;如果是在未封育沙地,則易被牲畜破壞等諸多原因。而鰭薊的特征則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如:
3.1 旱生喜沙的生態(tài)特征
鰭薊是沙地植物群落常見的伴生成分,有時可形成優(yōu)勢種。其旱生喜沙的特點,使其在草原、荒漠草原帶、草原化荒漠地帶的固定半固定沙地、礫石質坡地、覆沙草地等其它植物不易固定生長的環(huán)境中,能夠自然生長。
3.2 軸根型多年生草本
軸根型、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壯、一級側根多數(shù)等形態(tài)特征,使其能在牢固地扎根于沙質土壤中,在諸多惡劣的生境中生長良好,且成為大片群落。
3.3 葉尖葉緣具針刺
“葉片先端具長針刺,基部下延成翅,葉緣裂片、齒端及葉緣均具不等長的針刺?!贝诵螒B(tài)特征,可以避免牲畜對其啃食,牲畜在有其它牧草時絕不選擇該植物,從而有效保護自身。
3.4 長冠毛的果實隨風飄散
鰭薊為菊科植物,一年一熟、數(shù)量眾多的連萼瘦果可隨風飄散,可使其在栽培種植后,兩到三年內(nèi)就可使其在適宜的生境中成片生長。這也是所有菊科植物種類繁多、家族繁盛的進化特征。
3.5 自然生長地為本土分布
鰭薊分布于我國東北、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寧夏等省區(qū)。此特征保證了該植物雖然適應能力極強,但不是入侵物種。
另外,內(nèi)蒙古還有唐古特鰭薊[OlgaeatanguticaIljin],其形態(tài)與生境與鰭薊相似,生于陰山山脈以南黃土高原區(qū)草原及森林草原地區(qū)的撂荒地、礫石質坡地,產(chǎn)于鄂爾多斯;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4]。
鰭薊頭狀花序大而艷麗,長期長,成片的粉紅色的花朵在沙地背景中尤其奪目,使其具有的觀賞價值最大。資源豐富,許多地區(qū)可就近采用野生種質資源。鰭薊適合城市鄉(xiāng)鎮(zhèn)沙質土地的綠化,尤其適合當今內(nèi)蒙古現(xiàn)今大規(guī)模修建的公路兩旁沙質地的植被恢復與綠化。近幾年來,城市新區(qū)的開發(fā),使許多園林綠化部門在針對沙質土地綠化的問題上,找不到合適的綠化品種,難以有效規(guī)劃和實施。內(nèi)蒙古各地近年的旅游形勢越來越好,京津等內(nèi)地的家庭自駕游越來越多,如果利用鰭薊在城市和沙地公路旁進行綠化,將造就沙地中的靚麗風景帶,給予本地居民和外地旅游者十分愜意的感覺。所以鰭薊是不可多得的內(nèi)蒙古本土綠化植物資源,具有良好的利用價值和開發(fā)前景。
[1] 李景蕻,張麗華.野生鄉(xiāng)土植物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研究[J].綠色科技,2012,6:54-56.
[2] 鄭偉,陳龍清.黃石市鄉(xiāng)土植物物種多樣性調查及園林應用潛力分析[J].中國園林,2008,24(7):21-24.
[3] 趙小蘭.鄂西南山區(qū)野生觀賞植物資源及其園林應用[J].山地農(nóng)業(yè)生物學報,2001(2):117-123.
[4] 馬毓泉. 內(nèi)蒙古植物志:第4卷[M]. 2版.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12:758-760.
Olgaealeucophylla(Turcz.) Iljin :One Native Plant SpeciesSuitable for Afforestation in Desert Grassland
Cui Hongmei1, Huang Xuewen2*
(1.Hohhot Landscap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 Hohhot 010030,China;2.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Chemistry, Hulunbuir College , Hailar 021008,China)
Development of native species is an effective method of afforest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bio-safety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plant resource.Olgaealeucophyllaisan axis-rooted perennial grass that has large and colourful anthodium and there is thorn on the apex and edge of leaves. This species grows in drought and sand conditions and the fruit with pappuss pread with wind, so it is a good native plant resource and has great potential and perspective to use.
Olgaealeucophylla(Turcz.);plant in desert grassland;native resource
10.3969/j.issn.1006-9690.2015.01.015
2014-06-18
呼和浩特市科技局野生觀賞植物培育項目(2012HZ-2)。
崔紅梅(1969-),女,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園林綠化、植物新優(yōu)品種引種馴化及開發(fā)。
*通訊作者:黃學文(1966-),男,教授,主要從事野生植物分類與資源研究、植物生態(tài)學研究。
S682
A
1006-9690(2015)01-0051-02